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前溪水質汙染 20年數據揭祕
頭前溪的水質究竟好不好?國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吳順吉、碩士生蘇宥任以及博士生張侑勛,運用過去20年的政府在頭前溪的偵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頭前溪在2008年以前屬於輕度汙染狀態,2009年以後「河川汙染指數」River Pollution Index (RPI)大幅下降,河川水質回復至健康等級,至今處於長期穩定狀態。
報告監測的數據包括了生化需氧量、溶氧量、氨氮及懸浮固體等四大指標,但河川底泥的重金屬成分並不在這份分析報告中。
吳順吉這次分析主要使用的是環境部與水利署過去20年的開放資料(open data),涵蓋頭前溪八個測站的月度監測紀錄,並結合中央氣象署的降雨資料,進行乾濕季差異的比較。結果發現,即使雨季和枯水期交替,懸浮固體濃度與降雨量之間並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環境部在頭前溪的八個測站,從上游至下游依序是內灣吊橋、瑞昌大橋、寶山水庫取水口、竹東大橋、竹林大橋、中正大橋、頭前溪橋、湳雅取水口。為2005年至2024年間的水質偵測數據。
由於環境部的監測頻率為每月僅採樣一次,無法即時反映水質變化,因此吳順吉團隊又加入新竹市環保局從2024年起在頭前溪沿岸鹿寮坑溪鐵橋、興隆大橋、湳雅取水口三個測站的水質自動監測資料,新竹市環保局的採樣頻率每5分鐘一次,大幅提升了即時監測的敏感度,能觀察到過去月度量測無法揭露的水質變化。
河川汙染指數RPI分為1到10分,2分以下就是正常,2分以上就是汙染。分析發現,在2008年之前,頭前溪水質屬於輕度汙染,RPI數值可以達到2.5,從2009年以後,頭前溪水質RPI指數降到2以下,維持穩定至今。
「從數值上看,頭前溪是健康的,似乎沒什麼問題。但造就2009年後RPI的大幅下降背後緣由卻引發我們的好奇,於是我們就去翻找報章雜誌和一些過往紀錄,看看當時是否有採行一些措施導致改變發生,還真的找到一些促成改變的可能關鍵」。
經過資料梳理,發現前環保署(現為環境部)宣布2002年起為「河川污染整治年」,逐年投入資源整治全國重點河川,並成立水環境巡守隊,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持續監控。另針對工業、畜牧廢水、生活污水進行稽查、取締非法排放,並推動廢水處理設施升級與資源化政策,有效減少污染物排入河川。
此外,水環境巡守隊的志工及民間護溪團體大幅成長,他們參與巡檢、通報、淨溪等行動,形成綿密社區守護網,有效抑制偷排偷倒。或許就是上述作為,促成了RPI指數的下降。
分析並發現,近20年,頭前溪的生化需氧量、溶氧量及氨氮均呈現穩定,指標長期處於水質健康的水準,汙染指數主要是受到懸浮固體影響,懸浮固體主要成份是泥沙及人為汙染。
吳順吉原假設頭前溪的懸浮固體指數上升是由於降雨的擾動,因此特別參考中央氣象署設在頭前溪流域的太閣南、外坪、飛鳳山的自動雨量測站和中央氣象署新竹測站。提供了2005至2024期間降水量、降水時數、日照時數,最大瞬間風等資料進行分析。
分析發現,雖然有數個懸浮固體高峰與降雨量變化相符,但若長期平均,兩者並無顯著相關。
「這就是大自然!如果不是因為降雨,懸浮固體還是會飆升,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造成,至於是什麼還要再深入發掘。那故事要怎麼發展,這部分我們還沒有答案」,吳順吉強調,他尊重資料、實事求是,不輕易下結論。
吳順吉的初步結論包括:
1.自2010年起,頭前溪RPI指標下降,水質長期維持穩定狀態。
2.懸浮固體數值與氣候觀測資料部分趨勢相似,來源可能包含人為污染。
3.高頻率監測揭示過去月度資料未能捕捉的短期劇變,2024年某些月份出現劇烈變化,已達輕度污染。
4.每月量測頻率仍有局限,無法即時反映水質變化。
後續研究方向:
1.以5分鐘為觀測單位深入分析即時監測資料。
2.結合AI與大數據資料,找出各指標間的關聯性。
3.比較環保局高頻資料與環境部月度資料,推估長期趨勢。
4.發展水質變化預警系統。
提出兩項建議:
1.河川相關資料目前散見於環保署、水利署、環境部等單位,格式與更新頻率不一,整合困難,應建立統一平台以提升分析與決策效率。
2.在如工業區、人口密集區等高風險區,應增設感測點,並配合AI模型,進行測點改善與預警系統設計。
「我大學讀清華,研究所也讀清華,海外留學後,又回清華當老師,算一算,頭前溪水我也喝了幾十年了。」
「我是理工型的人,平時專注在工作上,多虧了清華大學這個大平台,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到頭前溪的水質。」雖然語氣平實,不擅長文青語言,吳順吉仍透過長年對數據分析的專業,表達了他對頭前溪的深刻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