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廢棄物調查 免洗食器最多
荒野保護協會昨公布最新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成果,針對宜蘭蘭陽溪、新竹頭前溪及大台北淡水河進行調查,發現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仍是主要河川廢棄物類型,其中大台北淡水河、新竹頭前溪為複檢,整體垃圾量雖有下降,但仍有新的垃圾熱點出現;蘭陽溪則有八成垃圾集中在冬山河出海口等非人口密集生活區域。
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專員徐曉珺表示,今年首度執行蘭陽溪河岸段,包含宜蘭河、蘭陽溪、羅東溪、冬山河及出海口全長一五二公里調查,總計發現卅點七萬公升的垃圾,以每袋十四公升垃圾換算,河岸段平均每公里八十一袋垃圾,汙染程度為C級「稍髒」,海岸段平均每公里三八四袋垃圾,汙染程度達級「髒亂」,尤須留意漁業活動廢棄物。
徐曉珺還提到,垃圾熱點部分,有八成垃圾集中於冬山河出海口、冬山河上游及羅東溪上游等河段,即使非人口密集生活區域,仍可見不少塑膠瓶罐容器、塑膠袋散落,並有惡意棄置成袋垃圾、衣物與家具等傾倒堆積,甚至發現過往漁業活動、營建工程所留廢棄物藏匿。
新竹頭前溪部分,今年複查河岸段包含油羅溪、上坪溪、頭前溪、舊港橋下、豆子埔溪、鳳山溪及出海口,全長二○五公里範圍,發現流域垃圾總量降至五十點七萬公升,減幅高達百分之六十三,然而也出現新的垃圾熱點,集中分布頭前溪出海口、國道三號橋下及鳳山溪右岸,而河岸段的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仍占大宗,如塑膠瓶罐容器、塑膠袋、免洗餐具等。
大台北淡水河部分,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陳志霖表示,今年調查範圍擴大為河岸段全長三五三點五公里,總計發現卅三點九萬公升垃圾,平均每公里約七十八點七袋垃圾,一次性飲食塑膠廢棄物同樣是主要垃圾類型。
延伸閱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