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為師,吳景達筏子溪修行場:水無定形,自然不停歇
1992年,還是研究生的吳景達(現為臺中科博館推廣環教老師)擔任東海大學生態學課程的助教。當時課程需要帶領大學生做水域生態系實地調查,那是他第一次走進筏子溪。
「沿著溪流走,有股說不出的臭味,四周雜草叢生、荒煙蔓草。」他清楚記得,那時正值春夏之交,氣溫逐漸升高,空氣中除了瀰漫著溪水腐敗的氣味,還夾雜著附近農地施肥的味道,臭味更加濃烈。
「最讓我震驚的是,現場竟漂浮著不少動物屍體,有貓、有狗,甚至還有小豬的屍體漂在水面上……」。
吳景達第一次的筏子溪印象可謂「驚悚」,「那時我心裡在想,這麼臭、這麼髒的地方,真的適合帶學生來做調查嗎?能調查出什麼東西?」
如今在臺中科博館任職的他怎麼也沒想到,有一天這個地方竟然會成為理想的環境教育場域。
「最近才又造訪筏子溪回來,這次的目的地是筏子溪最特別的湧泉。」吳景達與幾位朋友一同前往,探尋筏子溪的源頭,也就是伏流的出水口。
「整條筏子溪沿線分布著許多湧泉,這次特地去看最上游的一處。」他說,「湧泉的位置大約在兩條排水渠交會的地方,離福德廟不遠。再往下走一小段路,就能看到地形略為隆起的區域,水就從那附近湧出來。」
湧泉,筏子溪的珍貴恩賜
湧泉,是臺中特殊的地質景觀。筏子溪的湧泉並非如噴泉般奔騰,反而帶著一種不張揚的力量靜靜從地底湧出,「這些水經過地下礫石層的自然過濾,水質清澈,水量穩定,溫度涼爽。因為來自地底,並不太會受到地表氣溫的影響。」
湧泉是筏子溪中一個極為關鍵的存在,尤其在缺水時期,這個「特別」更顯珍貴。
「臺中前幾年經歷了所謂的百年大旱,當時甚至還實施分區限水,但筏子溪依然有水流動。正是因為這裡擁有天然湧泉,地下水源源不絕從地底湧出,持續滋養這條溪流。」
旱災期間,筏子溪上游的兩條排水渠道已乾涸,但依然有地下湧泉冒出清澈泉水,在水源枯竭的關鍵時刻,默默支撐著潺潺溪流及棲地上的生命。
「走溪」,筏子溪最棒的體驗
在科博館推廣環境教育的吳景達表示,環境教育中有一項核心理念,就是創造「重要的生命經驗」。
「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曾與自然有過一次深刻、正向的接觸經驗,那麼他未來更有可能對環境產生情感連結,甚至願意付出行動來守護自然。」
基於這樣的理念,吳景達在設計課程時,會根據不同年齡與特質的學習對象,規劃適切的學習方式:
對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體驗與喜歡。他表示:「不需要強調學習成果,只希望他們玩得開心,留下『我喜歡這裡』的記憶。讓他們下水走溪、踩在石頭上、觀察小魚、小蝦、昆蟲,透過五感與自然建立正向連結。」
國中生具備觀察力和基礎分析能力,「我們會教他們進行水質檢測、生物觀察、紀錄資料等基礎調查,從單純的『喜歡』,進一步發展出『理解』與『關心』。高中以上就著重在思辨與探究,學習更深入的環境議題。」
談到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一次課程經驗,吳景達提到有一次與國安國小的學生一起參與淨溪活動時的小插曲。
「一開始,小朋友撿到的都是菸蒂、塑膠袋、瓶罐,反應很平淡,因為他們年紀小,無法與這些垃圾產生連結。畢竟他們自己不抽菸,也不會去買瓶裝飲料。」
忽然,有位小朋友撿到了一個完整的玩具——是《海綿寶寶》中的角色派大星,外觀完整,看起來就像是自己家裡會有的那種。
「那個瞬間,整個活動的氣氛突然變了。」原本只是例行性的清潔工作,因為這個玩具,變得「真實」起來。孩子們開始討論:「這是誰的?為什麼會在這裡?會不會是我們班上某個人家裡的?」
這樣的連結讓孩子們意識到:「原來垃圾跟我有關」,這就會成為一次深刻的生命經驗。吳景達說,這樣的時刻很適合引導他們思考:「如果你不想要這個玩具,它真的只能丟掉嗎?能不能捐給別人?還能再利用嗎?」
走溪,是創造重要生命經驗的最好方法,「穿上防滑鞋或水鞋,親自走進溪流裡面玩水、感受水流,這是非常棒的五感體驗。」然而,這樣的活動往往需要先從「改變家長」開始。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人對水域有恐懼感,不敢接近溪流或海邊。這不只是因為曾經的水災經驗,更與過去戒嚴時期封鎖河岸、海岸的政策有關,讓人們與自然產生了距離感。」
為此,他經常策畫親子活動,讓家長也能親自走進自然、喜歡上自然。只有當父母願意親近大自然,才會放心讓孩子參與,並陪伴他們回到溪流與山林之中。
「筏子溪很適合親子一起活動,用腳去感受水的涼度與流速,可以直接觀察水中的小魚、小蝦在腳邊游動。我們會提醒他們放慢腳步,小心觀察,避免踩傷底棲生物或破壞水生植物。」
親近自然,是一種學習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過程。
師法自然,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自然有無限的可能,大自然的力量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去學習。」
看著筏子溪的過去與現在,吳景達感受到滿滿的驚喜:只要停止干擾與破壞,自然就有恢復的能力。「筏子溪教會我一件很重要的事:以自然為師。」
他說,自然本身就具備修復與調節的能力,只要人類願意退一步,給予時間與空間,生命就能再次萌發。「不同的植被回來了,魚、鳥、昆蟲陸續回歸,連石虎都來造訪這裡。」
師法自然,每一場大雨過後,溪流的樣貌可能有所改變,河道會微調,水流會重新尋找出路。「這樣的動態變化提醒我們:自然不是靜止的,我們也不能用僵化的框架去看待它。」
吳景達說,「筏子溪不只是我的研究對象,它更像是我的老師。」年輕時,筏子溪讓他理解生態系如何運作;隨著年紀漸長,筏子溪成了他心靈沉澱與思索的所在。
有人說,河川是成人的修行場,吳景達十分認同。他說:「筏子溪,剛好就是這樣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