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解方」是什麼?和「生態工法」差別在哪?

氣候變遷下,「自然解方」因國際倡議成為新焦點,但其實許多作法奠基於「生態工法」,兩者應被視為互補,而非新舊替代。圖為筏子溪生態工法堤防。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氣候變遷下,「自然解方」因國際倡議成為新焦點,但其實許多作法奠基於「生態工法」,兩者應被視為互補,而非新舊替代。圖為筏子溪生態工法堤防。 記者蔡宗儒/攝影

隨著氣候變遷、城市擴張,生態持續遭到破壞,科學家更加重視如何善用「自然的力量」,減緩災害風險、改善環境品質、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這樣的背景下,聯合國提出「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簡稱 NBS)受到全球矚目。NBS主張透過保護森林、濕地與河流來應對氣候變遷、資源枯竭與社會發展等挑戰,不僅具有生態效益,也關注經濟可行性與社會公平性,是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較早被提出並廣泛應用的「生態工法」(Ecological Engineering)則似乎被冷落一旁。

「生態工法」是一種結合生態學與工程技術的實踐方式,與生態環境工程的連結十分緊密。「生態工法」透過設計和管理生態系統來達成水質淨化、土壤修復及濕地重建等目標,長期以來,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扮演穩定而重要的角色。

然而,隨著新術語的出現與國際倡議的推動,「自然解方」逐漸取代「生態工法」成了新熱點,本該保持主導地位的「生態工法」卻陷入停滯,被誤認為傳統老舊。

「生態工法」或「自然解方」:術語是否重要?

曾晴賢指出,「自然解方」與「生態工法」並不衝突,許多新術語仍建立在既有技術基礎上,重點在於釐清概念、整合應用,才能推動環境共好。 記者蔡宗儒/攝影
曾晴賢指出,「自然解方」與「生態工法」並不衝突,許多新術語仍建立在既有技術基礎上,重點在於釐清概念、整合應用,才能推動環境共好。 記者蔡宗儒/攝影

事實上,「生態工法」或「自然解方」(NBS) 兩者本質並不衝突。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曾晴賢指出。

新術語「自然解方」喊的震天價響,「儘管如此,許多 NBS 的實踐正是建立在生態工法的技術基礎之上。」曾晴賢強調。

「環境工程」、「生態工法」、「自然解方」、「綠色工程」……學術與實務界中流通的詞彙很多,各自發展脈絡不同,但應用領域重疊,「其實,這只是術語的混用。」

蛇籠護岸。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蛇籠護岸。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箱籠護岸。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箱籠護岸。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曾晴賢說,從技術層面來看,「自然解方」仍高度依賴「生態工法」所累積的知識與實務經驗。

然而,當某些詞彙被視為「新潮」或「國際化」而受到過度關注時,類似「生態工法」這樣長期發展且穩定概念,反而被誤解為過時或缺乏創新。

釐清這些術語的異同與交集,攸關整體環境策略的方向與成效。在詞彙與概念上建立共識,才能真正推動整合自然與工程智慧的創新方案,達成經濟、社會與生態三方面的平衡共好。

筏子溪的「生態工法」有哪些?

筏子溪柳枝工施作工程。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筏子溪柳枝工施作工程。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生態工法的特色在於以生態為核心,以更多自然元素來展現綠色基礎建設,選用可分解、天然或可再利用的材料,減少水泥等硬質結構的使用,強調工程完成後能逐步融入自然。

應用於河川整治的生態工法,包括堤防、護岸、丁壩、固床工及疏濬等常見項目,既達成工程目的,也兼顧環境永續。

2005年12月,筏子溪柳枝工施工中。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2005年12月,筏子溪柳枝工施工中。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2006年6月,筏子溪柳枝工施工後。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2006年6月,筏子溪柳枝工施工後。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以筏子溪來說,考量河川的水文與水理特性,並以防洪安全為前提,曾晴賢教授引入日本傳統的「柳枝工」技術,結合箱籠、蛇籠、拋石及階梯式護岸、以及丁壩等工法,依據不同地點的地形與條件,採取最合適的護岸方式進行設計與施工。

丁壩工能有效調整水流、減少洪水衝擊,但在台灣常被誤用,曾晴賢認為須依水文條件正確設計與施工。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丁壩工能有效調整水流、減少洪水衝擊,但在台灣常被誤用,曾晴賢認為須依水文條件正確設計與施工。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曾晴賢表示:「丁壩工其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河川工程技術,但在台灣,真正理解並能正確應用的人卻不多。」他過去經常透過上課或向相關單位請教時發現,許多工程師或顧問公司對丁壩工的設計與施工方法掌握得並不完整,有時甚至會出現錯誤的應用情況。

丁壩工的主要功能是調整水流方向,防止水流偏向河岸,以減少洪水的衝擊與威脅。「這種對稱、上斜的設計有助於將水流集中在河道中間,形成很好的束流效果。」

丁壩設計形式多樣,包括垂直型、上斜型和下斜型,必須依據當地的水文條件來正確選擇與施工。然而,在台灣能夠真正理解這些差異,並掌握其設計原則的專業人員仍然不多。

筏子溪的丁壩工以卵石堆砌取代水泥,兼顧防洪與生態,但需定期維護,長久下來更融入自然並孕育生物棲地。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筏子溪的丁壩工以卵石堆砌取代水泥,兼顧防洪與生態,但需定期維護,長久下來更融入自然並孕育生物棲地。 圖片來源/曾晴賢提供

筏子溪所設置的丁壩工,採用透水性的卵石拋砌而成,沒有使用水泥等材料固定,「那一段丁壩工不可任意搬動或挖掘任何石塊,以免影響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若遭遇規模較大的洪水,可能導致部分石塊移位或流失,「因此需要定期檢查與維護」這是為了確保其長期功能與安全性。

曾晴賢說:「筏子溪的每處護岸工程,皆根據當地水利條件,從防洪需求出發,選擇對環境影響最小、最符合生態的工法。」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工程不僅逐漸提升其保護效果,也越來越融入自然環境,營造出適合多樣生物棲息的空間。

延伸閱讀

【專家觀點】聰明魚會合作獵食,還挑雷隊友

【專家觀點】聰明魚會合作獵食,還挑雷隊友

【專家觀點】  魚類學家陳義雄:鰕虎的韌性十足,雄鰕虎更是最暖老爸!

【專家觀點】 魚類學家陳義雄:鰕虎的韌性十足,雄鰕虎更是最暖老爸!

張震宇:應對暴雨逕流的自然解方之一「蘆葦濾床」

張震宇:應對暴雨逕流的自然解方之一「蘆葦濾床」

河岸護堤工法: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之美

河岸護堤工法: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之美

【專家觀點】與其補強,不如重新理解:當工程遇見自然的聲音

【專家觀點】與其補強,不如重新理解:當工程遇見自然的聲音

【專家觀點】當工程選擇退場:與自然共生的治理思維

【專家觀點】當工程選擇退場:與自然共生的治理思維

維持生態多樣性最有效率的策略之一:保育「護傘種」是關鍵

維持生態多樣性最有效率的策略之一:保育「護傘種」是關鍵

 被河流選中的地方:水系形塑文明──西大墩遺址

被河流選中的地方:水系形塑文明──西大墩遺址

【專家觀點】廖桂賢:城市經歷小淹水,可以避免大災難

【專家觀點】廖桂賢:城市經歷小淹水,可以避免大災難

筏子溪生態拉警報,賞鳥專家示警:不能再拖了

筏子溪生態拉警報,賞鳥專家示警:不能再拖了

【專家觀點】環境教育博士吳景達:「筏子溪自然公園」不是夢?! 讓野生動物願意留下,才是最有力量的生態復原

【專家觀點】環境教育博士吳景達:「筏子溪自然公園」不是夢?! 讓野生動物願意留下,才是最有力量的生態復原

【專家觀點】歐陽嶠暉:汙水下水道建設是城市文明的隱形支柱

【專家觀點】歐陽嶠暉:汙水下水道建設是城市文明的隱形支柱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