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專家齊聚東京研討濕地永續 「河好如初」推動環境倡議成亮點
為推動全球濕地保育與永續利用,第121屆日本拉姆薩公約研討會(RCJ)於今(11月6日)在日本東京舉行。此次研討會以「濕地的有效利用」為主題,邀集來自台灣與日本的濕地保育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並吸引尼泊爾、印度、馬來西亞等國際代表線上參與,展現濕地議題的國際關注與合作能量。
東海大學研發長林惠真以東海大學、清華大學與聯合報系共同推動「河好如初」專案為例,專題演講:「媒體與大學攜手推動環境倡議:新的可能」。林惠真說明學術機構如何與媒體攜手推動環境倡議,喚起社會對河川永續與濕地議題的重視,並強調跨界合作能成為推動永續改變的重要力量。
會議於日本聯合國大學「全球環境推廣中心」(Global Environment Outreach Center, GEOC)舉辦。台灣代表包括考試院委員邱文彥、內政部前官員李晨光博士,以及東海大學研發長林惠真教授與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江智民;日方出席者則有RCJ主席鈴木詩衣菜、事務局長岩崎慎平及致力於黑面琵鷺國際保育行動的高久研究員。
邱文彥委員以「台灣濕地保育的課題與挑戰」為題,介紹《濕地保育法》的制定歷程、國家公園署的成立與挑戰,以及近期備受關注的離岸風電與太陽能設置議題,說明台灣在濕地保育中的成果與未來應努力方向。他並向日方及國際傳達,我國國家公園署願意與日本「拉姆蕯國際濕地中心(RCJ)」合作,在明年夏天𠄘辦「台日濕地明智利用研習會」,以及爭取下屆「亞洲濕地研討會(AWS)」。
江智民教授則以東大溪水環境改善計畫與東海大學推動「保育共生地」認證為例,分享校園及地方合作如何落實環境保育,並介紹南投桃米生態村長期生態觀測的成果。
李晨光博士則提出台日雙方可展開濕地研究對話,進一步擴大「東亞濕地知識網絡」的構想。他指出,再生能源缺乏科學及工程標準方法,以及缺乏專業參與及審查機制,將不斷引發新的環境衝突,呼籲應加速建立綠能設施的科學及工程標準,經審查通過並確實實施生態檢核作業。
日方代表則以環境教育為濕地利用的實踐方向。岩崎教授介紹福岡女子大學與台灣高美濕地的跨國合作案例;另有「Team Spoon」團隊串聯日本、韓國、台灣、越南等黑面琵鷺遷徙國家,推動中小學生生態教育活動,深化民眾對濕地保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