從洪水到永續,陳炤華實踐明道生活圈
在臺中烏日的明道中學,正進行著一場低調而深刻的永續轉型。他們走出風災的陰霾,轉而讓學生在街道上、河岸旁、捷運口、甚至國外,留下改變的足跡。
一場淹水,揭開永續的起點
2008年卡玫基颱風襲台,滂沱雨勢從台中市中心一路沖刷至烏日,造成多處淹水,明道中學首當其衝。
「400米大操場成一座大湖,放眼一片水鄉澤國。」畫面震撼人心。
「很多老師住在學校後方的明道花園城社區。有位老師半夜被樓下傳來的撞擊聲吵醒,一開始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到樓梯才發現,水淹到一樓了,漂起的沙發撞擊牆壁砰砰作響,被嚇得睡意全消。」
不只住家受災,學校圖書館地下室也被淹沒。那次的天然災害,對校方造成了很大損失。這場災難也成了明道決心推動永續的轉捩點。
「這場風災讓我們重新思考學校與環境的關係。」校長陳炤華說。
從洪水到堤防:學生的第一堂永續課
災後,明道的地理老師們帶著學生展開田野調查,深入研究柳川堤防的結構與設計,進行社區與防災之間的關聯探討。他們不只是在做課堂作業,也是在參與地方治理。
這份地理專題不僅獲得全國奧林匹亞競賽獎項,更在校內種下了地方連結與環境參與的理念。
「我們的地理課本都是講世界的地形、氣候,但那次之後,學生才真的深刻理解了他們腳下的土地和日常生活及居住安全緊密相連。」
打造「明道生活圈」:從通勤路線到城市參與
隨著台中捷運通車,學校與學生的移動方式出現重大轉變。校方與老師們組成「明道生活圈」共學社群,開始規劃學生從捷運九德站步行至校園的多條路線。
這並不是單純的路線規劃。學生們開始調查路口的危險性、交通號誌的缺失、槽化線與斑馬線的設計問題,甚至進一步整理成報告,提交給市政府相關單位。
「我們帶著學生,分別和議員,以及市政府交通局溝通」,幾個月後,學生所提建議陸續實現:新的紅綠燈架設、路口重新劃線、安全導引設施建置。一條條學生期盼的「安心就學通勤路線」真正成為社區一部分。
陳炤華說:「一開始只是希望讓孩子上學的路安全一點……」說著流露出自豪的神情,「但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參與改變城市時,他們開始思考:我還能做些什麼?」
交通減碳革命:從140輛校車縮減至77輛
明道中學是交通車大戶,巔峰時期有140多輛校車進出,龐大的車隊與減排及永續背道而馳。
「那時候,學生做了預測模型:如果上學改搭公車、火車、捷運,校車數量可以降到70輛左右。」這個專題不僅贏得教育部地理奧林匹亞金牌,也成了學校的實踐藍圖。
十年過去,校車從140輛降至如今77輛,不久的將來即可達標。陳炤華強調:「這樣的移動力,其實也是生活教育。」
明道中學積極參與烏日的文化再生。學校與區公所、社區總體營造中心合作,學生製作「烏日美食地圖」,用短影音、影像說故事,介紹在地隱藏版小吃與文化場景。
陳炤華說:「以前學生對烏日的印象可能只是個車站、轉運站。但經過三年、六年的學習與生活,他們對這裡產生感情,也為地方帶來了新的經濟活力。」
實地學水文、跨海談永續
除了交通,明道的永續課程更深入地形與水文。從河川整治、柳川與旱溪的洪水史,到麻園頭溪的淨溪行動,學生實際走進河岸、測量流速、觀察水質、監督公共工程。
「課本上的截彎取直、生態工法,讓學生自己去看,才知道什麼叫做河流工程。」他們走過施工中的堤防,記錄工程前後的地形變化,也記錄河川的生命。
去年,學校與帛琉高中簽訂合作備忘錄,明道成為台灣少數與邦交國進行雙語與永續交流的中學。
兩地學生也在線上共備課程,討論南島語族文化與海洋保育,並在暑假實地交流。這樣的國際接軌,不只是英語會話課,更是價值觀的延伸。
今年賴清德總統就職周年典禮時,邀請了帛琉總統惠恕仁來台觀禮。惠恕仁總統主動向外交部要求拜訪明道中學。
陳炤華說:「惠恕仁總統看了餐飲科的巧克力工坊,品嘗了學生手作的巧克力,提到帛琉也種可可,希望未來能推動這樣的產業。」明道中學響應了所謂的「教育外交」。
永續,不只是減碳而已
明道從推動課程結合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開始,每個學科的課程計畫書都需標示其對應的永續指標。
英文課讀的不只是語言,也可能是性別平等、海洋保育等永續發展指標;學數學,可能是分析城市交通資料。「我們希望孩子知道:他們學的每件事,是和地球緊密相連。」
從洪水到河岸,從校車到捷運,從地理調查到國際交流,明道中學的學生不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更是積極參與永續的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