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
日本南方海面形成的艾倫颱風引發強烈西南氣流,為台灣中南部帶來豪雨,導致筏子溪潰堤。這場「八七水災」在全台造成嚴重災情,台中市受創尤為慘重,數十人罹難,近萬人受災。陸軍裝甲部隊隨後在筏子溪旁展開堤防重建工作。
2003
筏子溪畔以台灣水柳施作生態工法的護岸工程。
2019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開始推動筏子溪常態淨溪活動。
2021
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正式啟用。
2022
行政院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於筏子溪濱溪帶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且拍到石虎。
2024
「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臺」成立,集結關心筏子溪的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及個人,公私協力投入筏子溪環境保護行動。
2025
第三河川分署於2025年1月底完成筏子溪橫山右岸護岸改善工程,代表自2005年筏子溪治理基本計畫公告實施以來,所有計畫中佈設的堤段都已完工,未來有望將筏子溪沿岸土地的溢淹風險降至最低。

話說從頭

溪流歷史與命名由來

筏子溪在歷史文獻中曾被稱為加滑溪、貓霧拺溪等名字,直到明治39年(1906年)才首度以「筏仔溪」之名,在「臺灣堡圖(明治版)」的地圖中現身。到了大正9年(1920年),臺灣總督府實施街庄改制,臺灣保圖也跟著修正;在大正10年( 1921 年)的臺灣總督府報中,就可見到「筏仔溪」更名為「筏子溪」的告示說明。

筏子溪四季水量穩定,漁民們常在溪中撐著竹筏悠然垂釣,當地也以竹筏作為在水上往來的主要交通工具。而竹筏的閩南語讀音為「Pâi -á」,可能成為當地居民將溪流命名為「筏子溪」或「排仔溪」的靈感來源。

流域地理

筏子溪位於台中盆地西側,屬於烏溪水系,主流約12.79公里,流域面積達132.57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坡降約為1/134。筏子溪上游匯集大雅排水與十三寮排水,沿途南下流經大雅區、西屯區及南屯區,最終在烏日區匯入烏溪。

筏子溪流向主要由北北東向南南西延伸,縱貫台中市區;流域內的橋梁約23座,由下游至上游包含集泉橋、知高橋、虹揚橋、東海橋、車路巷橋、連仔溪橋、中科陸橋等等。許多行經台中市的重要交通渠道也沿著筏子溪兩側興築,包括中山高速公路、台74線快速道路,以及台灣高鐵。

台中市水利局在筏子溪永春東路至高鐵站的河段左岸高灘地,設置全長1.8公里的「筏子溪迎賓廊道」,及立體文字地標「TAICHUNG」,希望打造河岸景觀與親水空間,也用來迎接到訪台中的遊客。

位於筏子溪迎賓廊道上的立體文字地標「TAICHUNG」。記者陳靖宜/攝影

筏子溪護岸工程。記者陳靖宜/攝影

流域人文

人類的文明發展與水源密不可分,筏子溪流域所經的西屯區,是多處重要考古遺址的所在地。位於筏子溪西側河灘高地的「安和遺址」距今約5,640至3,980年,出土了臺中市迄今發現最古老的人骨「安和阿嬤」。位於筏子溪東岸的「惠來遺址」,則是臺灣中部首次發現的大型村落遺址。同樣位於筏子溪東側的「西大墩遺址」則發現許多珍貴文物,包括臺灣首次出土的三連杯和玉飾,具有重大考古意義。

在漢人移墾台中盆地之前,台中盆地屬於平埔族的活動範圍,筏子溪是拍瀑拉族(Papora)的貓霧拺社(Babousaq)與鄰近聚落互動的重要水道。隨著漢人進入台中盆地開墾,筏子溪的河床寬淺,逐漸作為灌溉農田和排水之用。筏子溪被譽為台中的「母親河」,約13公里的流域內就建有八張犁圳、草湳圳、廟前圳、下埒圳、王田圳,及知高圳等水利設施,滋養大雅、南屯、西屯,及烏日一帶農田;溪流兩旁也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宗祠和宮廟,如西屯區的張家祖廟、福安福德祠等等。

依傍著筏子溪的南屯區是台中盆地最早開發的地區,文資景觀相當豐富。例如:南屯區春社里與春安里之間有座圓形古井,名為「貓霧拺井」,據國家文化資產網記錄,這是平埔族人為在此地生活所開鑿的水井,井身由筏子溪畔的石頭堆砌而成。

南屯區每年端午節也會舉辦「穿木屐,躦鯪鯉」的民俗活動。南屯地勢平坦,又有筏子溪和南勢溪流經其中,相傳地底有穿山甲神獸「鯪鯉」四處移動、鬆動土壤,才促成南屯適宜農耕的環境。因為神獸喜歡午覺,前人為了喚醒神獸避免它不活動、導致土壤硬化,演變出穿木屐、用力踩地的習俗。該活動在2015年號召5,008人穿木屐上街踩踏,創下「最多人踩木屐聚會」的金氏世界紀錄。

2005年科博館在惠來考古遺址挖出的番仔園文化骨骸。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流域重要價值與地位

筏子溪是台中盆地僅存的近自然河川,為濱溪動植物提供棲息及庇護場所,有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和多樣性。

根據「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的紀錄,筏子溪曾觀測到的魚類有38種之多,包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編列為「極危」的巴氏銀鮈和日本鰻鱺,前者為台灣特有種,屬於一級保育類動物;日本鰻鱺則是洄游性魚類,不論在台灣或全球都相當罕見。其他曾有出沒紀錄的魚類還包括臺灣石賓、粗首馬口鱲、明潭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等等。

筏子溪也有多樣植物生長,如台灣原生種植物苦楝、合子草、土丁桂、台灣水龍等,及外來種植物銀合歡、象草等。筏子溪的濱溪植被帶是許多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更是重要的候鳥中繼站。在筏子溪曾紀錄到的鳥類高達86種,包括保育類的彩鷸、黑翅鳶、紅隼、台灣冠八哥等。

2022年,行政院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及荒野台中分會於筏子溪濱溪帶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記錄到保育類動物石虎的身影。根據相機紀錄,全河段都有石虎出沒,顯示溪流提供石虎棲息、育幼及覓食環境,也成為石虎在破碎棲地中重要的生態廊道。

而筏子溪流經都市,可作為城市風廊減緩熱島效應,河岸邊繁盛的植物也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提供更健康的生活環境。筏子溪也讓居民得以就近認識溪流生態,是重要的環境教育場域。

粗首鱲與台灣馬口鱲。記者陳靖宜/攝影

紅斑吻蝦虎。記者陳靖宜/攝影

小白鷺。記者陳靖宜/攝影

筏子溪外來種植物銀合歡。記者陳靖宜/攝影

困境與問題

筏子溪沿岸遭隨意丟棄垃圾,不僅破壞生態環境,也影響市容美觀。記者陳靖宜/攝影

筏子溪的溪床布滿卵石,形成生物膜,能有效分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但仍不敵遭惡意丟棄的塑膠等固態垃圾。記者陳靖宜/攝影

2006年,水利署第三河川局整治筏子溪,卻發現掩埋大量建築廢棄物,環保團體及居民擔心汙染溪水生態。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中市多處河川都有垃圾淤積,圖為筏子溪上有隻夜鷺正在垃圾漂浮的溪中覓食。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經濟部水利署指出,台灣地狹人稠,河川流經平原時容易在河岸兩側形成都市,這類「都市型河川」須整治才能避免洪患,及應對集水區因都市化改變的衝擊。而筏子溪經歷過1959年「八七水災」潰堤、2001年雙颱襲台造成集水區河床變動等。不過,面對攔水堰建設、河岸管理方式、生態保育等議題,民間團體與政府單位各有關注重點,需要各界持續對話、尋求平衡。

此外,筏子溪上游也存在水污染問題。從起點來看,筏子溪水源來自葫蘆墩圳西屯工作站灌區的農業用水末端,還有流域居民的生活廢水、工廠事業廢水,及畜牧廢水;林厝排水及穿越台中工業區的南邊溪,也是筏子溪的污染源之一。

台中市近年興建文山水資源回收中心、林厝排水水質礫間淨化廠等設施,略有改善水質效果,但筏子溪流經都市,承接流域內的工業、生活及家庭廢水,若要進一步改善污染問題,仍待投入更完備的污水治理計畫,及全支流流域的污水下水道興建。

筏子溪的溪床布滿卵石,微生物附著在其表面,形成生物膜,能有效分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隨著溪流向下游,水質也因此逐漸改善。然而,這項得天獨厚的自淨功能,卻無法處理塑膠等固態垃圾。作為一條流經都市的河川,筏子溪同樣面臨垃圾污染問題。環保團體推測背後原因可能是民眾缺乏公德心、環境教育不足等等。

另外,筏子溪近年也出現多起石虎受傷及死亡事件。台中市農業局長張敬昌2024年答詢指出,石虎可能沿著筏子溪移動到高鐵特定區活動。當石虎跑到人類活動區域,就可能遭路殺,或誤食吃了毒餌的老鼠,遊蕩犬貓的攻擊也是石虎生存的挑戰之一。為應對石虎生存議題,農業局及道路主管機關近年也在筏子溪周邊設置標示牌,如請車輛減速慢行、勿隨意餵食遊蕩犬貓等。

關鍵護河行動

1. 環境友善河川治理及公私協力對話

筏子溪保有豐富的濱溪植被帶,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及庇護場所。記者陳靖宜/攝影

與其他流經臺中市區的溪流相比,筏子溪堤岸並未完全水泥化,豐富的濱溪植被帶也成為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保留了較高的自然性,使筏子溪成為都市中難得的「近自然河川」。

筏子溪2003年引入日本的生態工法,陸續於台鐵烏日橋以上河道左岸的「中和堤坊」施作約1.8公里的生態工法堤岸,依據河段的地形、水文條件等特點因地制宜施作柳枝工、箱籠工、拋石護岸及階梯護岸等工法。

在筏子溪,也可看到「寬河矮堤」設計。透過擴寬河道及降低堤防高度,可在洪水期間容納更多水量,同時還地於河、保留河道自然擺盪變化空間,以減少對環境生態的影響。第三河川分署在筏子溪虹陽橋下游右岸的「協和堤防」推動寬河治理策略,翻轉過去多以「築堤禦洪」為主要治水對策的觀念,為動植物留下生存空間。

對於筏子溪的生態環境維護,民間和官方進行多次溝通及協商會勘。2018年,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關注筏子溪生態的民間團體與人士,與第三河川分局(2023年起改制為第三河川分署)在文山社區大學舉辦溝通會議,決定不再全面清除河道的雜草木,以維護筏子溪自生的溪流植被,也避免對生態環境多加擾動。

2.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環境改善計畫

位於東海大學旁的東大溪礫間淨化處理廠。圖片來源/林惠真提供

東大溪行經東海大學校園,2019年前,是筏子溪污染最嚴重的支流之一。東大溪過去承接東海夜市商圈的排水,水質的油脂濃度高,甚至會發出惡臭,提升礫間淨化廠的能量是當務之急。

2019年,東大溪的水環境改善計畫在中央前瞻計畫投入2.1億元、台中市政自籌9,000萬元的支持下展開,東海大學也無償出借校地20年,以增加礫間淨化場的面積。計畫推動後,水質環境大幅改善,被視為台灣溪流整治公私協力的最佳範例之一。

東海大學也負責營運2021年啟用的「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館內有生態缸及靜態動物標本展示,且會舉辦生態導覽活動,帶領民眾認識筏子溪及環境保護的重要性。2023年起,東海大學執行教育部USR計畫「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的四校聯盟行動」,也將筏子溪列為計畫實踐場域,強化學校與都市溪流的連結。

3.定期淨溪和溪流教育 By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每兩週舉辦筏子溪常態淨溪,荒野筏子溪平台的召集人謝國發對參加淨溪民眾講解筏子溪流域生態。記者蔡宗儒/攝影

201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開始推動筏子溪常態淨溪活動,並持續號召民眾及企業協力投入至今,台中西屯靈玄宮常作為淨溪集合點。根據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統計,自2019年6月至2024年10月,有近9,000人次參加淨溪,共撿拾約16,000公斤的川廢。其中約34%是菸蒂,半數以上是與飲食有關的一次性廢棄物,如食品包裝袋、免洗餐具、寶特瓶等。

為了推廣溪流教育,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2021年起走入校園,進行筏子溪環境介紹、環境教育演講、生態繪本推廣等等。例如:今(2025)年推動「出發吧!野虎」繪本講師培訓,未來講師可入校講習,透過分享小石虎「野虎」的河畔冒險,呈現石虎面臨的生存威脅,及筏子溪豐富多元的生態。

4.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臺

2024年成立的「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臺」集結民間團體、社區大學、政府單位及個人,共同關注筏子溪溪流生態。圖片來源/謝國發提供

「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臺」於2024年4月20日成立,前身是由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成立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後與筏子溪主管機關「第三河川分署」建立起公私協力合作機制,並集結更多團體加入,該平臺便應運而生。

平台成員包括關心筏子溪及溪流生態的民間團體、社區大學、政府單位,及個人,除了作為公私協力的溝通平台,不同組織也會輪流舉辦活動,相互交流對筏子溪流域生態及歷史人文的了解。自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2月為止,已有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黑皮泥思土地學院、臺中市南湖社區大學舉辦相關活動。

延伸閱讀

守護組織

  • 荒野保護協會臺中分會
  • 東海大學
  •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
  • 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
  • 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許少華教授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
  • 臺中市南湖社區大學
  • 大屯社區大學/台灣生態學會—張豐年醫師
  • 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
  • 臺中市鄉土文化學會
  • 黑皮泥思土地學院
  • 臺中市半路店文化生活協會
  • 西屯區福雅里里長王勝偉
  •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河的大紀事

1959
日本南方海面形成的艾倫颱風引發強烈西南氣流,為台灣中南部帶來豪雨,導致筏子溪潰堤。這場「八七水災」在全台造成嚴重災情,台中市受創尤為慘重,數十人罹難,近萬人受災。陸軍裝甲部隊隨後在筏子溪旁展開堤防重建工作。
2003
筏子溪畔以台灣水柳施作生態工法的護岸工程。
2019
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開始推動筏子溪常態淨溪活動。
2021
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正式啟用。
2022
行政院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於筏子溪濱溪帶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且拍到石虎。
2024
「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臺」成立,集結關心筏子溪的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及個人,公私協力投入筏子溪環境保護行動。
2025
第三河川分署於2025年1月底完成筏子溪橫山右岸護岸改善工程,代表自2005年筏子溪治理基本計畫公告實施以來,所有計畫中佈設的堤段都已完工,未來有望將筏子溪沿岸土地的溢淹風險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