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極端氣候,堰塞湖可能是新常態!?

在 2025 年 9 月 23 日,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嚴重「溢流」,滾滾濁流先沖斷馬太鞍溪橋,接著像海嘯般淹沒光復鄉,它帶給鄉民的創傷至今尚未恢復。堰塞湖不是小水窪,是潛藏巨大風險的天然水庫。
這類「年輕堰塞湖」的特性是:壩體鬆散、穩定性差,一旦潰堤,潛藏的位能會瞬間變成巨大的洪水,往下游傾瀉而下,災害來得又快又猛。
面對極端氣候,要「多想一步」
在水利署新店辦公區舉辦的《島都之河》新書講座,水利署水規署分署長張廣智說:「從北到南,台灣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堰塞湖,非常多。面對臺灣的特殊地形以及全球極端氣候,堰塞湖發生的機率未來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台灣地形特殊,是全球少數同時位在季風帶、北回歸線交界,又受到黑潮與地震影響的島嶼。這個只有幾百公里長的小島,擁有超過300座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短短幾十公里的地勢落差,在全世界極為罕見。這樣的自然條件,讓台灣「變化特別劇烈」,也讓災害風險特別高。
張廣智強調,「處在如此的風險中,應該要居危思安,平時就要做好準備。」他舉例,幾年前氣象署設在台灣大學的氣象站曾記錄過1小時降下169毫米的驚人降雨,「想像一下,下雨就像瀑布,眼睛完全睜不開,基隆路瞬間變基隆河。」
草嶺的歷史經驗:災難、教訓與學習
台灣早就不是第一次與堰塞湖正面交鋒。早在1951年,國軍工兵營奉命修築草嶺地區的道路,也協助修復草嶺潭天然土壩。不料5月18日清晨,連日豪雨引發山洪,土壩潰決,74名官兵當場殉職。這是台灣堰塞湖歷史上一段慘痛教訓。
1999年921大地震,草嶺再度發生大規模山崩,造成29人罹難,同時將約1億25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堆積於清水溪谷中,形成長約5公里,高約50公尺的天然土壩,草嶺也再次因山崩土石阻塞清水溪河道而形成新草嶺潭,蓄水量高達4600萬立方公尺。當年背後的功臣之一,是現任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時任草嶺潭處置的技術人員,經驗豐富、反應果斷。
2025年7月,颱風丹娜絲帶來連日豪雨,草嶺再度形成堰塞湖,當時評估為「立即危險」,迅速發出潰決警示。所幸壩體於7月9日晚間自然溢流,水量降至420萬噸,未釀災害。
台北,其實是堰塞湖的「後代」
台北其實也是一座堰塞湖。十八萬年前,大屯火山爆發,火山泥流堵住了古淡水河,形成了巨大的「古台北湖」。這座湖存在了兩萬年,直到湖水從關渡隘口決堤,才逐漸退去,形成今天的台北盆地。
1963年葛樂禮颱風來襲,淡水河流域再次淹大水,超過百人死亡。水利署第十河川葉兆彬科長表示,當時的方案是得打開關渡隘口,水才能退,後來在美軍協助下,拓寬隘口才緩解洪患問題。
這些歷史,都警示著,「我們是水上人家,水的威脅從來沒真正離開過這座島嶼。」張廣智說。
馬太鞍災難,一場集體的學習
這次馬太鞍堰塞湖潰決事件,政府與學界首次運用數值模擬技術,預測潰堤後的水流方向與淹水範圍,並提前啟動撤離計畫。如果沒有這套預警機制,後果難以想像。
成功大學水利系王筱雯教授於《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指出,一個月前,由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與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組成的9人團隊,靠空勤總隊直升機首次成功抵達馬太鞍堰塞湖壩頂,完成即時水位監測儀的安裝。馬太鞍堰塞湖規模罕見,環境險峻,無法徒步抵達,只能空投人員與儀器。研究人員冒著高溫和坍方風險取得第一手數據,為後續決策提供關鍵支持。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水位數據,其背後蘊含高度風險與長期技術累積。有了數據,台灣大學和陽明交大災害模擬團隊得以建構堰塞湖潰決情境,幫助政府預判影響範圍,做出關鍵的疏散與通報決策。
張廣智語重心長:「這麼一個變化劇烈的島嶼,面對不可預期包括堰塞湖天災威脅,應該思考未來該如何做足準備。這需要政府、學者專家、民間力量等,由自助、互助、公助同心相聯,一起來共擔。」台灣不能再以僥倖心態面對災害,而必須集體面對現實,建立「防衛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