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從爭水到共流:全球「水外交」正重塑流域的新秩序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當乾旱、極端氣候與能源競逐交織成全球治理的新戰場,水資源正取代石油成為地緣政治的核心議題。從瑞士推動中東「藍色和平」行動,到非洲跨界河流論壇倡議以水促和,再到歐洲恢復自由流動河川的藍圖,世界正以「水外交」為橋,嘗試讓衝突的流域重新對話,也讓河流恢復自癒的能力。
▍瑞士擴大中東水資源外交 行政部長稱「水的重要性已超越石油」
中東地區持續面臨嚴重乾旱,伊拉克境內底格里斯河流量創下新低,導致農業與民生用水危機。瑞士外交部長 Ignazio Cassis 近日宣布,瑞士將擴大在中東的「水外交」(Water Diplomacy)行動,並表示「水現在比石油更重要」。
根據 Swissinfo 報導,瑞士外交部計畫透過「Blue Peace Initiative」計畫,協助伊拉克與約旦建立跨國水資源對話平台,推動區域水治理合作。瑞士將結合技術支援與外交協調,協助當地政府提升水資源管理能力,並建立可信賴的跨界水體協商機制。
伊拉克政府表示,目前上游國家修建水壩及攔水行為,使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河流量驟減,現階段可用水量僅約原定分配的 35%。瑞士政府強調,將提供技術專家與協調平台,協助各方以和平方式處理水權爭端。
瑞士「水外交」計畫自 2010 年推動以來,已在非洲與中亞地區協助多起跨界水體協商。此次擴展至中東,被視為瑞士中立外交政策的重要延伸。
資料來源:
▍非洲水外交論壇聚焦跨界河流治理:倡議包容與韌性機制
面對極端氣候與用水競逐升高,非洲多個跨界河流域成為區域安全與發展的關鍵議題。近期圍繞「水外交」的非洲對話平台中,與會者以尼羅河、剛果河與尼日河等流域為例,討論在降雨不確定性加劇下,如何以更具包容性的共享與治理機制,降低衝突風險並兼顧糧食與能源安全。論壇主張以科學證據為基礎,強化資料共享、預警系統與協調程序,同時把在地社群與流域組織納入決策設計,以提升政策韌性與執行力。
日內瓦水事中心長期在西非與薩赫勒推動「以水促和」進程,支持跨界流域組織強化協調功能,並以實務工作證明,流域機構不僅是技術管理者,亦能成為區域和平與合作的催化器。論壇建議在上中下游協作中,引入生態復育、用水效率與風險分攤等機制,將單次協議的「分水」邏輯,轉為持續治理的「共益」框架。此路徑亦呼應非洲層級推動水法與治理能力建設的脈絡,強調跨界治理需要法制、財務與能力同步到位。
背景數據顯示,全球約六成淡水流量位於跨界水體,涉及至少286條跨界河流,非洲多數國家均在其中;因而任何單一國內政策都難以獨立解題。論壇與會者因此主張,以區域協議與技術平台強化協同,並將水文資料、氣候模型與社會經濟分析納入決策循環,才能在極端乾旱與短時強降雨頻率上升的情勢下維持供水穩定與生態安全。
資料來源:
▍歐洲「自由流動河流」藍圖:透過連通性恢復淡水生態
《歐洲環境署》(EEA,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近期發布「連接人與河流:可持續自由流動河流」(Connecting People and Rivers: Sustainable Free-Flowing Rivers)藍圖,提出透過拆除不再具有功能的小型堰壩與改善魚道系統,恢復河川的水文連通性與生態動態。
根據《環境事務》(Euractiv)的統計,歐洲現有超過一百萬處水利障礙,已使鮭魚、鰻魚等洄游性魚類族群快速下降。藍圖所規劃的河流修復,不僅聚焦生態提升,也涵蓋休閒、觀光與降低老舊設施維護風險等社會效益。此外,「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 Nature-based Solutions),如擴增濕地與植生緩衝區,被視為提升氣候調適能力的關鍵作法。
資料來源:
▍複合壓力下的流域轉折:讓河流恢復自癒能力正成為治理共識
刊登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指出,全球河流正面臨由氣候變遷與土地開發相互放大的「複合式壓力」。這不僅削弱河流的自淨能力,也正在迫使各國重新思考流域治理的方向:從過去聚焦污染管制與水量分配,轉向以恢復河川「韌性」作為核心目標。
《全球水論壇》(Global Water Forum)的分析顯示,當極端乾旱、水溫升高與降雨集中化使水文穩定性下降時,河流的「免疫系統」已不再足以應對農業擴張、河岸林地消失與營養鹽負荷升高等土地利用壓力。這種「同時削弱、彼此放大」的效應,使流域不再能靠局部整治或單一污染減量來改善,導致淡水物種棲地在短時間內快速崩解,尤其在熱帶地區最為顯著。
正因如此,研究者與治理機構愈來愈一致地提出:河川治理需要從「治河段」回到「治整個流域」。這不只是尺度的變大,而是關係的重建:
1.從控制到回復:以濕地、森林、泛洪平原等自然系統恢復水文調節能力,減少工程式硬控制。
2.從部門治理到共享治理:不再由單一政府水利單位負責,而是納入農業、城市規劃、能源與地方社群等多方參與。
3.從固定協議到韌性框架:在決策中納入氣候預測、風險緩衝與可調適機制,像各流域正在推行的跨界「水外交」與自由流動河流復育便是例子。
這樣的轉向,與全球其他流域治理趨勢相互呼應:非洲正以「水外交」化解競逐、建立風險共擔;歐洲則以拆除阻礙與恢復河流連通性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換句話說,複合危機並非只是河流「惡化的信號」,更是 人與河流關係重構的關鍵推力——從爭水、分水,走向 讓河自己流、自己恢復。
資料來源:
✳︎此文章為河好如初主編整理,AI 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