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事件:水利署打造「超級堤防」防災
台灣河川防災涉及多個單位,責任依地形與流域分工。淺山地帶由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負責水土保持;農業地帶由農田水利署管理農田排水與防洪設施;都市區域則由國土管理署掌理都市排水與下水道;河川下游及近海地區則由經濟部水利署負責河川與海口排水安全。
雖然分工明確,但如何整合治理、避免責任斷層,已成防災工作的最大挑戰。
馬太鞍堰塞湖事件 水利署緊急搶險疏濬
這次馬太鞍堰塞湖事件超出原先假設的防災情境,水利署立即投入應變行動。9月28日啟動導流工程,將河水導離河岸以減少衝擊;10月8日臨時堤防完工,目前持續補強中,整體工程包括緊急疏濬與堤防復建,總經費約7億元。
水利署副署長兼發言人王藝峰表示,「系統治水」強調從上游到下游的整體防災思維,核心是建立「防災情境」,提前預想可能災害並做好準備。他強調,接下來的目標是在明年汛期前建構更安全的「超級堤防」,並擴大疏濬量。「預計今年底前完成100萬立方公尺,明年汛期前再增加200萬,明年底再增300萬,總量達600萬立方公尺,全面提升承洪韌性。」
引進日本概念 打造臺灣版「超級堤防」
王藝峰表示,鄉村地區防洪的關鍵在於提升土地的「承洪能力」。光復地區已規劃引進日本「超級堤防」概念,在靠近道路一側加厚堤防。「不同於日本將堤防結合土地開發,臺灣的創新做法是在堤防培厚之後,再增設堤後排水系統,讓河道水流保持暢通,顧及安全與排水。」
他進一步表示,「在地承洪、在地滯洪」就是讓水「淹在該淹的地方」,這是提升集水區防洪韌性的核心策略。「以雲林有才寮排水與高雄美濃示範案為例,居民依地形設計微型滯洪設施,利用道路、土堤或填土形成自然屏障,讓洪水留在可承受的區域,而非漫延至住宅區。」
這些措施涉及土地使用與建物調整,水利署正研擬合理補償制度,未來希望制度化,確保居民在參與防災規劃時能獲得公平對待。
王藝峰強調,防災應變必須「天衣無縫」,全面強化防洪防汛指揮不鬆懈。目前馬太鞍工程仍在進行中,每逢大雨,水利署即刻啟動應變機制。水利署長林元鵬親赴花蓮坐鎮指揮,並與內政部協調疏散撤離作業。第九河川分署負責花蓮地區,各河川分署也同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