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青年如何與水共生

用孫子兵法防汛治水的王則涵。 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網站
用孫子兵法防汛治水的王則涵。 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網站

守護河川要靠年輕人的加入及提出新穎的點子,經濟部水利署與天下雜誌合辦水利青年的甄選,三位水利青年從近百組團隊中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是用孫子兵法防汛治水的王則涵、利用樹蛙叫聲保護水環境的謝維佳,以及喚起族人溪流記憶的許盈雪,他們守護溪流的態度令人敬佩,作法更令人耳目一新。

畢業於嘉義大學土木與水資源工程研究所的王則涵,目前在一家工程顧問公司擔任水利技師。他以台南市抽水站管理為例,以數位軍師的角度,融合了孫子兵法,從分析天下大勢做起,了解自己的「獨門武藝」,盤點可供運用的砂包、水門、滯洪池、抽水站、分洪道等水利設施。再「排兵布陣」,透過Google表單、Google Map定位,蒐集散落的資料,導入資料庫管理。

接著是「百鍊而成」,將設備維修的預算管理放到Google site上,隨時檢討執行進度。並導入QR Code,把維修的次數跟去保養的這些抽水的時數登錄在上面,讓數據透明化,以便資源重組,有效利用。去年並有效收回16台抽水機。

接著是「天下一新」,在縱向傳承上,即使有人離職或退休,接手的人依舊可以搜尋到過往資料,讓業務不致中斷。在橫向的跨域傳承上,透過互連網和AI的運用,相關經驗可以蒐尋與複製,持續擴散,達到借力使力的效果。

王則涵強調,AI應用這兩年呈現爆炸性成長,但資訊爆炸的今天,更要有減法思維,將數據簡化,不必要的工作及設備就不要繼續。他當時就是用這樣的思維收回16台抽水機,將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利用樹蛙叫聲保護水環境的謝維佳。 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網站
利用樹蛙叫聲保護水環境的謝維佳。 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網站

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系大四生謝維佳,為了喚起大眾對河川污染問題的重視,決定把瀕臨絕種的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當成水環境的保育指標,並呼籲民眾保育諸羅樹蛙。因為保育諸羅樹蛙的先決條件,是先要保護水質及河川未受汙染。

謝維佳和同學調查有哪些在地組織已經在著手諸羅樹蛙的保育,以擴大聲勢,共同呼籲保育樹蛙。再架設介紹樹蛙生態的生態導覽網站。為了避免瀏覽網站的人感到無聊,謝維佳利用她的資訊專長,用AI讓故事更豐富,民眾每一次點進來,都能看到不同的冒險小故事,並透過發出蛙鳴的互動遊戲,吸引使用者的興趣。

謝維佳並和不同的社區串連合作,透過AI的導覽,讓更多人因為想保育諸羅樹蛙,進而保護水環境。

喚起族人溪流記憶的許盈雪。 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網站
喚起族人溪流記憶的許盈雪。 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網站

來自花蓮縣秀林鄉砂婆噹溪畔的太魯閣族女青年許盈雪表示,去年4月3日花蓮大地震引發的山崩,改變了砂婆噹溪水路,連帶影響了當地地景和族人狩獵的路徑,也改變了族人的記憶。

許盈雪以記憶中的溪流為起點,尋訪部落中的耆老及獵人,透過他們的口述歷史,再和族裡的青年重回現場勘查,找回族人與土地的連結,避免族人的文化消失。

在請耆老口述歷史時,曾有老人回憶在山上有種水稻,但部落青年去到老人所指的現場,只見一片礫石,根本不可能種稻,山上的居民也早已遷往他處。

經過多年土石沖刷及河道變遷,昔日的獵徑及稻田早已不復存在,加上老人的記憶出現斷層,使族人文化存續面臨挑戰。

「其實天災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沒有把這些故事和記憶留下來」。許盈雪說,地震或許會改變河流,但不會改變族人和土地的關係,透過世代對話,保留水文化,讓族人的記憶可以被記錄下來,傳給下一代,是年輕一輩責無旁貸的責任。

經濟部水利署長林元鵬表示,面對大自然必須學會謙卑,年輕人透過新科技、新方式面對天然災害,就是展現韌性。猶如電影「鋼鐵擂台」,雖然充滿暴力,拳拳到肉,但唯有不斷調整體質,增加耐打性,才能不被擊垮,繼續站在擂台上。

延伸閱讀

臺灣柳枝工法第一人:姚敏郎,日教授中村俊六得意門生

臺灣柳枝工法第一人:姚敏郎,日教授中村俊六得意門生

水利青年如何與水共生

水利青年如何與水共生

從洪水到永續,陳炤華實踐明道生活圈

從洪水到永續,陳炤華實踐明道生活圈

以水為師,吳景達筏子溪修行場:水無定形,自然不停歇

以水為師,吳景達筏子溪修行場:水無定形,自然不停歇

巴氏銀鮈:一條小魚大使命,林文隆的守護築夢

巴氏銀鮈:一條小魚大使命,林文隆的守護築夢

看不見的堤防:曾晴賢教授讓筏子溪自然而然

看不見的堤防:曾晴賢教授讓筏子溪自然而然

筏子溪情境式體驗:海洋生態學者溫國彰的看見與行動之路

筏子溪情境式體驗:海洋生態學者溫國彰的看見與行動之路

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潛心魚道,分類泰斗陳義雄,日皇明仁的學術摯友

潛心魚道,分類泰斗陳義雄,日皇明仁的學術摯友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