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永續新篇章:跨校聯盟共同護河,教育行動共享經驗
	由東海大學與聯合報系「河好如初」共同主辦的「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交流聚會,於上週五(10月31)在東海大學理學院舉行。邀集明志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逢甲大學、彰化師範大學、中興大學、長榮大學及臺中教育大學等七校,以輕鬆對談方式分享流域生態的實踐經驗,從水環境教育、海廢、公私協力平臺串聯,讓教育與行動並進,開啟水資源永續的新篇章。
  
	
東海大學研發長林惠真表示,凝聚各校跨領域專業力量,聚焦河川永續與教育創新,就像淨溪一樣,「撿一次、撿百次」都是前進的力量,只要願意開始,永遠不嫌晚。
逢甲大學黃振家老師表示,水知識應建立一套通識化、科普化教材系統,讓學習者「聽得懂、看得見、學得會」。他以「馬太鞍堰塞湖」為例,設計模擬與影片教學,即使低年級學生都能清楚理解潰壩形成的原理,建立防災概念。
中興大學鄭任鈞老師帶學生實地調查溪流魚類,發現多為外來種,於是設計相關課程探討問題。他帶領「國際志工社」在台中筏子溪清出逾200公斤垃圾,並前往尼泊爾偏鄉推動水環境教育,教當地學生利用在地材料製作簡易濾水器。學生親眼見到水資源差距,更理解乾淨水的重要,也深刻反思自身環境的珍貴。
逢甲大學林秉賢老師表示,淨溪不是只清理垃圾,當學生親自了解惡臭和水質混濁的原因,才會理解為何河川沿線里民都應一起加入保護溪流行列。他每年帶領學生清理河岸,即使清潔隊才做過,仍能撿出6大袋垃圾,顯示民眾亂扔垃圾問題嚴重。
  
	
海廢威脅水資源安全,環境保護與全球息息相關。明志科大通識教育中心老師陳志霖指出,約八成海廢源自河川。以淡水河蘆洲段為例,沿岸垃圾量大,甚至有馬桶、床墊等大型廢棄物,塑膠仍是最常見污染物。
  
	
長榮大學洪慶宜教授表示,河川永續不只是淨灘或環境教育,更需要與政府合作。自2002年成立「河川保育中心」以來,他們推動「河川巡守隊」,促進公私協力,改善二仁溪水質,甚至吸引珍古德博士親自搭橡皮艇見證生態復育成果。
清華大學周秀專老師也分享水質採樣與監測經驗,強調跨校與公私部門合作的重要性。
2004年,環保署將「水環境巡守隊」納入全國政策,臺灣目前北中南三區分別由臺大、逢甲與長榮大學設立河川保育中心,超過530支巡守隊、13,000名志工共同守護水環境。
逢甲大學林秉賢老師則創立「愛水社」,推動水教育近30年,結合水質監測、生態調查與線上平台,建立跨校、跨域、跨世代的水環境教育網絡。
在科技應用方面,逢甲大學運用Google衛星影像與UAV航拍,分析20年環境變遷,帶學生從上游到下游了解河川法規與綠地重要性。
臺中教育大學羅日生老師則結合柳川歷史與AI協作,將人文特色融入創意設計,使藝術成為推動水環境教育的新力量。光雕展團隊表示,未來將結合專業知識與藝術創作,持續以多元形式呈現河川污染議題,讓議題更具深度與感染力。
  
	
聯合報系永續長羅國俊指出,永續議題廣泛,聯合報率先聚焦河川永續推出「河好如初」,更舉辦政策座談與設計思考工作坊,邀請學生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河川保護方案。他強調,媒體不只報導,更要倡議並付諸行動,有價值的事情必須秉持長期主義,並呼籲社會各界以長期投入,共同推動河川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