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聲音沙啞,對台中市議員吳瓊華而言,是她長年奔走最真實的證明。
作為議員,吳瓊華深知「溝通」是推動事情改變的關鍵。所以無論是在議會質詢還是基層奔走,或是立場的分歧,她總能耐心傾聽、理性分析,堅定有力地替民眾發聲。
全力以赴、據理力爭,久而久之,沙啞的嗓音彷彿成了吳瓊華無數次溝通協調、爭取民眾權益後留下的最佳註解。
小到水管路燈、大到規模建設,她一件件親自跑、親自談,過程中不免有爭執、有壓力,但她始終用「溝通」換來「共識」,用「誠意」打動「體制」。
她笑著說:「我的行程表幾乎沒有空白,每天都滿檔,但能替鄉親解決問題,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聲音沙啞,彷彿成了她的勳章。
走進吳瓊華的服務處,角落裡一排排憲兵陶瓷娃娃,這是憲兵隊特別贈送給她的禮物,感謝她長年對軍警單位的支持與關懷。
「憲兵堅守崗位,守護社會安全,他們的身後,也需要有人堅定地支持他們。我願意成為那個人。」她始終認為,一個好的民意代表,不只關心民生,更應站在第一線守護那些守護社會的人。
溝通串連筏子溪1.1公里
在環境議題上,吳瓊華最為人熟知的,是對筏子溪整治工程的關注。
筏子溪總長21.25公里,市府打造了「迎賓廊道」長達1.8公里,設置立體地標「TAI CHUNG」,美化河岸,成為高鐵沿線的門面風景。然而,當她站在啟用典禮現場,卻發現這道風光廊道,在南屯區結束,與鄰近的烏日高鐵站間,有一段1.1公里的人行步道未銜接。
「我看著燈光閃耀的河岸,真的很驕傲。但回頭一看,烏日這邊卻是一片雜亂、雜草叢生。只差那麼一點點,竟是咫尺天涯。」這不只是工程斷點,更是地方民眾多年來對城鄉落差的真實體驗。
於是,一場耗時四年的溝通、奔走與質詢展開,最終,她成功爭取將這最後1.1公里納入整體整治。在盧秀燕市長任內,市府與中央攜手,完成了延伸工程。
如今,這段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地,搖身成為烏日居民散步、騎車、親近自然的最佳去處。
「從高鐵站出發,直達烏日啤酒廠的光華街口,這不僅是一條步道,更是一條縮短城鄉距離的橋梁。」吳瓊華驕傲地說。
「我希望未來筏子溪不只是美化的觀光景點,更成為結合生態保育、公共教育、社區參與的自然教室。」
為此,她爭取加裝安全護欄、提升照明,設置減速標示保護石虎,每一個小細節,都是她親自檢視改善成果。
她更強調承洪韌性的建立,特別在面對極端氣候下,抽水站設置、地下蓄水池規劃與日常清淤作業,都成了她監督市政的重要項目之一。
民意代表就是「事事關心、大小不忌」。吳瓊華笑說,「選民一句拜託幫幫忙,就像是使命召喚。」議員的生活就是這樣:預算會議剛吵完,中午回選區處理水壓問題,下午協調市場、傍晚參加廟會,晚上還得處理倒塌路樹。
吳瓊華,從筏子溪的一段延伸,到城鄉發展的一步跨越,她始終相信,唯有溝通、傾聽、堅持,城市才會前進。
她用溫柔的笑容迎人,用堅定的步伐讓流域共好。她那沙啞的嗓音,也成了這座城市另一種溫柔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