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心魚道,分類泰斗陳義雄,日皇明仁的學術摯友

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長年穿梭山林溪河調查魚類生態,是水利署全台250個生態固定樣站的靈魂人物。
 記者蔡宗儒/攝影
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長年穿梭山林溪河調查魚類生態,是水利署全台250個生態固定樣站的靈魂人物。 記者蔡宗儒/攝影

一身黝黑,初見陳義雄教授,很難不被他身上那股經年穿梭山林、溪澗、風雨與河川所沉澱出的氣息所感染。

蹲伏岩縫、穿梭溪河,細心觀察魚族的生態。水利署全台250個生態固定樣站調查,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是整個計畫的靈魂人物。筏子溪所屬之烏溪發現鯰類的台灣特有種:新龍族「龍鮠」,2024年底在國際學術期刊正式發表,就是他和團隊的努力成果。

很難想像,這位外形粗獷的魚類學家,究竟目睹過多少壯麗的自然奇景?經歷了多少難以言喻的野外挑戰?又發現哪些鮮為人知的魚族奧祕?

陳義雄親手繪製的魚類圖鑑,線條細膩精準、鱗紋逼真傳神,宛如歐洲博物館典藏的古典手稿。他的老師曾叮囑:「看到什麼,就畫什麼」,簡短一句,道盡學術繪圖的真諦。此圖原由歐洲魚類學家採樣,原意在考驗陳義雄,卻意外促成雙方合作,研究著作出越南北部四種世界新種的吻鰕虎魚類,此為其頭部色斑特徵圖,該論文榮登於大英博物館的創立逾兩百多年的權威學術期刊。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陳義雄親手繪製的魚類圖鑑,線條細膩精準、鱗紋逼真傳神,宛如歐洲博物館典藏的古典手稿。他的老師曾叮囑:「看到什麼,就畫什麼」,簡短一句,道盡學術繪圖的真諦。此圖原由歐洲魚類學家採樣,原意在考驗陳義雄,卻意外促成雙方合作,研究著作出越南北部四種世界新種的吻鰕虎魚類,此為其頭部色斑特徵圖,該論文榮登於大英博物館的創立逾兩百多年的權威學術期刊。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才滿腹疑問,目光落在他親手繪製的魚圖鑑上!

筆下魚鱗與紋理栩栩如生,線條精準而細膩,彷彿歐洲博物館典藏的古典手繪圖。陳教授的溪河奇幻漂流,滿載著無數故事與驚喜!

這一切,要從菜市場前那個小魚攤開始……

魚兒與夢:一段從溪流到英倫的旅程

陳義雄自小著迷魚類世界,高中加入生物研習社,放棄熱門生物工程改讀海洋資源系,後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攻讀海洋生物學博士,專精分類學。
 記者潘柏麟/攝影
陳義雄自小著迷魚類世界,高中加入生物研習社,放棄熱門生物工程改讀海洋資源系,後赴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攻讀海洋生物學博士,專精分類學。 記者潘柏麟/攝影

「我爸爸在菜市場賣菜,菜攤前剛好就是魚攤,我小時候常常盯著那些魚看。」家中排行老三,父母忙於生意經常顧不上他,舅舅看見他凝視魚攤的那份專注,便帶他一同釣魚,開啟了他與魚世界的連結。

「我舅公是溪釣高手,舅舅則是海釣高手,但我比較喜歡釣溪流中的小魚,因為當時個子小,拿不動海釣的大釣具。」

很小,他就非常清楚魚的習性。溫和的魚嗅覺靈敏,喜愛香味;兇猛掠食者喜歡葷味的餌料。「我釣的魚,常常讓我滿手飄著植物香,像秋葵粉那樣天然的味道。」隨著年歲漸增,比起釣桿,他更喜愛潛入水下世界,欣賞魚兒悠游。

高中時,他加入生物研習社,認識一群同樣愛生態的夥伴。考入中山大學,他放棄當時熱門的生物工程,選擇海洋資源系,最終頂著英國布理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海洋生物學博士的頭銜,在分類學領域找到自己的光。

說起公費留英,他特別感謝一位學長。「當年,我剛退伍、回中山大學擔任助理,沒想太多將來的事。」有位學長很熱心,希望他出國深造。

「那時忙得要命,嘴上說好,其實心裡根本沒當一回事。」一個月有15天都在山上跑樣點、追魚、做調查,陳義雄根本沒空關心考試,後來學長拿了一份公費簡章給他,他嘴上應付,還是沒動作。

又隔了一兩個禮拜,學長忽然現身,問:「報名了沒?」當然沒有,學長皺皺眉:「我知道你會忘,來,這份簡章寫完交給我!」學長不但親自送上簡章,還替他寄出。

陳義雄的人生就此被推了一把。

師從魚類學巨擘 與日皇明仁有私交

日皇明仁曾親自贈送《日本魚類圖鑑》給陳義雄教授。這本圖鑑由明仁擔任第一作者,並與他的得力助手坂本、池田先生共同著作完成。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日皇明仁曾親自贈送《日本魚類圖鑑》給陳義雄教授。這本圖鑑由明仁擔任第一作者,並與他的得力助手坂本、池田先生共同著作完成。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當時幾所英國大學都發出錄取通知,「我想去澳洲,因為我對太平洋魚類比較熟悉。」但師長都建議去英國,因為學術地位底子強,且系統完整。

奇妙的事發生了,他的英國指導教授 Peter J. Miller,是歐洲魚類分類學巨擘,不要他研究歐洲魚類,反而要他研究亞洲魚類,甚至希望他能幫忙補上分類學上亞洲魚類那塊拼圖。

「Miller博士是一位走在時代最前端的學者,更是歐洲魚類分類學界的權威。讓我最敬佩的是,他僅憑魚類的形態特徵深入解析,就能精準推測出物種之間的親緣關係。」

陳義雄的英國指導教授,是全歐洲最擅長魚類繪圖大師。多年來,他追隨這位老師學習,也磨練出一身深厚的細緻繪圖功力。此為他訓練的博士生黃世彬先生,共同著作的臺灣特有之新種--臺灣克利米鰕虎(Osteological features of Calamiana taiwanensis sp. Nov.,)的骨骼特徵 (A) 頭骨 (B)前椎骨和第一背鰭  (C)尾骨架 (D)下頜骨和懸索的側檢視。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陳義雄的英國指導教授,是全歐洲最擅長魚類繪圖大師。多年來,他追隨這位老師學習,也磨練出一身深厚的細緻繪圖功力。此為他訓練的博士生黃世彬先生,共同著作的臺灣特有之新種--臺灣克利米鰕虎(Osteological features of Calamiana taiwanensis sp. Nov.,)的骨骼特徵 (A) 頭骨 (B)前椎骨和第一背鰭 (C)尾骨架 (D)下頜骨和懸索的側檢視。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在那個數位科技尚未發達、分子工具(指海洋生物學中用來研究DNA或基因序列的技術和方法)尚未普及的年代,Miller博士的觀察力與理論令人驚嘆。他許多早期的判斷一一被陳義雄的DNA分子親緣關係所證實,展現出他這位魚類形態學大師,在直覺與經驗判讀上的準確度。

1998年,世界首次發現一種全新的鰕虎魚類——「明仁枝牙鰕虎」(學名:Stiphodon imperiorientis)。為了表彰日皇明仁在魚類學上的傑出貢獻,陳義雄教授特別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明仁枝牙鰕虎」。上圖文字為日本魚類圖鑑上的本魚種特性註記。該魚種由陳義雄與其美國友人Watson共同撰文發表,該拉丁學名清楚標示此文發表者為 Watson and Chen, 1998。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1998年,世界首次發現一種全新的鰕虎魚類——「明仁枝牙鰕虎」(學名:Stiphodon imperiorientis)。為了表彰日皇明仁在魚類學上的傑出貢獻,陳義雄教授特別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明仁枝牙鰕虎」。上圖文字為日本魚類圖鑑上的本魚種特性註記。該魚種由陳義雄與其美國友人Watson共同撰文發表,該拉丁學名清楚標示此文發表者為 Watson and Chen, 1998。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日皇明仁是全球對亞洲魚類研究最深入、最具權威的學者之一,尤其在鰕虎魚類研究領域更是國際公認的專家。」

甚至已有多達五種鰕虎魚以明仁命名,其中最早的一種為「明仁枝牙鰕虎魚」(Stiphodon imperiorientis),由陳義雄教授於27年前(1998年)命名,表彰明仁皇在魚類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為當年的世界新種。

他曾兩度受邀與明仁見面。「第一次是在我出國留學前,1995年,明仁非常謙和,沒有一絲架子,專業素養極高,我們是以魚類學者的身分交談。聊分類、聊物種、聊研究心得。」

陳義雄在皇宮裡待了一週,由於皇宮戒備被森嚴,無法拍照留念。他回憶,皇宮並非如想像中宏偉,而是由一棟棟獨立的小型平房所構成,設計上兼顧安全與防震。其中有一座世界級的御用魚類生物博物館及研究所 (Biological Laboratory of Imperial Household),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魚類標本,其中有泰國特別贈送給明仁的「眼鏡魚」,極為罕見。

日皇明仁的冠鰕虎新種的學術文章,260頁謝辭特別提到:感謝台灣中山大學的陳義雄先生(Mr. I-Shiung Chen )慷慨地寄給我們白冠鰕虎的全型標本詳細資料、照片和X光射線照片。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日皇明仁的冠鰕虎新種的學術文章,260頁謝辭特別提到:感謝台灣中山大學的陳義雄先生(Mr. I-Shiung Chen )慷慨地寄給我們白冠鰕虎的全型標本詳細資料、照片和X光射線照片。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在英國留學期間,我們之間也通信,他常關心我的研究內容。」第二次受邀,則是在陳義雄英國留學即將返台前。

那是1998年秋,明仁訪問英國女皇後的第二天,特別邀請Miller博士及陳義雄一起到倫敦的林奈學會見面,深入討論鰕虎魚類的巨觀尺度其分子親緣關係的研究進展。

專注是研究的根 選對方向可以走得長遠

時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方力行(右)常形容陳義雄(左)極具專注力,兩人合著的《台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於1999年出版。 記者潘柏麟/攝影
時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方力行(右)常形容陳義雄(左)極具專注力,兩人合著的《台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於1999年出版。 記者潘柏麟/攝影

陳義雄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服務了七年。館長常形容他是個極具專注力的人。

一輩子專注做一件事,就會做得很好。陳義雄深表認同,也進一步強調:「專注,確實是邁向成功的重要關鍵,但更關鍵的是:選對方向。」他提醒年輕學者與後進,必須具備判斷力,能夠分析自己所投入的領域是否具備長遠的發展性。

做研究不能只靠熱情,也不能只看學術價值,更要從現實,務實可行的研究工作出發。

陳義雄坦言選擇淡水魚研究,是因設備與經費有限,淡水魚取得容易、成本低卻具高研究價值;他強調,分類學是生態學的地基,唯有先搞清楚物種,研究才站得穩。時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方力行(左)與當時還是助理員的陳義雄(右)。
 記者楊美珍/攝影
陳義雄坦言選擇淡水魚研究,是因設備與經費有限,淡水魚取得容易、成本低卻具高研究價值;他強調,分類學是生態學的地基,唯有先搞清楚物種,研究才站得穩。時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方力行(左)與當時還是助理員的陳義雄(右)。 記者楊美珍/攝影

「我當年選擇研究淡水魚,就是基於這樣的分析。那時我只是個窮學生,海域潛水的設備買不起,也無法經常出海,那怎麼辦?從溪流的研究開始。淡水魚比較容易取得,成本低、門檻低、研究價值卻不低。這一切,都是經過很務實的判斷。」

他最早是從魚類生態開始研究,但為了校正分類混亂的魚類圖鑑資料,轉向投入魚類分類學,因此踏上了一條永無止境且更加複雜的研究道路。

陳義雄教授以魚類分類研究聞名,因解開關鍵類群分類之謎,吸引許多學者找他合作研究、出書。
 記者潘柏麟/攝影
陳義雄教授以魚類分類研究聞名,因解開關鍵類群分類之謎,吸引許多學者找他合作研究、出書。 記者潘柏麟/攝影

「魚類的物種多樣性確實太高了,一開始以為只是在為台灣服務,結果東南亞也來找來、日本也找來、中國也希望我協助。因為我解開了一些關鍵類群的分類研究,他們就把更多題目交來給我,共同合作。」這些年來,陳教授仍舊欠了許多「學術債」。

分類不只是「寫圖鑑」這麼簡單。分類清楚,就是幫生態系的成員,做詳細的「戶口清查」。分類與圖鑑的工作,既重要又人力匱乏。這不只是科學的責任,更是一場對真實與準確的長期承諾。

每當發表新種,陳義雄都親自繪製精細的學術圖。國外學者看到他的手繪稿,常提出要求,請他合作於論文畫魚:「怎麼不畫整條魚?」他總笑著回應:「沒時間!」。因為他都只強調該魚種的分類關鍵特徵才作繪製。例如鰕虎的頭部特徵最為重要。此為陳義雄發表福建新種之樟溪吻鰕虎(Rhinogobius jangshiensis)的頭部側線系統。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每當發表新種,陳義雄都親自繪製精細的學術圖。國外學者看到他的手繪稿,常提出要求,請他合作於論文畫魚:「怎麼不畫整條魚?」他總笑著回應:「沒時間!」。因為他都只強調該魚種的分類關鍵特徵才作繪製。例如鰕虎的頭部特徵最為重要。此為陳義雄發表福建新種之樟溪吻鰕虎(Rhinogobius jangshiensis)的頭部側線系統。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如果溪裡魚類都搞不清楚,怎麼知道誰吃誰、誰控制誰、哪個物種是關鍵角色?沒有明確的分類,就無法理解整個生態系的交互作用,研究也就失去了準確性。」

他表示,研究的目的不僅在於解開物種的奧秘,更著眼於實際推動多種瀕危或保育類淡水魚的群聚繁殖技術,朝向淡水魚類生態保育的永續發展邁進。

除了積極投入保育實務,他也無私公開所有研究成果,詳實紀錄臺灣特有或珍稀魚種,從魚卵、胚胎發育到幼苗與成魚各階段的繁殖特性與注意事項。藉由這些實證資料,他期望能喚起社會大眾對魚類保育的關注,並促進更具行動力的參與。

截至目前,陳義雄教授已發表多達105種全球新魚種,堪稱世界極少數橫跨淡水魚、河口魚與海洋魚三大領域的魚類分類學權威。

陳義雄教授提醒學生,AI 雖能加快分類工作,仍需人類思考與判斷。
 記者蔡宗儒/攝影
陳義雄教授提醒學生,AI 雖能加快分類工作,仍需人類思考與判斷。 記者蔡宗儒/攝影

而對AI的見解,他帶著一絲冷靜與幽默。

「我哥哥是研究電腦科學的,有次分享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用 AI 判斷狼和狗的準確率其實很高,乍看之下很厲害,但後來才發現AI 並不是透過動物本身的特徵來分類,而是判斷整張圖片的背景。因為狼的照片通常拍攝於雪地、森林等野外場景,而狗多出現在家中或寵物店,背景乾淨明亮。」

他常常提醒學生AI 是好工具,可以節省時間,但不能取代思考。

陳義雄教授已出版的魚類書籍高達 15冊之多,仍不斷規劃更完整的魚類分類圖鑑,2026預計要再發表25-30種世界新種,也著手開發系統化的數位應用程式(App)。他細緻的手繪稿廣受好評,成為推廣分類學與水域生態知識的重要素材。

「唯有認識,才會關心;有了理解,才會投入。」他期待更多人看見這片豐富的水域世界,並加入關懷保育與自然永續研究的行列,也期待透過魚類生態展覽、影像與活體展示等多元方式,讓更多人認識水域之美。

延伸閱讀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新竹柯南出任務 竹東高中李元睿頭前溪畔查水質

新竹柯南出任務 竹東高中李元睿頭前溪畔查水質

從大肚山上到筏子溪畔:林松範回憶紅土崛歲月

從大肚山上到筏子溪畔:林松範回憶紅土崛歲月

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王志仁的舊港島練習場:與頭前溪的漫長對話

王志仁的舊港島練習場:與頭前溪的漫長對話

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溪流識人心,黃秀鳳的詩意俠影

溪流識人心,黃秀鳳的詩意俠影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