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河流選中的地方:水系形塑文明──西大墩遺址

考古學者屈慧麗把古陶片的切片,置於立體顯微鏡下仔細端詳,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事情:
陶器切片顯示的組成礦物中,竟然出現黑亮的「板岩片」。問題是:板岩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雪山山脈一帶,為什麼會藏身中部平原的陶土器皿中呢?
答案,與「筏子溪」有關。
萬年前,大甲溪發源自南湖大山東峰,多次的颱風挾帶著山上大量礫石、砂土與板岩碎片奔流而下,在豐原一帶沖積出肥沃平原。約六千年前,由於河道淤積,水流逐漸改道下切,最終轉向注入大海。
屈慧麗說:「由於大甲溪曾是筏子溪的母親河,所以挾帶的水流與泥沙,也會經由支流筏子溪,將來自南湖大山脈的板岩等礦物一路沖刷下來,沉積在今天的台中地區。」這就是為什麼筏子溪旁西大墩遺址所挖掘出的陶器中,清楚看見這些板岩成分的存在。
這一連串的地貌變遷與土質搬運,不僅塑造出台中盆地的今日樣貌,也間接提供了早期先民製作陶器所需的陶土原料。
每一粒沙子都蘊含著大地與歷史的印記。「一沙一世界」,透過科學分析,不只能追溯陶器的原料來源,也能進一步探索古人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深層連結。
三層文化,見證人類千年足跡
西大墩公園,最早的名稱其實是「公園兼兒童遊樂設施六號預定地」,原規劃為提供市民休憩與兒童活動的公共空間。當時屈慧麗教授帶團隊正進行惠來遺址的考古挖掘,一位東海大學生物系的陳聖明同學表示,在西大墩地點也發現了紅色繩紋陶片。
紅色繩紋陶片,是牛罵頭文化時期的產物,「我們隨即前往實地勘查,沒想到真的在地表與土層中發現了陶片遺跡。」這片看似普通的公園之下,竟埋藏著一處極具價值的史前考古遺址。
西大墩遺址位於今日臺中市西屯區環中路二段、福科路、與福科二路之間,地層中保存了三個不同時期的文化層,反映出不同時期人類活動的痕跡:
第一層|歷史時期文化層(約100~300年前)
最上層是屬於歷史時期的文化層。在這一層中發現了一些青花瓷片,例如青花碗,這些瓷器多來自福建的德化窯,約可追溯至清代中期。這一時期的文化遺留與現在台中的地方家族密切相關,如張廖家族的宗祠就在附近,是當時的重要聚落中心。
第二層|番仔園文化層(約1300~1700年前)
往下走是「番仔園文化層」。透過碳十四測年,文化層的年代大約距今1300至1700年之間,在這一層可以看到手製的陶器,器型和紋飾也與上層的歷史時期明顯不同,屬於台灣中部地區早期原住民族的文化遺存。
第三層|牛罵頭文化層(約3500~4000年前)
再往下,就是最古老、最具考古價值的牛罵頭文化。在這一層出土的陶片,以紅色繩紋陶為代表。這種陶器具有鮮明的紅色表面與繩紋壓印,技術與風格上都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典型代表。
樹皮布打棒:南島文化的生活印記
文化層猶如時間階梯,記錄著不斷變遷的居住與生活方式。西大墩遺址最下層,出土了一件極為特別的工具──樹皮布打棒。這種工具專門用來敲打構樹的內皮纖維,將其軟化後製作成「樹皮布」,也就是早期先民用來穿著的衣料。
臺灣大學鍾國芳老師曾推測,南島民族在遠洋遷徙時,會攜帶最基本的生活物資,如:構樹枝、布打棒。構樹因為具備無性繁殖的特性,只需插枝於土即可快速生長,成為這些族群抵達新定居地後,迅速取得布料原料的關鍵植物。
「西大墩出土的樹皮布打棒,不僅是實用工具,更成為連結早期台灣居民與南島語族文化的重要證據。」屈慧麗表示。
西大墩遺址發現罕見祭祀遺跡
在西大墩遺址最下層、深約一公尺的地層中,考古學者還發現了一系列極具意義的文物,顯示當時的居民已經發展出明確的祭祀行為與禮儀文化。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長達35公分的「玉圭」,材質為台灣東部花蓮豐田出產的軟玉。屈慧麗表示:「這麼大一塊玉材,需要翻山越嶺運至台中,顯示它在當時的價值非凡。如此尺寸與質地的玉圭,通常僅在宗教祭典或儀式中使用,具備明確的禮器性質。」
與玉圭同層出土的,還有一把長達30公分的「大型石刀」。這把石刀與日常使用的小型石刀明顯不同,體型碩大、設有兩孔,推測應是綁在手上操作的工具。特別的是,它並非用來收割稻米,而是小米(當時主要的農作物之一)。如此製作精良且體積龐大的石刀,很可能具有儀式用途,象徵對農業豐收的祈願與天地的敬畏。
此外,該層地層中還發現了數量可觀的「玉梳」形器,以及9組上下相扣的「三連杯」豆形器。這些器物不僅形制特殊,更帶有強烈的象徵意涵,普遍被認為與祭祀、祈福及集體儀式活動相關。
屈慧麗分析,從這些器物的組合——玉圭、玉梳、大型石刀與三連杯——可推測當時社會已具備一定規模的人口與組織結構。這些象徵性強烈的器具,極可能是當時人們用以祭祀,表達對土地、作物與自然神祇的敬畏與祈求。
玉梳之謎:從工藝精品到可能的刺黥工具
西大墩出土的玉梳,非常小巧精致,仔細端詳可感受到其細緻入微的工藝與極高的製作水準。
「這麼薄的一塊軟玉,工匠還能在上面雕出兩個小缺刻,工藝技術高超,令人驚豔」材質是台灣特有的軟玉,不同於常見的硬玉(如翡翠)然而,這件技術精湛的玉器究竟是如何穿繫與使用的?用途至今仍是考古學界討論的焦點之一。
近年來,學者提出一項嶄新假說:玉梳可能並非僅是梳子或飾品,而是一種用於刺黥(也就是紋面或刺青)的儀式工具。台東史前館吳意琳博士與臺中科博館合作夏威夷刺黥師,仿制了綠色玉梳進行重建模擬實驗。結果發現,軟玉材質在刺黥過程中較鋼針柔順、不痛且溫潤,不易造成過度創傷。
「這讓我們聯想到台灣與南島文化間存在的刺黥藝術傳統。玉梳可與小型的鑿器搭配使用更細緻的花紋。」這樣的實證,也讓人聯想到紐西蘭毛利人、東南亞島嶼文化等南島語族,對玉器的喜愛與刺黥儀式的使用習慣。
破損再利用的永續智慧
在西大墩遺址還發現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看起來像是一堆使用過的陶口緣,再加工成為「網墜」。雖然網子千年早已腐爛不存,但從這些沉重陶片的設計來看,它們應該是綁在漁網底部,幫助網子下沉的錘重器具。
筏子溪畔是個非常適合人們居住的地方。早年這裡離河流很近,取水、捕魚非常方便。當陶器破損後,先民們也不丟棄,而是鑿孔、刻缺、重新利用,賦予破陶新的生命。
這些看似微小的生活細節,我們可以看出,早期先民其實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讓生活更方便、更有效率。他們的創意與資源利用,反映了極高的資源利用能力與適應力。
位於筏子溪畔的西大墩,是一處被大自然眷顧的土地。這裡水源豐沛、資源富足,早在數千年前,就吸引人群在此定居、耕作、捕魚與生活祭儀。
透過一塊塊沉默的陶片、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工具出土,我們如今得以拼湊出埋藏了數千年來人們生活的大小事,見證古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軌跡。這不只是考古資料,更是時間留下的證詞,靜靜訴說著:這片被河流選中的地方,曾孕育過一段充滿韌性、創造力與生命力的人類歷史故事。
【專家簡介】
屈慧麗博士具備跨領域專長,結合考古學、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研究、地理學等領域,長年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深耕,從事典藏、研究、展示與教育推廣工作,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持續關注臺中地區多處遺址的發掘與學術探討,推動文化資產保存與自然環境永續共存的願景。
【記者走訪筆記】
實地走訪西大墩遺址,心中浮現的更多是失落與惋惜。一處蘊藏豐富史前文化的遺址,如今僅剩一小段剖面展示,被安置在一間瑜珈教室的角落。學者與媒體人只能在課程結束後,匆匆進入,爭取短暫時間一睹遺址真貌。
曾經發掘出大量史前文物的西大墩,如今沉睡在現代建築的基底下,沒有清晰的未來規劃,沒有可見的文化願景。這樣的安排,居民幾乎不知情,更別提遊客。
缺乏清楚的長遠規劃,讓這處埋藏在現代建築下的文化資產,陷入難以被看見、難以被理解的困境。西大墩遺址還有機會重見天日、被妥善保存於一座真正的遺址博物館中嗎?還是,這段史前記憶終將在時間與城市發展中被默默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