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全紀錄

台灣地形以「山高水短」聞名,中央山脈縱貫南北,地勢陡峭,河川短小而流速急。這樣的地貌特性,使得一旦遇上暴雨或地質滑動,河流與山區極易形成瞬間洪峰或堰塞湖,造成下游地區迅速淹水與災害風險升高。花蓮堰塞湖事件,正是台灣河川地形與極端降雨交互作用的直接展現,也提醒我們,河川治理、防災預警與社區韌性的重要性。
一、事件起源 / 了解堰塞湖
馬太鞍溪堰塞湖於7月21日形成,8月12日楊柳颱風來襲,當時進行百人疏散作業約259戶,該颱風過境後研判壩體暫時穩定,並持續監測。於9月樺加沙颱風來襲,9月21-22日啟動預防性撤離作業(含光復鄉、鳳林鎮、萬榮鄉),然而,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在9月23日因颱風豪雨滿水溢流,沖斷馬太鞍溪橋,造成嚴重災情。
▶新聞訊息整理包:
二、天災或人禍?朝野吵翻天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事件既是天災?!還是人禍?!堰塞湖原於 7 月因地質滑動形成,9 月豪雨與颱風來襲使湖水暴漲,釀成傷亡。事件凸顯台灣「山高水短」地形的天然風險,也反映地方與中央在河道監測、撤離預警與防災資源調度上的不足。民間救災力量的積極參與,更顯示官方應變落差。專家提醒,面對極端氣候,除防範天災,也需提升社區韌性與河川治理能力。
▶新聞訊息整理包:
三、同島一命,鏟子超人「光復」台灣
自七月丹娜絲風災後,「鏟子超人」逐漸成型。當時南部沿海多戶民宅屋頂被掀,慈善團體號召志工救災,集結點就選在利於往返的火車站。志工們不僅自帶鏟子、水桶清除泥濘,還捐募帆布並協助老人鋪設,幫農民撿集文旦落果。
這次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潰壩重創光復鄉,鏟子超人又從全台各地奔赴,且軍容更壯,開往光復的超人列車班班客滿,台鐵也在連假加開列車,原未停光復的列車刻意停靠,小編更在官網分享鏟子超人、煮飯超人、救援超人志工照。
台鐵臉書寫下「穿過車門的那一刻,你就是守護台灣的超人。」台灣人民真要感謝鏟子超人「光復」台灣!
▶新聞訊息整理包:
四、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後續影響與反思
花蓮堰塞湖事件凸顯台灣在極端氣候下的脆弱。暴雨與地質滑動固然是天災,但預警不足、疏散混亂與責任不清,也讓人質疑有人禍成分。災害衝擊不只來自自然,更來自制度與準備的缺口。面對氣候變遷,台灣必須升級監測預警、強化社區防災、檢討基礎建設並導入自然解方,同時釐清中央地方的權責,才能降低災害重演的風險。
▶新聞訊息整理包:
↗︎更多即時「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