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水泥叢林有石虎出沒? 都市溪流可成棲地和廊道

作為一條南北貫穿市區、緊鄰高鐵和快速道路的溪流,台中的筏子溪為生活在水泥叢林中的人們,保留了一處親近自然的珍貴天地。沿著筏子溪畔漫步,不僅能聆聽潺潺水聲、觀察豐富的動植物生態,還能看到許多「特別」的標示,例如:寫著「石虎出沒,減速慢行」的紅色布條,或畫有石虎圖樣的「當心動物出沒」警告牌。
原來,近年筏子溪周邊發現了石虎的蹤影。
全身佈滿棕黑色斑點、額頭和眼窩內側有白色條紋的石虎,是台灣僅存的原生貓科動物。石虎大多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區活動,但隨著人類社會開發,石虎棲地日益破碎,數量大幅減少,行政院農委員會也在2008年將石虎列為「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
台中市農業局曾在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委託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調查台中地區的石虎棲地狀況。報告指出,台中的石虎棲地大多集中在台中東部的太平區、霧峰區、后里—東勢交界區一帶,而西部區域因人為開發程度較大,石虎可活動的區域並不多。
台灣石虎保育協會理事長劉威廷說,位於台中西部的大肚山曾有石虎出沒,但最後一筆被認定為野生石虎的紀錄停在2003年;而協會近年推動的台中石虎棲地調查中,也沒有在大肚山發現石虎蹤跡,「這其實是個不太好的消息」。
劉威廷解釋,雖然苗栗縣和南投縣有石虎活動,但還需位於中間的台中市發揮串連南北的廊道功能,不同區域的石虎族群才能移動、相互交流。「否則再分成兩個小族群,(石虎)會更容易滅絕。」劉威廷說。
台中西部淺山的石虎棲地有限,殊不知,石虎已悄悄在緊鄰市區的筏子溪畔活動。
2022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中分署委託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在筏子溪周邊設置紅外線自動相機,結果第一波設置的九部相機都有拍到石虎。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成立的「荒野筏子溪平台」也在筏子溪各河段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同樣發現石虎身影,2023年甚至紀錄到石虎抓吳郭魚來吃的珍貴畫面。
劉威廷說,過往人們認為「溪流」對石虎並不友善,包括石虎屬於貓科會怕水、溪流會切開石虎的棲地等等。但近年研究和觀測結果指出,溪流周邊能成為重要的石虎棲地。
筏子溪雖然位於都市,但近年透過公私協力溝通,保留了豐富的濱溪植被帶,其植被和穩定水源可供石虎休憩、覓食及育幼。「我們追蹤的(石虎)個體會在筏子溪生小石虎,而且可以一窩生三隻。」劉威廷說。
而在人工障礙物重重的陸域地區,溪流還能成為生態廊道,例如石虎沿著溪流移動,就有機會前往其他區域。劉威廷舉例,屬於烏溪支流之一的「貓羅溪」,就被認為是南投的石虎族群前往台中和彰化的重要廊道。
但對於筏子溪能否成為連接大肚山的廊道,劉威廷持保留態度。因為筏子溪水源源自大雅排水和十三寮排水,沒有與淺山區域相連接,目前只能先認定筏子溪是石虎重要棲地,但不一定可像貓羅溪長期發揮廊道的功能。
劉威廷也提醒,石虎在筏子溪出沒一事,尚需探究背後原因。若正面看待,可能是筏子溪的濱溪植被帶維護有成,讓石虎得以在此活動;但也可能是原棲地受到擾動,才讓石虎從其他區域遷往筏子溪,而筏子溪下游匯流的烏溪近年施作鳥嘴潭人工湖工程,今年初才竣工。
劉威廷說,筏子溪過往沒有石虎的觀測記錄,因此難推論近年石虎數量消長與人類開發活動的關聯。從現在開始,進行長期觀測和保育相當重要。「把時間尺度拉長,才能知道(石虎在筏子溪活動)背後原因是什麼。」劉威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