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為何這麼嚴重?為何不能事先破壞壩體?

兩月前出現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由於量體龐大,可能對下游地區帶來的威脅,上月曾因楊柳颱風撤離六百多人,幸平安無事。這次中央和地方嚴陣以待,行政院還在十九日示警可能溢流或潰決,提早啟動撤離,不過兩波洪水沖毀馬太鞍溪橋,還侵襲光復市區造成慘重災情。
林保署表示,溢流之後堰塞湖的蓄水量會大幅下降,接下來會重新調查評估堰塞湖溢流後對下游的影響,相關監測、通報警訊等工作也會持續。
為何不能事先破壞壩體或引流蓄水量?太偏遠工程評估難行
至於為何不能在堰塞湖溢堤前即以工程手段破壞壩體或引流減少蓄水量?林保署表示,在堰塞湖形成後,即已邀集國內專家召開多次諮詢會議,研商壩頂降挖、炸開壩體、壩頂虹吸抽水等湖區引流洩壓方案,但因堰塞湖位處偏遠山區,無道路可及,連人員都無法以步行到達,必須倚賴空勤總隊直升機接運始能安裝水位監測儀器,工程重機具無法運抵。即使不會再發生颱風或豪大雨,僅以一般雨量情況推估,堰塞湖也會在十月初溢流,以工程手段介入根本在技術上 與時效上無法達成,最後評估不可行。
今年七月,薇帕颱風來襲,馬太鞍溪上游國有林地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林保署等防災團隊隨即飛往堰塞湖壩頂裝設水位計。
八月底面臨溢流的可能,行政院指示農業部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會中相關部會、花蓮縣政府及專家學者,針對壩體狀況及風險推估、工程因應對策、疏散撤離作業等議題持續進行討論。
堰塞湖滿水量達九一○○萬公噸,超越南化水庫,對下游光復、鳳林及萬榮三鄉鎮猶如不定時炸彈。中央與地方組成專案小組,由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負責上游預警監測,經濟部第九河川分署負責下游河道清疏、河床防治等,縣府及鄉鎮市公所啟動撤離,且警戒區從原本的三鄉鎮五村里擴大到十二村里。
儘管這次中央和地方嚴陣,但仍對光復市區造成嚴重災情,花蓮縣府強調,堰塞湖大規模溢流在國內沒有先例,相關單位都已盡力在做。光復鄉在地縣議員蔡依靜說,這次畫設的影響範圍比八月大,更加精準,撤離戶也比上次的六百人多得多,但因為每戶情況不一樣,若能更精準預測街道淹水情況,會讓民眾更清楚如何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