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島永續柑仔店 把馬祖沙灘上的塑膠瓶蓋變成藝術品
位於福建省閩江口,孤懸海上的馬祖,沙灘上經常布滿順著閩江而下的塑膠垃圾。島島永續柑仔店林家緯和峰製科技創辦人黃士豪,教馬祖南竿居民將無法回收的寶特瓶蓋清洗後碾成碎粒,再製成塑膠畫及時尚提袋等文創商品,販售所得的收入再投入海洋永續教育,堪稱點塑成金。
11月17日至11月21日是台灣科技大學的永續周活動,林家緯和黃士豪在台科大舉辦一場「漂流的塑膠夢 從海廢看環境新生」工作坊,教大家如何將寶特瓶蓋製成塑膠畫,吸引了廿多名社會人士及台科大師生參加。
在這場台科大的工作坊中,學員各自發揮創意,將五顏六色的寶特瓶蓋碎粒,在光滑的鐵板上鋪成各式美麗的圖案,再依序送進熱壓機高溫壓製,塑膠碎粒遇熱後暈開變成薄薄的塑膠片,剪裁後即可放入鏡框,變成獨一無二的個人化塑膠畫作。學員拿著自己的創作,愛不釋手,更可減輕環境負擔。
酷愛戶外活動的林家緯原本從事科技業,因為馬祖推動寬頻建設,林家緯前往馬祖協助當地人創業育成以及當地商家進行數位整合,從此愛上當地並落腳馬祖南竿津沙閩東聚落。
馬祖南竿沙灘常漂來大批來自對岸的垃圾,這些垃圾包括漁網、漁具、寶特瓶,甚至死豬和棺材。由於馬祖沒有焚化爐,少部分塑膠及寶特瓶清洗分類後可送回台灣處理,多數無法分類的垃圾只能掩埋處理,往往一場大雨,埋進土裡的垃圾又被帶回海上。
林家緯與一群熱愛環境的年輕人在馬祖成立「海廢初期加工中心」,將可回收的寶特瓶清洗後,送回台灣抽絲,做成環保布料。至於五顏六色、無法回收再利用的寶特瓶蓋,則打碎後變成塑膠畫及吊飾的原料。
峰製科技公司創辦人黃士豪是將寶特瓶蓋廢粒變成塑膠畫等文創商品的主要推手,他是臺北科技大學製造科技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也是龍華科技大學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講師。
黃士豪具有3D列印和文創設計的專長,運用塑膠遇熱後可重新塑型的特性,將原本毫無價值的寶特瓶蓋,變身為塑膠畫、耳環吊飾以及環保獎盃,賦予廢棄物新生命。因此當擅長文創設計與產品開發的黃士豪遇到想去化塑膠垃圾的林家緯,兩人一拍即合,合作無間。
馬祖南竿津沙閩東聚落120多位居民中,八成是八、九十歲的長者,當地舉辦老人共餐,75歲的長者竟還覺得自己不夠老,不好意思上桌。65歲至75歲的人則被當成年輕人用,經常要去海邊淨灘或搬沙子。
林家緯請這些六、七十歲的居民協助從事海廢的清洗分類,文創商品及永續禮盒的收益, 除了做為這些長者的額外收入,也用於海洋教育,回饋地方。
林家緯的島島永續柑仔店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及台中市富興工廠1962文創聚落設有攤位,除了展示海廢製成的文創商品,也協助中小企業推動ESG。黃士豪的峰製科技位在台北市赤峰街,透過3D列印技術,為海洋廢棄物及寶特瓶罐探索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