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

編輯精選 「河好如初」政策座談 5月2日登場

「河好如初」政策座談 5月2日登場

台灣好山好水,河川承載著人文孕育與地方發展,國內首場由大學、媒體合作,邀請政府參與的河川永續平台─「河好如初」,五月二日下午將在台北舉辦首場政策座談,邀請政府官員、學者、民間人士對談,歡迎民眾免費報...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荒野川廢調查全臺走透透,發揮在地公民守護力

【專家觀點】荒野川廢調查全臺走透透,發揮在地公民守護力

荒野保護協會於2019年正式啟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從臺灣21條主要溪流開始,相繼在各縣市培訓專業的調查員,以志工的能量來守護河川。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專案經理徐筱珺表示,所謂的「河川廢棄...

河邊故事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推動淨溪的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

「他們用說的,我們用做的!」江湖上人稱「螃蟹」的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一直是 「動口不如動手」的服膺者,他不是要找人幹架,而是希望大家加入淨溪的行列。在他發起下,荒野保護協會從2...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筏子溪畔有石虎 路殺、毒殺、遊蕩犬成生存挑戰

【專家觀點】筏子溪畔有石虎 路殺、毒殺、遊蕩犬成生存挑戰

專訪/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近年來,政府和環團在台中筏子溪周邊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並拍到石虎身影,證實石虎的確在鄰近市區的筏子溪出沒,且會利用河道活動。石虎屬於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動物,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訪/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聊起為何選擇投入濕地研究,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打趣道,因為海岸有漲退潮,她可以有明確的「上下班時間」。不過,在第一線生態研究之外,林惠真的行程滿檔:從製作濕...

專家觀點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用魚的思維設計魚道,促進生態與工程的對話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用魚的思維設計魚道,促進生態與工程的對話

專訪/清大生命科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曾晴賢河川不僅是洪水的通道,更是孕育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廊道。築堤、設置防砂壩或攔水堰等,可能滿足了人類社會的目的,卻疏忽了河川中其他生物的需求。採訪當天,清大研究魚類生...

河邊故事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一校守護一條河 林惠真:你願意在溪邊「站十分鐘」嗎?

深耕濕地研究將近三十年,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發表過許多論文,主題都跟螃蟹有關,她的手機桌面是女兒小時候用平板畫的螃蟹;一雙兒女在耳濡目染之下,小時候玩接龍遊戲,是輪流說出不同品種的螃蟹名稱。...

河邊故事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從溪流和水圳認識烏日 黃郁茹:家鄉,是最棒的環境教育場

「你眼前看到的大樓,以前都是農田……」、「傳說這裡以前有個『鱸鰻穴』,鱸鰻王會化身成老人,叫民眾不要趕盡殺絕、抓太多鰻魚……」聊起台中烏日的歷史人文,甚至當地流傳的妖怪傳說,「黑皮泥思土地學院」創辦...

河邊故事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筏子溪淨溪七年不間斷 楊政穎:關心環境是一輩子的事

週末來到台中筏子溪,可能會看到一群戴著手套、拿著夾子的民眾,專注地撿拾河岸上的垃圾;戴著頭巾、自然名為「聖甲蟲」的楊政穎,是人群中的熟面孔。楊政穎是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以下簡稱荒野台中分會)的溪流...

河邊故事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記錄50公分以下的聲音,將每一個剎那化為永恆

很多人不知道新竹有一個島,在地里長伯蔡松根形容為「停止的空間」,聲景藝術家林言齡則聯想到《神隱少女》的畫面:「當我經過一條長長的橋、沿著小路蜿蜒而入後,頓時遠離市區的塵囂,進入另一個靜謐的世界。」林...

河邊故事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河川乾淨就是美?劉月梅:從良田到矽谷,頭前溪是值得細細探索的母親河

「頭前溪是一條值得細細探索的河流。」這是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劉月梅形容頭前溪的一句話,透過探索這條母親河,就能夠認識山脈、水圳、不同的產業與航運發展,以及科學園區的由來等,跟臺灣很多的命脈是連在一...

河邊故事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自己喝的水自己救!彭桂枝:你我共同牽成「水」的未來

2021年,臺灣遭逢「百年大旱」,水資源議題浮上檯面;同年底,在全國性公民投票日的同一天,新竹市市民進行「喝好水」地方性公投,結果以同意票13萬1816票、不同意票1萬9581票,成為全台唯一通過的...

河邊故事 那些在溪裡被撿起來的,不只是垃圾,還有感動

那些在溪裡被撿起來的,不只是垃圾,還有感動

開始淨溪的這兩年,不只是溪流帶給我們許多驚喜,更多時候,志工是讓我們堅持下去的力量。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國中男孩,正值叛逆期的年紀,被爸媽抓來淨溪,和預料的一樣厭世。「要記得喝水喔!」「袖套還是要帶,不...

編輯精選 河 vs. 溪,傻傻分不清楚?

河 vs. 溪,傻傻分不清楚?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卻被稱為「溪」?基隆河原本是溪,整治後變成「河」?到底河和溪的差別是什麼?其實,台灣的水道命名沒有絕對標準,除了歷史習慣,不同族群的用法也有所不同。有人用大小區分,有人用水流特...

編輯精選 你家的汙水,最後到哪去?

你家的汙水,最後到哪去?

家裡汙水該去哪?是汙水下水道還是流進水溝、河川,好吃驚!1、「你家的汙水,最後到哪去?」2、「汙水大變身,這趟旅程超重要!」3、「為何汙水下水道普及率這麼難提升?」4、「下水道也是環保英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