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荒野筏子溪平臺總顧問林笈克將魚網一拋、收網,魚影立現。
一隻通體鮮紅的紅魔鬼,「這種魚不是野生的,是人家水族館或景觀池養的觀賞魚,應該是被人放生。體色非常漂亮,但漂亮歸漂亮,牠們在這邊不是好事。」紅魔鬼是入侵種。如果沒處理,體型長大之後就會成為溪流裡的強勢競爭者,對原生魚類造成壓力。
一隻石斑入眼,沒看錯,是珍珠石斑魚,淡水的高檔魚種,「這也是外來種,顏色很漂亮,尾巴有紅線條。淡水石斑屬於高價經濟魚種,別人養來賣錢的,沒想到居然筏子溪也有。」
一隻大吳郭魚,「體型這麼大,小白鷺、夜鷺這類體型的鳥吃不下。」外來種長太大,溪裡的鳥類根本沒法捕食。「我自己的做法是,撈起來之後,在旁邊挖個有水的小坑放著,等石虎來吃。」
三年前開始,自動相機拍到石虎抓吳郭魚,「是那種很大的吳郭魚,牠能整隻吃掉。」這也說明了掠食者像石虎的存在,對平衡生態有幫助。
「這是筏子溪最常看到的溪哥,成熟時身上有紅、綠、藍條紋,還有橘黃色的旗邊,超美,俗稱紅貓。」這次突擊筏子溪裡的小居民,林笈克滿臉笑容。
溪哥跳水花
他開心分享:「每年從 3 月到 5 月,只要早上或傍晚來到筏子溪,就有機會看到一個很美的畫面,溪哥跳水!」
為了捕食水面上的昆蟲,溪哥會從水裡直接躍出水面,雖然跳得不高,大概只有 10 到 15 公分,但數量非常多,溪哥一跳起來,水面就啪地炸出水花,整片水面一個個水花連續爆開,像是水面在跳舞一樣。
「溪哥跳水花」,代表魚兒活力十足,溪哥變多,溪流生態健康。
這幾年筏子溪因為水環境改善工程,水質變好、棲地改善,溪哥的族群也明顯增加。林笈克表示:「上游那段原本有個舊壩,在前瞻第二期工程中拆除了,改建成低矮的攔水壩,讓溪哥得以上溯棲息,活動範圍往上擴展了好幾公里。」
他十分欣慰,因為原生魚類回來了,「苦花、石賓、馬口魚都有出現,都是原生種,雖然量沒溪哥多,但令人安心,這些魚回來,代表棲地恢復。」
筏子溪有螢火蟲
很多人都以為螢火蟲只能存在於很原始、很乾淨的山區,其實筏子溪就有。
「陸棲型的台灣窗螢,每年大概 5 月的時候會出現,大多數人沒注意到,加上那段河岸路燈很多、晚上也比較沒人去溪邊,所以大家不知道這裡竟然也能看到螢火蟲。」林笈克說。
這幾年公私協力,加上有些區段維持了自然的草地、灘地環境,筏子溪在台灣大道上游的灘地上做了友善生態棲地營造,比如在灘地上營造溪流辮狀流路,同時讓灘地上的草生植物自然生長。「這些有草的潮濕環境,有蝸牛、螺、還有一些小型無脊椎動物,都是螢火蟲的食物來源。」
湧泉是特殊地景
筏子溪跟一般台灣溪流不太一樣。通常溪流是上游水質好、越往下游污染越嚴重,但筏子溪剛好相反,上游的水反而比較髒、越往下游越乾淨。
「筏子溪不是東西向,而是南北向,地形與水源條件非常特殊。」北邊大甲溪,溪床海拔比筏子溪還高,大甲溪水入滲之後,會從筏子溪河床冒出來,形成大量湧泉,這些水經過地底層層礫石的自然過濾,讓水質在中下游變得清澈起來。
上游汙染源多半來自工廠、家庭污水,林笈克說:「現在台中市推動水資源回收,水資中心開始處理家庭污水,讓它變得更乾淨再流入溪流,水質持續改善中。」
筏子溪的原生魚蝦
水質的改善是關鍵。最近,林笈克觀察到「苦花」這種原生魚出現在筏子溪中上游,「苦花只會出現在比較乾淨、含氧量高的環境。」
「原以為沼蝦會很多,因為筏子溪的石頭很多、夜晚也適合牠們出現,結果發現數量不如預期。」林笈克推測,可能是溪水的營養鹽(例如硝酸鹽、磷酸鹽)含量偏高,影響了牠們的生長棲息。
目前筏子溪周邊雖有礫間淨化池,但這些設施並未針對營養鹽去除,也就是說處理了懸浮污染物,但未處理氮磷類的營養鹽,所以即使水看起來清澈,對蝦、蟹這些水生動物來說,仍不算是完全理想的生長條件。
筏子溪發現蝦蟹種類目前有:粗糙沼蝦、黑殼蝦,以及台灣原生毛蟹。林笈克說:「在上游一點的區域,每次捕捉到毛蟹時,活動力都不太強,推測也是水質與營養鹽問題所致。」
除了營養鹽,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過去河川整治時,往往會把整段河岸的植物連根清除。「這樣的做法,對生態造成很大傷害。因為很多小型水生昆蟲、蝦類以水草為食,魚蝦會躲在水草中,植物也可以吸收水中的養分,幫助淨化水質。」
防汛與安全固然重要,但可以只整理主流區,保留部分河岸草木,這樣既能防洪,又不會讓整個溪流變成生物的「死亡沙漠」。近年,河道整理已經往這個方式施行。
他強調:「筏子溪兩側植物生命力非常強,溪流提供的養分夠、水量穩定,整條溪流能讓植物自然生長,同時提供動物棲息環境與食物來源,形成良性的自然循環。」
外來種壓力
雖然溪流整體環境變好,但外來種依然是個大問題。「剛剛抓到的那種高經濟價值的珍珠石斑,牠是肉食性魚類,很會捕食其他魚。」
還有「何氏棘魞」,林笈克說:「這種魚原本出現在南部與東部溪流,現在筏子溪也出現,可能是釣客帶來放生,這種魚釣起來有拉力,釣客會覺得很過癮。」
但「何氏棘魞」不只適應力強,還能在湍急水域活動,會和原生種溪哥、石賓、馬口魚、苦花爭食、甚至直接捕食牠們。
目前筏子溪的下游已經出現體長 50 公分以上的何氏棘魨,上游也出現了約 30 公分的個體。「這些大體型魚幾乎沒什麼天敵,大白鷺、蒼鷺吃不下,得設法移除,不然會對整條溪的原生生態造成很大壓力。」林笈克無奈地說。
幸好有石虎會捕食體型大的外來種魚類,「有一次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架設的自動相機拍到石虎吃掉體型大的吳郭魚:魚肉被啃光,魚頭和骨頭散在地上。」以自動相機監測筏子溪的石虎,紀錄出現頻度偏高,可能與這裡的食物資源豐富有關。
筏子溪最多的外來種是吳郭魚,「吳郭魚晚上常會游到比較淺的水域。這些地方水流緩和、又鄰近草叢。石虎可能躲藏於草叢中,捕食這些吳郭魚。」
期待珍稀魚類重現
永安橋一帶,過去曾記錄到一級保育類的「巴氏銀鮈」,但近年在筏子溪比較少看到,只有一些舊的調查紀錄。
未來,除了「巴氏銀鮈」,林笈克也希望看到二種台灣原生魚種:「臺灣石鮒」和「高體鰟鮍」,這兩種魚都屬於俗稱的「牛屎鯽仔」(台語)。農業時代,民眾常將耕田完的水牛牽到水中泡水,牛在水中排泄,這類小魚會前來爭食,因而稱為「牛屎鯽仔」。
「這兩種魚我大學時代在筏子溪還看得到,現在高體鰟鮍幾乎絕跡,臺灣石鮒數量也不多。不過烏溪的一些支流中仍然還有一些分布,未來希望水質更好時,這些魚能夠再出現。」
水質變好了,水域生物自然也會慢慢回來,林笈克強調,筏子溪很有潛力回復早期農村那種「摸河蚌兼洗褲」的美好、清澈的溪流。
【專家簡介】
林笈克,專長於動植物生態調查、植生與棲地復育、生態系服務等領域。現為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生態工程部經理,亦擔任「愛護筏子溪聯盟」召集人與「荒野筏子溪平臺」總顧問,致力於推動溪流與棲地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