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報告】下游水質比上游好?從台中筏子溪一窺卵礫石河川的自淨能力

台灣多數溪流是東西向,溪流從山林間奔流向下,接著坡度漸緩,最後進入平原地區,這讓許多人直觀認為「上游水質比下游好」,因為溪流下游通常會流經人類活動區域,當工業、家庭和養殖廢水排入溪流,水質就會受到影響。
不過,南北貫穿台中市區、鄰近人口密集區的筏子溪,卻展現了獨特的「自淨」能力。
在2015年6月出版的《臺灣水利》期刊中,收錄了一篇名為〈卵礫石河川自淨能力分析研究—以台中市筏子溪為例〉的研究論文。文中指出,筏子溪部分下游河段的水質,比上游還要好。
這項研究在2008年進行,以河川污染指數(RPI)和河川水質指數(WQI5)作為水質判斷標準。因為流經人口密集區,筏子溪受到多重的河川整治工程和人為活動干擾,也必須承接畜牧廢水、家庭污水、工業廢水、農業餘水等多重污染源。
在2008年6月到10月,研究團隊先針對筏子溪13個樣站的水樣進行4次檢測。從檢測結果來看,筏子溪上游與中游的烏橋至永安橋河段,屬於中度至嚴重汙染,但到了下游的東海橋至鐵路橋,數值卻降低為輕度至中度污染,的確出現污染程度降低的現象。
不過,這波檢測尚無法說明水質改善原因。同年11月,研究團隊從筏子溪下游往上游前進,每隔500公尺就進行水質採樣,較前一波檢測縮短沿線採樣的距離,以觀察不同區段的排水匯入狀況和水質差異。
結果發現,嚴重污染區集中在烏橋上游附近,因上游水源來自大雅排水與十三寮排水,排入筏子溪的多為家庭及工業廢水,其生化需氧量數據極高,代表水中有機汙染物質多。但從連仔溪橋到永安坑橋附近的林厝排水間,筏子溪水質逐漸變好。在知高橋附近,以及內新庄子排水到山仔腳排水間區段的水質,也出現類似狀況。
文中研判,筏子溪下游水質變好的原因,可能與筏子溪的卵礫石底床條件,及地下水出滲現象有關。
因筏子溪上游底床坡度極大且佈滿卵石,微生物可在其表面形成生物膜,進一步分解有機污染物,對入滲的水流產生淨化作用。而這些經過自淨的水流在特定區段出滲,稀釋原有污染,才讓特定區段的水質逐漸變好。筏子溪在知高橋附近形成河中沙洲,該處就有明確發現伏流水出滲。
從不同季節的水質差異來看,在10月枯水期檢測水質時,筏子溪下游水質優於上游的現象更明顯。文中研判,因為豐水期河川水量較多,主要由河川補注地下水;但在枯水期,河川逕流量變少,地下水出滲補注水源的狀況反而變多,代表經過卵礫石河床淨化的水滲入比例相對變高。
因此,從季節性的水質差異來看,同樣可推估筏子溪下游確實存在地下水出滲的自淨現象。而這項得天獨厚的自淨作用,就讓筏子溪水從上游往下游流動的過程中,水質得以逐漸改善。
備註:
●資料來源:許少華、劉建榮、賴慶昌、潘俊宏、洪碧芳(2015)。卵礫石河川自淨能力分析研究—以台中市筏子溪為例。臺灣水利,63(2),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