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從OECM看環境保育未來——「類保護區」的挑戰與機會

OECM有助於擴大生態保護範圍,進一步促進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圖為台大森林系館旁的園藝花坊,一名工作者正在照料植被。
 記者陳靖宜/攝影
OECM有助於擴大生態保護範圍,進一步促進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圖為台大森林系館旁的園藝花坊,一名工作者正在照料植被。 記者陳靖宜/攝影

專訪/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盧道杰

2022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BD COP15)通過「30x30」目標,要求各國在2030年前有效保護全球30%的陸地及海洋。除了傳統劃設的保護區,「其他有效以區域為基礎的保育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以下簡稱OECM),同樣被納入「30x30」目標認可的保護範圍。近年來,環團在討論自然環境的保育重要性時,也常以該地「具成為OECM潛力」等字眼來論證。

不過,許多人對OECM這個名詞,仍感到陌生。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盧道杰指出,OECM並非憑空出現的新概念。OECM在2010年通過的「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條文中首次出現,但一直到2018年的CBD COP14才有明確定義。「30x30」目標2022年出爐後,進一步推進OECM發展:世界保護區資料庫(WDPA)上登錄的OECM數量在此之後大幅成長,從最初的幾百個,到去年CBD COP16時已飆升至六千多個。

盧道杰表示,OECM涵蓋幾個要素:該區域尚未被認定為傳統的保護區、就地保育生物多樣性、有效實踐保育成果、其保育成果長期且持續、個人或組織有投入治理和經營管理,及有文化、精神、社會經濟及其他在地價值。

以台灣為例,政府會劃設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等自然生態保護區。但一些具保育成果的區域未被納入法定保護區,未來就有機會經申請被認證為OECM。

台東知本濕地不僅是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Katratripulr)的傳統領域,也因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被國際鳥盟列為全球重要野鳥棲息地之一。該地具備OECM潛力,展現社區參與與生態共存的保育模式。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台東知本濕地不僅是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Katratripulr)的傳統領域,也因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被國際鳥盟列為全球重要野鳥棲息地之一。該地具備OECM潛力,展現社區參與與生態共存的保育模式。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劃設海洋保護區可維護漁業資源並保育生態環境,而OECM機制則能納入更多未受法定保護的海域,透過永續管理預防生態系遭受破壞。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劃設海洋保護區可維護漁業資源並保育生態環境,而OECM機制則能納入更多未受法定保護的海域,透過永續管理預防生態系遭受破壞。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但為什麼需要劃設OECM,而非直接將這些區域列為傳統保護區?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簡易分類來看,或許可一解疑惑。

根據IUCN定義,OECM的場域特性可大略分為以下三類。第一種為「主要保育」(primary conservation),該場域符合傳統保護區定義,但所有權人不願被劃入保護區範圍,例如原住民傳統領域或私人土地。

第二種為「次要保育」(secondary conservation),例如:漁業署對部分海域施行禁漁政策,魚類受到保護,但主要目的是為了永續利用漁業資源,生態保育只是次要目標。

第三種為「附帶保育」(ancillary conservation),例如:軍事用地出於國防目的限制人員進出,不涉及自然保育,但鮮少人為干擾,反得以維護自然生態。

由於涵蓋範圍更廣,OECM有機會發揮「連結」(connectivity)功能,成為傳統保護區之間的廊道。盧道杰指出,單點存在的保育場域相對脆弱,但當點可以連成線、進而串成網絡,保育效果才能變得更穩固。

此外,OECM的管理者不限於政府,還可包括社區、民間團體、個人,甚至多方共管。近年ESG浪潮推動下,企業也有維護或認養OECM場域的動機,例如:企業可考量將OECM的保育成效納入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NFD),以提高利害關係人的投資意願。

不過,盧道杰說,各國民情和保育法規不同,CBD COP對OECM的定義僅是基本框架,仍有賴各國自行擬定相關法規。盧道杰說,他曾和外國學者到台北市的大安森林公園探訪,恰好看到鳳頭蒼鷹築巢,其中一位學者立刻拍手說道「OECM」,但另一位學者認為尚未達到認證標準。

負責推動台灣陸域OECM的主管機關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盧道杰過去協助林保署評量保護區的管理效能,近年則投入OECM的相關考察。他透露,OECM初擬的認證年限預計為五年,到期後需重新申請,但正式的具體規範仍有待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公布。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盧道杰認為,OECM能補足傳統保護區的不足,透過多元治理模式提升生態保育成效。 記者陳靖宜/攝影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盧道杰認為,OECM能補足傳統保護區的不足,透過多元治理模式提升生態保育成效。 記者陳靖宜/攝影

延伸閱讀

【專家觀點】清大透過AI監測川廢變化,守護頭前溪流域

【專家觀點】清大透過AI監測川廢變化,守護頭前溪流域

【專家觀點】從濱溪植被去留、護岸水泥化與否,反思防洪與生態的折衝

【專家觀點】從濱溪植被去留、護岸水泥化與否,反思防洪與生態的折衝

【專家觀點】讓城市有一條健康的河——從台中筏子溪思考河川的生態系服務

【專家觀點】讓城市有一條健康的河——從台中筏子溪思考河川的生態系服務

【專家觀點】荒野川廢調查全臺走透透,發揮在地公民守護力

【專家觀點】荒野川廢調查全臺走透透,發揮在地公民守護力

【專家觀點】水泥叢林有石虎出沒? 都市溪流可成棲地和廊道

【專家觀點】水泥叢林有石虎出沒? 都市溪流可成棲地和廊道

【專家觀點】筏子溪畔有石虎 路殺、毒殺、遊蕩犬成生存挑戰

【專家觀點】筏子溪畔有石虎 路殺、毒殺、遊蕩犬成生存挑戰

【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家觀點】新竹人喝的水乾淨嗎?周秀專:頭前溪底泥「鎳」含量逾國內品質指標下限

【專家觀點】新竹人喝的水乾淨嗎?周秀專:頭前溪底泥「鎳」含量逾國內品質指標下限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用魚的思維設計魚道,促進生態與工程的對話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用魚的思維設計魚道,促進生態與工程的對話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