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迷看過來!台鐵台中運務段前段長蘇鎮霖私藏回憶公開:溪底隧道
對鐵道迷來說,快樂的回憶不一定來自火車在藍天白雲下奔馳,也可能悄悄藏在溪水之底。
在台中市大甲區,就有這麼一座特殊的河底隧道:火車就在水美溪的溪底轟然而過。
台鐵海線唯一河底隧道
台鐵台中運務段前段長蘇鎮霖自己也是一位鐵道迷。他笑說,自己生涯中私藏了許多鐵道的小秘密。
他回憶:「火車從大甲水美溪下方通過,當地人親切地稱它為『溪底洞』。這真的是一座藏在溪底的山洞,全長約80.3公尺。」
火車不走橋、不繞山,而是直接從溪床下穿越而過,這正是台鐵海線上唯一一座「河底隧道」。當溪水在乘客頭頂潺潺流過、列車於河床下呼嘯前行時,「剛」(火車)與「柔」(溪流)的兩條路徑在此短暫交會,形成難得一見的景象。
蘇鎮霖表示:「大甲鎮水美溪義和里段因河床地勢偏高,日據時代便在溪底鑿建了這條溪底洞,讓火車能以平直的路線通行。」他補充,「很多人經過時以為那是座橋,不知道隧道上方其實就是水美溪。」
「在雨量豐沛的季節,從水美溪橋上望去,溪水順著坡崁潺潺流下,甚至形成小型瀑布,景色十分壯觀。」
壽豐溪底下,鐵道的祕密旅程
大甲隧道是海線唯一的溪底隧道,但並不是火車與河流唯一共舞的地方。在花東縱谷,考量壽豐溪和馬太鞍溪淤積特別厲害,工程師決定不再讓橋梁增高,改走河底隧道,完成了「溪口隧道」和「光復隧道」。
蘇鎮霖進一步指出,這項工程讓台鐵從此不再「越溪」,而是「入溪」。
「火車走進河底,但其實是在上坡,聽起來很矛盾對吧?但這正是花東地形的奇妙之處。」
原來,隧道南口比北口高出整整十五公尺,相當於四、五層樓的高度。火車雖在黑暗的河底前行,卻同時在爬坡,穩穩避開洪水與泥流的威脅。
壽豐溪河道綿長、水勢湍急而兇猛,夾帶砂石與泥流。位於溪畔的溪口站最初建於1911年,地勢險峻、坡度陡峭,加上早期列車動力不足,工程師設計出「折返式車站」,列車必須先倒退,再前進,才能繼續旅程。
蘇鎮霖回憶:「後來林榮新光站興建完成,造型漂亮又機能完善,彌補了溪口站的不便,溪口站也因此走入歷史。」
如今的林榮新光站是花東少見的地下車站,設於地塹之中,出入口狹窄,被旅客戲稱為「最難逃票的車站」。
光復隧道,不與河爭道
馬太鞍溪水勢湍急,在溪底深處,隱藏著一條鮮為人知的河底隧道:「光復隧道」。
這條隧道是台鐵列車穿越馬太鞍溪的祕密通道。火車在溪水之下疾馳而過,與河流永不相見。
蘇鎮霖回憶,當年工程師們觀察到馬太鞍溪輸砂量極大,若再興建橋梁,終將難逃被泥砂掩埋的命運。於是他們大膽捨棄傳統的「過橋」方案,改以「入溪」方式,讓鐵道從河底穿越,光復隧道因此誕生。
第二代「光復隧道」(全長2,560公尺) 自2013年啟用以來,默默守護著花東鐵路的安全。2025年8月,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突然溢流,滾滾洪水傾瀉而下,沖垮了馬太鞍溪橋,台九線交通中斷,下游的光復鄉亦遭重創。
然而,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洪災中,距離不遠的台鐵光復隧道卻安然無恙:沒有進泥水,也未出現結構損傷。它以沉穩之姿,證明了當年設計者的遠見與智慧。
災後,現任交通部主任秘書及臺灣鐵路公司董事沈慧虹在臉書貼文表示,災後工務人員巡檢,確認路軌、號誌、電力系統全數完好。光復隧道再一次守護了整條鐵道線。
光復隧道不與洪流爭道,火車在水底行走,與山川同壽,不僅是工程技術的成就,更是一種與自然共存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