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銀鮈:一條小魚大使命,林文隆的守護築夢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研究組長林文隆,長年守護僅棲息於烏溪流域的巴氏銀鮈,早在其被列為一級保育類前,就投入調查與追蹤,以堅定行動守護這條獨有小魚。
 記者蔡宗儒/攝影
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研究組長林文隆,長年守護僅棲息於烏溪流域的巴氏銀鮈,早在其被列為一級保育類前,就投入調查與追蹤,以堅定行動守護這條獨有小魚。 記者蔡宗儒/攝影

為什麼要關心一條魚?

「其實這也正是我們一直想讓大家知道的事。我們關注的是一種叫做巴氏銀鮈的小魚。它的名字或許陌生,但牠的存在卻意義重大。」

林文隆,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研究組長,在地的「野保守護人」。早在「巴氏銀鮈」被正式列為「一級保育類」之前,就已經開始關注這條魚的族群狀況。

原因很簡單:全世界只有台灣烏溪流域找得到巴氏銀鮈。

全球僅此一處:烏溪流域的珍稀嬌客

巴氏銀鮈僅存於烏溪流域,偏好湧泉、清澈水質與緩流環境,族群數量極少,任何洪水或棲地破壞都可能讓這條小魚陷入滅絕危機。
 圖片來源/林文隆提供
巴氏銀鮈僅存於烏溪流域,偏好湧泉、清澈水質與緩流環境,族群數量極少,任何洪水或棲地破壞都可能讓這條小魚陷入滅絕危機。 圖片來源/林文隆提供

巴氏銀鮈是「銀鮈屬」魚種,全球大約有三、四十種,普遍都存在一個共通點:「大家對牠們的生態習性不太了解,這條魚非常特殊,也非常脆弱,族群數量逐年下降中。」八年來持續不斷追蹤巴氏銀鮈的林文隆說。

2018年,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的支持下,啟動了全台銀鮈類魚種的族群監測計畫,台中野生動物保育學會也有了更全面、更系統性的調查。

結果發現:「這種魚只在特定的溪流環境中存在,而且偏好湧泉地帶,並且要在流速每秒20公分以下、水質清澈、底部鬆軟,兩岸要有水生植物遮蔽的區域。」

巴氏銀鮈僅見於烏溪,是台灣特有、瀕臨絕種的野生魚種,棲息的環境十分稀有。 記者蔡宗儒/攝影
巴氏銀鮈僅見於烏溪,是台灣特有、瀕臨絕種的野生魚種,棲息的環境十分稀有。 記者蔡宗儒/攝影

巴氏銀鮈棲息的環境十分稀有,加上極端氣候影響,「只要一次大雨、一次山洪爆發,棲地很可能一夜之間就被沖毀,而恢復則需要好幾年。」這也就是為什麼「巴氏銀鮈」會陷入瀕臨滅絕的危機。

再加上人為因素,「例如水圳攔截水源會阻斷魚兒上下游的遷徙路線。結果,巴氏銀鮈被迫只能在烏溪橋到溪尾大橋僅僅10公里的河段活動。如果這段溪流發生問題,牠無處可逃,也無路可退。」

隨著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需求增加,政府單位也會從地表水、地下水,甚至伏流水中取水,這些動作都會進一步減少河川水量,惡化棲地環境。

「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這麼努力,去了解牠、保護牠,因為再不行動,巴氏銀鮈就可能就此在這個地球上消失。」

十公里困境走出多元備援體系

為拯救巴氏銀鮈,台中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建立庇護池,在枯水期搶救魚群,不僅成為避難所,更意外成為繁殖場域,讓族群數量逐步回升。圖為位於台中映彩湖旁的巴氏銀鮈域外庇護池。
 記者蔡宗儒/攝影
為拯救巴氏銀鮈,台中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建立庇護池,在枯水期搶救魚群,不僅成為避難所,更意外成為繁殖場域,讓族群數量逐步回升。圖為位於台中映彩湖旁的巴氏銀鮈域外庇護池。 記者蔡宗儒/攝影

「過去貓羅溪曾有出現的紀錄,筏子溪則幾乎不見其蹤跡。」目前,烏溪橋下游到溪尾大橋這段全長約 10 公里,算是巴氏銀鮈最穩定的分布區域,也算是僅存的庇護地。

面對迫在眉睫的威脅,台中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行動。核心策略就是建立「域外庇護池」,為這些珍貴的小魚建置一座座的生命備援基地。

域外庇護池,是巴氏銀鮈在烏溪自然棲地外的重要生命保險。「冬季枯水期,我們會進行搶救,將巴氏銀鮈從即將乾涸的河段中移出,暫時安置於庇護池中。」

林文隆清除庇護池內的福壽螺與卵,轉化為巴氏銀鮈的食物來源。
 記者蔡宗儒/攝影
林文隆清除庇護池內的福壽螺與卵,轉化為巴氏銀鮈的食物來源。 記者蔡宗儒/攝影

驚喜的是,這些庇護池不僅是避難所,更是絕佳的繁殖場域。「我們搶救20隻回來,可能放回去就是400、500隻。」

這種「多倍奉還」的成果,成了穩定巴氏銀鮈數量的重要基礎。

「庇護池目前共計六處,五處位於野外,我們稱作域內庇護池,有一處是域外庇護點。」

當河川主要棲地出現災害時,例如乾涸、污染或工程破壞時,「域外庇護點」就能作為緊急備援。「透過多點庇護池,即使某一點失守,其他點仍能支援族群存續。」

企業與社福團體也一起加入守護行列,為的就是構築起一座巴氏銀鮈生態保護區。

跨界合作,多層級守護

從庇護池建置到上游回放計畫,多層級合作逐步成形,結合各方力量打造備援體系,讓這條小魚的未來多了一份希望。保育學會也在庇護池外設置卡片,不僅讓民眾能多認識巴氏銀鮈,也希望有更多企業共同參與保育。
 記者蔡宗儒/攝影
從庇護池建置到上游回放計畫,多層級合作逐步成形,結合各方力量打造備援體系,讓這條小魚的未來多了一份希望。保育學會也在庇護池外設置卡片,不僅讓民眾能多認識巴氏銀鮈,也希望有更多企業共同參與保育。 記者蔡宗儒/攝影

2024 年,台積電中科廠區內,建立了專屬的備援庇護池,作為巴氏銀鮈的安全棲息地。林文隆表示:「2025 年那裡已經能穩定運作,包括水質監測、魚群觀察、生態維護都由台積電專業團隊負責。」

學會也與社福團體合作,林文隆帶著微笑說:「德安啟智教育中心創下全台首例,把生態保育與身心障礙復健結合起來,真是一大創舉!」這項合作不只是讓保育計畫多了一道有力支援,對院生而言,更是一堂真正的「生命教育課」。

院生們透過參與魚隻的照養與觀察,不僅提升了專注力與責任感,也透過與大自然的互動,獲得心靈上的啟發與成長。這樣的模式實現了生態保育與社福教育的雙贏。

「當然,單靠這10公里的主河段是不足以保證族群長久存續的,從2023年起,我們進行上游支流的盤點,篩選可行的潛在棲地。」

最終,學會選出兩條支流:眉溪與南港溪,2025年展開示範回放,初期釋放約200尾魚,目前持續監測中。對此,林文隆十分樂觀,原因如下:

第一:保育行動綱領已基本成型,「我們現在的保育作為已經逐步在見證這些綱領內容,只剩下一些細節要調整,整體沒有太大問題。」

第二:所有工程前都會考量保育,「河川管理單位現在做工程前,都會先把巴氏銀鮈棲地列入考慮,確保不破壞或減少對巴氏銀鮈產生的影響。」

第三:域外庇護體系逐漸建立,合作範圍也不斷擴大,「我們建構了域外庇護的機制,合作單位越來越多,保護的力量自然也會更強大。」

第四:上流回放計畫已展開,「盤點上游類似棲地,如果持續放流,將幫助巴氏銀鮈重建族群,避開中間的人工構造物阻攔。」

臺中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除了每天定期巡視、檢測水質之外,林文隆強調需持續宣導,讓更多人認識這條瀕危小魚的重要性。 記者蔡宗儒/攝影
臺中野生動物保育學會除了每天定期巡視、檢測水質之外,林文隆強調需持續宣導,讓更多人認識這條瀕危小魚的重要性。 記者蔡宗儒/攝影

林文隆說:「眉溪、南港溪、草湖溪、筏子溪、貓羅溪或旱溪,都還是在烏溪流域,若哪天原始棲地遇到天災或污染,這些備援點也能支援族群。」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2021年啟動「國土綠網平台」,整合公私部門合作,盤點棲地、建立救援流程與域外庇護設施,有助於族群的長期穩定。

談到當前巴氏銀鮈的族群狀況,林文隆坦言:「在2024跨2025年枯水期,我們實地調查到大約有 250 隻成熟個體。」他特別強調,之所以選擇枯水期進行調查,是因為相對其他時期,這個時間點更能反映出族群狀態。

「數字看起來不多,但每尾成熟魚都有能力繁衍出數千尾後代。」他補充說明,「這幾年雨量豐沛,我們對族群成長的潛力相當樂觀。」

如今,巴氏銀鮈已是法定保育類魚種,獵捕與販賣的壓力很低,「但要多做宣導,因為一般人還停留在櫻花鉤吻鮭這類家喻戶曉的明星魚種,巴氏銀鮈是一級瀕危魚種,卻鮮少人知道。」

打造巴氏銀鮈全國級的名聲,需要一步一腳印。林文隆從學校開始扎根,「目前台中市已有 25 所小學曾經接受巴氏銀鮈保育宣導。」一點一滴,讓保育意識深入人心。他相信,只要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將來一定會看到深遠的成果。

延伸閱讀

看不見的堤防:曾晴賢教授讓筏子溪自然而然

看不見的堤防:曾晴賢教授讓筏子溪自然而然

筏子溪情境式體驗:海洋生態學者溫國彰的看見與行動之路

筏子溪情境式體驗:海洋生態學者溫國彰的看見與行動之路

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潛心魚道,分類泰斗陳義雄,日皇明仁的學術摯友

潛心魚道,分類泰斗陳義雄,日皇明仁的學術摯友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新竹柯南出任務 竹東高中李元睿頭前溪畔查水質

新竹柯南出任務 竹東高中李元睿頭前溪畔查水質

從大肚山上到筏子溪畔:林松範回憶紅土崛歲月

從大肚山上到筏子溪畔:林松範回憶紅土崛歲月

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