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如果京都的美是一首吟誦的和歌,那麼,台中的美呢?
京都,這座千年古城,擁有數百座神社與寺廟,鴨川、桂川、高瀨川等河流蜿蜒其間,串聯起古城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貌。
台中亦蘊藏豐富的文化肌理,綠川、柳川、梅川流經市區,串起南屯的遺址、水碓聚落、筏子溪畔的寺廟,一直到橫溪書院,展現流域交織的人文記憶與生活軌跡。
這兩座城市皆蘊含深厚的文化包容性,呈現獨具魅力的城市韻味。
然而,京都之所以成就今日的風貌,來自長期細緻的治理與文化積累。城市的詩意從來不是一蹴而就。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以《台灣漫遊錄》為例(作者為金鼎獎得主楊雙子),這本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榮獲2024年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s)。「作者用小說方式帶領讀者走訪綠川與柳川,溪旁的中山路,街道狹窄宛如日本小巷,兩旁垂落樹枝交織成蔭,景色十分迷人。」
台中,也正在形塑它自己的流域文化:
筏子溪畔水鳥低飛是地景的詩、柳川的水波低語帶出深夜食堂、梅川的水演奏光的慢板……這些東西緩緩滲入台中這座城市的肌理,給了這一座城市獨有的節奏與溫度。
張廣智攤開一張圖,整座島嶼水脈縱橫交錯,密織出豐富的水紋。他說:「台灣,就是水形塑文明。」
在這僅有3.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紋細如絲、如經絡,幾乎每一寸土地、每一段歷史,都與水息息相關。
韌性之島.水紋之城
張廣智說:「整個島嶼都被水脈書寫,仔細看台中、彰化到雲林,這些區域的水系,就像編織的絲線、層層交錯,構成大地的底紋。我們的農業、城市發展,甚至環境變遷的每一次更動,都因水脈而起伏。」
台灣的水系何以如此綿密?
這跟台灣的地理有關,「台灣位於西太平洋的邊緣,是黑潮流經的區域,又正好位於北回歸線23.5度,這個緯度特性是高溫、多濕、季風交替。」
所以,台灣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夏季有西南季風,再加上每年都有颱風,這些自然力量交錯,使台灣成為一座極為活躍、不斷變動的島嶼。
更關鍵的是,台灣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地質年輕、活動頻繁,「這座島嶼的山脈不斷隆起,至今仍在成長。」張廣智說。
台灣,始終處在一種緩慢卻持續的「誕生」。高山分布密集,超過三百座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壯麗如群星;從海岸到4,000公尺的玉山,垂直落差驚人,孕育出無數特有生態與地形奇觀。
他無奈地說:「當然,這樣的地貌,也伴隨著風險。」狹窄的地形與陡峭的坡地,使颱風與地震得以輕易改寫整個水文格局。「河道變遷、土石崩落、泥流氾濫,也可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身處這座多變而充滿挑戰的島嶼,「韌性」早已成為台灣土地與人民的共同底色。如今,多數城市建立在河流沖刷而成的穩定平原上。張廣智說:「我們所居之地,原本就屬於水;與水的關係,從來不是征服,而是對話與共生。」
水脈呼吸.地景詩意
以台中市為例,綠川、柳川、梅川與麻園頭溪穿流市區,城市周邊則環繞著大里溪、旱溪、筏子溪、廍子溪、楓樹腳溪與潮洋溪等水系。
南屯區,台中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張廣智說:「我曾經走讀南屯筏子溪這一帶,從台中魚市場、水圳、遺址,加上水碓聚落、土埆厝、老樹群,以及許多富有傳統特色的廟宇、延伸至磺溪書院等人文痕跡,這些空間組成了一種獨特而濃厚的生活文化氛圍。」
筏子溪一帶文化底蘊深厚,是自然、歷史與人文的重要交匯點。
張廣智依稀記得:「筏子溪田埂兩側是用鵝卵石堆砌而成,像那樣的傳統工法,是當地與水文密不可分的證明。」早期就地取材的智慧難得一見,那是當地文史工作者長年努力保存的珍貴文化資產。「黃昏時分走在那裡,非常美,也充滿感動。」
台中的美,其實奠基於河川水脈的重建與人文歷史的再認識。「梅川、綠川、柳川這些水體,除了有降溫的效果,也能改善都市微氣候、促進風的流通,加上沿岸植樹綠化,整個城市可以變得更有感、也更有生活品質。」
老河道只要重新規劃並整治,城市的宜居程度將顯著提升。然而,這一切的起點,都源於對水的理解,以及對歷史文化的尊重。
流域之詩.永續之美
台灣島嶼的獨特性,來自於不斷變動的地理氣候環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細膩而深刻的互動。「理解這一點,不僅是親近自然的起點,更是邁向永續韌性的關鍵。」張廣智說。
筏子溪的保育,最早可追溯十多年前,當時由逢甲大學許少華教授率先投入關注。「當時他主動與第三河川局合作,歷時三年,完成了溪流歷史變遷的調查與數值模擬,為後續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許教授於今年初辭世,令人不勝唏噓,時任第三河川局長的張廣智回憶道。
在公部門與各界持續努力下,尤其是公民團體的深耕推動,從清理垃圾、水質監測到生態教育,筏子溪正一步步甦醒,逐漸展現生機與改變。鳥會的調查顯示,溪畔鳥類的數量與種類逐年攀升;生態團隊也發現溪中魚類的多樣性明顯回復。
張廣智開心地說:「最令人驚喜的是,在筏子溪某支流的河段竟然有發現一種棲息於淡水環境的紐蟲,而絕大多數的紐蟲是生活在鹹水海裡,這證明筏子溪流域及支流,是孕育獨特生態的珍貴棲地。」
這些物種回歸正是「生態增量」(Ecological Gain)的體現,代表筏子溪的自然資本(Natural Capital)正逐步恢復、甚至增值。這不僅契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也與「海綿城市」與「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等全球理念不謀而合。
1997至1999年間,筏子溪曾連續遭受賀伯與辛樂克颱風侵襲,導致嚴重水患。當時整治啟動高成本且決心十足的「全段徵收」計畫,才有今日的筏子溪風貌。
未來,如能進一步恢復其蜿蜒流動的自然曲線,提升親水性與生物多樣性,同時規劃高灘地綠帶,轉化為更柔性多元的公共空間。透過這些努力,筏子溪將成為兼具功能與美感的城市生態河川。
他強調,「防洪減災」始終是最優先的目標。隨著防災基礎日益穩固,結合生態優化與地景美學的理念,能讓整體環境不僅更安全,也更永續。
筏子溪從一條髒亂、飽受水患困擾的河川,蛻變為動植物得以棲息生長、人們樂於親近的河岸空間。「這條路,走了二十年。」張廣智說:「唯有時間與公民素養的累積,才能為土地帶來真正持久的轉變與希望。」
筏子溪除了肩負水利功能,更將成為文化、生活與自然共融的珍貴場域。台中重要的考古遺址如西大墩、惠來、麻糍埔,包括舊南屯溪文化景觀,都已被指定為文化資產。整治筏子溪,不僅是修復一條溪流,更是塑造台中流域文化之美的起點——這需要全體市民共同參與、持續耕耘。
「台中,這座水形塑之城,能否如京都般,淬煉出獨特的流域之美?這是我們共同的期盼。」張廣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