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報告】臺灣能追上日本經驗? 魚道生態專家曾晴賢揭臺灣水利思維落差

曾晴賢從魚類分類走向生態工法,倡導讓自然成為治水夥伴。圖為2000年,曾晴賢受台東林管處委託,前往知本溪勘察該處甫闢建完成的五連壩式連續性魚梯。
 記者羅紹平/攝影
曾晴賢從魚類分類走向生態工法,倡導讓自然成為治水夥伴。圖為2000年,曾晴賢受台東林管處委託,前往知本溪勘察該處甫闢建完成的五連壩式連續性魚梯。 記者羅紹平/攝影

「真正讓堤防長久穩固的,不是更多鋼筋水泥,而是善用自然力量的智慧。這正是生態工法和NBS的核心精神:與其對抗自然,不如讓自然成為夥伴。」這是讓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曾晴賢從魚類分類跨界到生態工法的主要動機。

「其實這一路走來,並不是一開始就設定好的方向,而是一步步看見社會的需要,慢慢走出來的。」

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曾晴賢,原本的專業是魚類分類與分子演化研究。他在中研院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學到DNA定序的技術,完成了全球第一個魚類粒線體基因組定序,這在當時是相當前衛的突破。那時他的研究重心放在分子演化、動物地理與親緣關係等領域,生活幾乎都在實驗室裡,與河川工程可說毫不相干。

轉折發生在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長期間。當時游院長推動「環境美學」與「生態工程」教育,希望政府工程單位能兼顧自然與人文。於是舉辦了一場全國性的講習會,地點在福華文教會館,參與者多達四百五十人,包含內政部、交通部和經濟部等等相關單位主管和工務部門負責人。

曾晴賢受邀在會中播放了一段短片,介紹「河川生態工法」的概念。那次簡短的分享之後,他又有機會與當時公共工程委員會郭清江副主委交流,分享國內外的實際案例,說明這不只是治水的方法,更是長遠的社會福祉與永續治理。

當時,大家對「河川生態工法」的概念還很陌生。但曾晴賢深信:只要能做出成功的案例,社會終會看見、也會建立信心。

台灣倒退?法未修、思維未轉

水利法目前僅明定治水防洪與水資源的利用兩大目標,仍未納入「生態保育」與「河川環境維護」,與日本河川法早已立法保障生態、推動親水文化相比,臺灣仍待修法補強。 記者邱瑞杰/攝影
水利法目前僅明定治水防洪與水資源的利用兩大目標,仍未納入「生態保育」與「河川環境維護」,與日本河川法早已立法保障生態、推動親水文化相比,臺灣仍待修法補強。 記者邱瑞杰/攝影

臺灣現行的《水利法》主要規定了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是「治水防洪」,第二是「水資源的利用」。這兩項目標長久以來都是臺灣水利工作的重點方向,也是法律上明確的指導原則。

不過,這套法律的制定時間距今已久,比較重要的法令修正是在2003年完成的,條文中並沒有明文規範「生態保育」或「河川環境維護」的目標。相較之下,日本在1997年修訂《河川法》時,在第一條法律當中就新增第三項目標:「環境保護與生態維護」。他們不再只關注防洪與供水,而是進一步重視河川生態的永續與自然平衡。如今,日本更邁向第四個階段,推廣「親水」與「水文化」,讓水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反觀臺灣《水利法》至今還沒有針對這一點進行修法,這幾年常提到的「河川生態基流量」問題,日本早在河川法裡就有明確的規定,但臺灣目前仍停留在研究與討論階段,尚未立法。

讓民眾能親近河川、享受水的美好,建立人與水之間更友善的關係,其實臺灣也曾努力過。

二十多年前,曾有一群人勇於推動「生態工法」,曾晴賢說,「以當時來說,想法很前瞻,希望用更自然、更友善的方式來進行河川治理。」那段時間是臺灣水利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只可惜當時相關人才與制度仍不完善,推動的力量也因此受限。

日本進入親水樂水第四階段,臺灣水利停在第二階段

日本福岡縣柳川以生態友善方式整治水道,靠居民長年淨川行動取代厚重水泥,讓河岸恢復自然樣貌,成為可觀摩的生態工法案例。 記者洪敬浤/攝影
日本福岡縣柳川以生態友善方式整治水道,靠居民長年淨川行動取代厚重水泥,讓河岸恢復自然樣貌,成為可觀摩的生態工法案例。 記者洪敬浤/攝影

臺灣生態工法的推動,最早可以追溯到921地震後的重建時期。當時,工程會負責督導全台工程品質,在行政命令中正式納入「生態工法」的政策。然而,隨著朝代更迭時間推移,臺灣的河川工程又慢慢回到傳統模式,生態工法的案例越來越少。

曾晴賢說:「因為當年相關的技術資料甚為缺乏,所以特地向日本爭取授權,翻譯了箱籠工法的技術手冊。這本手冊還是由公共工程委員會印製發行的,當時不僅有紙本,電子檔也上傳到工程會首頁的生態工法入口網站,該入口網站還可連結查詢各相關部會所建置的資料,裡面包含非常多生態工法的技術資料與案例。結果後來全部被撤下來了。」

後來公共工程委員會把網站上所有關於「生態工法」的內容全部移除。也不再做任何的主張,主管機關的政策不支持,基層單位也就不敢再提了。

近年來,隨著永續發展理念興起,國際上流行「自然解方」(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的做法,這與生態工法的精神完全一致,只是換了一個更時代化的名稱。然而在各單位到底有多少可參考的技術資料?值得大家去探索!

隨著極端氣候愈來愈頻繁,大家逐漸意識到:防洪不能只靠混凝土。如果河川堤防全被厚重水泥覆蓋,水泥會快速吸熱、緩慢散熱,對都市熱島效應和微氣候都不利,加上裸露水泥面還會產生揚塵、缺乏植被、降低生物多樣性。

曾晴賢說:「生活中很多改善熱環境、控制揚塵的方法,都離不開自然的力量。水泥是一種材料,是防洪的好工具,關鍵不在於反對水泥,而在於怎麼使用。」

橫濱市和泉川採「還地於河」理念,以植物、土壤與緩坡護岸取代水泥,使河川成為生態與生活兼具的場域,孩子下課就能親水玩耍。
 記者洪敬浤/攝影
橫濱市和泉川採「還地於河」理念,以植物、土壤與緩坡護岸取代水泥,使河川成為生態與生活兼具的場域,孩子下課就能親水玩耍。 記者洪敬浤/攝影

在這方面,日本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鏡。日本全國各地都有生態工法的河川案例可以參觀,讓植物、土壤、水流與微生物一起參與護岸工作,經過時間演化,護岸更穩固、環境也更美麗。

他建議產官學專家參訪日本岐阜縣的國立研究開發法人土木研究所的「自然共生研究中心」(Aqua Restoration Research Center)看全面性的生態工法示範。

「裡面有條新境川,左右兩岸分段由不同認養單位負責,每家顧問公司、工程單位、研究單位等公私立單位,負責建造10公尺長的護岸,各自發揮創意設計護岸工法。」有人用植物編結護坡,有人用石籠或木樁結合自然材料,每段河岸各具特色,現場就能觀摩學習,形成一條真正「以河為教室」的實作場域。

曾晴賢指出,「這種理念非常重要。未來的水利工作,不僅要能防洪、供水,更要兼顧生態與人文,讓水真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工程與自然,其實可以共存

碧潭堰魚道工程透過重整堰體與增建洄游通道,恢復新店溪生態動能,已記錄53種魚類與4種蝦蟹利用魚道上溯,成為臺灣生態工法的代表案例之一。
 記者李定宇/攝影
碧潭堰魚道工程透過重整堰體與增建洄游通道,恢復新店溪生態動能,已記錄53種魚類與4種蝦蟹利用魚道上溯,成為臺灣生態工法的代表案例之一。 記者李定宇/攝影

要讓地方工程單位真正理解並落實生態工法,並不只是理念的宣導,更需要有人去教、去引導、去教育。

但是要推動生態工法,最大的挑戰不是理念,而是「語言不通」。理念不同,語言不通,正是推動生態工法的第一道鴻溝。

「不懂工程的語言,工程師就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曾晴賢表示,許多生態學背景的老師對生態很熟,但若被問及:「曼寧公式?掃流力?」大多答不上來。沒有工程語言,工程單位就無法理解或接受建議。要跨越這道鴻溝,生態學者要懂一點工程,工程師也要懂一點生態,而真正能兼懂生態與工程語言的人太少。

當初曾晴賢是在日本中村俊六教授協助指導下,開始了解測量、圖學、流體力學等基礎工程知識。「就這樣,開始懂得怎麼跟工程人員對話,也學會了如何在生態與工程之間搭起橋樑。」

他參與櫻花鉤吻鮭的保育研究至今已超過 26 年。從最初族群瀕危,到如今逐漸穩定,他深刻體會到「工程與自然,其實是可以共存的。」

筏子溪中和堤防試辦工程,(請參閱:看不見的堤防:曾晴賢讓筏子溪自然而然)以及2023年7月完工的碧潭堰魚道工程,都是曾晴賢的代表作,堪稱臺灣生態工法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過往因水色澄碧而被列為台灣八景十二勝之一的「碧潭」,貫穿此處的新店溪,曾是對水質要求甚高的「溪流之王」台灣香魚數量最多的水域,卻因為水域棲地的破壞,水中生物資源逐漸減少甚至從此消失。

曾晴賢協助新北市政府水利局的團隊,重整修復了堰體,並增建「水族洄游通道」,如今已喚回毛蟹與香魚等諸多河川指標性魚種的蹤跡,統計有53種的魚類和4種的蝦蟹類利用碧潭堰魚道上溯,包含原生種溪哥、石賓苦花、竹竿頭、溪鱧、日本禿頭鯊、豆仔魚、溪蝦和毛蟹等等39種,證實環境保護與生態復育與防洪工程可以並存。

生態工法退場,親水文化未啟:臺灣的下一步?

為核心理念;相較之下,臺灣仍多以防洪為主。圖為屏東縣來義鄉二峰圳,將側向溢流堰堤支流(左側)打造成戲水親水區,右側是二峰圳主河道。
 記者劉星君/攝影
為核心理念;相較之下,臺灣仍多以防洪為主。圖為屏東縣來義鄉二峰圳,將側向溢流堰堤支流(左側)打造成戲水親水區,右側是二峰圳主河道。 記者劉星君/攝影

1995年,日本曾針對全國小學生進行「你快樂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孩子回答「不太快樂」。深入分析後發現,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孩子幾乎沒有機會玩水。

曾晴賢指出:「孩子天生喜歡接觸自然、玩水。下雨天,小孩都喜歡踩水。」因此,日本河川局發起了「水邊的樂校」運動,理念非常簡單:讓孩子能安全地親近河川,透過與水的互動,認識自然、欣賞自然,進而培養對環境的愛與尊重。

他說:「能親水的孩子,才會懂得珍惜自然,也會更快樂。日本在推動第四階段的親水目標上,做得非常成功。」

反觀臺灣,大家可能都注意過,學校裡的生態池、公園裡的小水池,旁邊通常都會掛著警告牌:「水深危險,請勿靠近。」這種告示反映出社會對水仍存在一種恐懼心理。臺灣的孩子,從小被教育要「遠離水」,而不是「親近水」。

以筏子溪為例,曾晴賢希望打造親水的環境,讓民眾能在河邊釣魚、散步、嬉水,享受與水共生的生活。他說:「如何在未來創造既安全又親水的河川環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然而現實上,臺灣在這方面仍有一段路要走。

日本的水利發展已進入「親水、樂水」的第四階段,而臺灣仍停留在「治水、利水」的第二階段,雖然少數有前瞻思維的單位,已經努力邁入「生態與環境保護」的第三階段,但是距離先進國家的河川治理思維還有一段需要努力的落差。

曾晴賢表示,要實現第四階段的「親水、樂水」,不僅需要法律修訂與制度支持,更需要全民觀念的轉變。水利不只是防洪與供水工程,更是一種與自然共生、服務社會的文化。他持續將理念落實在行動中,相信只要社會看到成果,這條路就不會中斷。

延伸閱讀

【關鍵報告】頭前溪水質汙染 20年數據揭祕

【關鍵報告】頭前溪水質汙染 20年數據揭祕

【關鍵報告】因應氣候變遷影響,新竹舊港島如何加強洪氾調適措施?

【關鍵報告】因應氣候變遷影響,新竹舊港島如何加強洪氾調適措施?

【成果報告】下游水質比上游好?從台中筏子溪一窺卵礫石河川的自淨能力

【成果報告】下游水質比上游好?從台中筏子溪一窺卵礫石河川的自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