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極端氣候,堰塞湖可能是新常態!?

位於嘉義、雲林交界的草嶺堰塞湖,是台灣最早有紀錄的堰塞湖;這類「年輕堰塞湖」壩體鬆散、潛藏潰堤風險,一旦決堤將引發下游洪災。
 記者黃煌權/攝影
位於嘉義、雲林交界的草嶺堰塞湖,是台灣最早有紀錄的堰塞湖;這類「年輕堰塞湖」壩體鬆散、潛藏潰堤風險,一旦決堤將引發下游洪災。 記者黃煌權/攝影

在 2025 年 9 月 23 日,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嚴重「溢流」,滾滾濁流先沖斷馬太鞍溪橋,接著像海嘯般淹沒光復鄉,它帶給鄉民的創傷至今尚未恢復。堰塞湖不是小水窪,是潛藏巨大風險的天然水庫。

這類「年輕堰塞湖」的特性是:壩體鬆散、穩定性差,一旦潰堤,潛藏的位能會瞬間變成巨大的洪水,往下游傾瀉而下,災害來得又快又猛。

面對極端氣候,要「多想一步」

《島都之河》新書講座中,水利署水規署分署長張廣智(前排左三)指出,台灣地形與極端氣候使堰塞湖風險未來只增不減,強調應多想一步、平時做好防災準備。
 記者陳美萍/攝影
《島都之河》新書講座中,水利署水規署分署長張廣智(前排左三)指出,台灣地形與極端氣候使堰塞湖風險未來只增不減,強調應多想一步、平時做好防災準備。 記者陳美萍/攝影

在水利署新店辦公區舉辦的《島都之河》新書講座,水利署水規署分署長張廣智說:「從北到南,台灣經歷過大大小小的堰塞湖,非常多。面對臺灣的特殊地形以及全球極端氣候,堰塞湖發生的機率未來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台灣地形特殊,是全球少數同時位在季風帶、北回歸線交界,又受到黑潮與地震影響的島嶼。這個只有幾百公里長的小島,擁有超過300座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短短幾十公里的地勢落差,在全世界極為罕見。這樣的自然條件,讓台灣「變化特別劇烈」,也讓災害風險特別高。

張廣智強調,「處在如此的風險中,應該要居危思安,平時就要做好準備。」他舉例,幾年前氣象署設在台灣大學的氣象站曾記錄過1小時降下169毫米的驚人降雨,「想像一下,下雨就像瀑布,眼睛完全睜不開,基隆路瞬間變基隆河。」

草嶺的歷史經驗:災難、教訓與學習

1951年草嶺潭堰塞湖潰決,74名官兵殉職。位於梅山公園的「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至今仍見證這段堰塞湖慘痛歷史。
 記者唐秀麗/攝影
1951年草嶺潭堰塞湖潰決,74名官兵殉職。位於梅山公園的「草嶺兵工殉難紀念碑」,至今仍見證這段堰塞湖慘痛歷史。 記者唐秀麗/攝影

台灣早就不是第一次與堰塞湖正面交鋒。早在1951年,國軍工兵營奉命修築草嶺地區的道路,也協助修復草嶺潭天然土壩。不料5月18日清晨,連日豪雨引發山洪,土壩潰決,74名官兵當場殉職。這是台灣堰塞湖歷史上一段慘痛教訓。

1999年921大地震後草嶺山崩再度形成新草嶺潭,時任經濟部長王志剛(右)前往現場慰勉,贈送加菜金為工程人員打氣,由時任草嶺新潭工務所主任賴建信(左)代表接受。
 記者殷延泉/攝影
1999年921大地震後草嶺山崩再度形成新草嶺潭,時任經濟部長王志剛(右)前往現場慰勉,贈送加菜金為工程人員打氣,由時任草嶺新潭工務所主任賴建信(左)代表接受。 記者殷延泉/攝影

1999年921大地震,草嶺再度發生大規模山崩,造成29人罹難,同時將約1億25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堆積於清水溪谷中,形成長約5公里,高約50公尺的天然土壩,草嶺也再次因山崩土石阻塞清水溪河道而形成新草嶺潭,蓄水量高達4600萬立方公尺。當年背後的功臣之一,是現任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時任草嶺潭處置的技術人員,經驗豐富、反應果斷。

2025年7月,颱風丹娜絲帶來連日豪雨,草嶺再度形成堰塞湖,當時評估為「立即危險」,迅速發出潰決警示。所幸壩體於7月9日晚間自然溢流,水量降至420萬噸,未釀災害。

台北,其實是堰塞湖的「後代」

1963年葛樂禮颱風重創淡水河流域,造成逾百人喪生,最終在美軍協助下拓寬關渡隘口才緩解洪患。
 記者王萬武/攝影
1963年葛樂禮颱風重創淡水河流域,造成逾百人喪生,最終在美軍協助下拓寬關渡隘口才緩解洪患。 記者王萬武/攝影

台北其實也是一座堰塞湖。十八萬年前,大屯火山爆發,火山泥流堵住了古淡水河,形成了巨大的「古台北湖」。這座湖存在了兩萬年,直到湖水從關渡隘口決堤,才逐漸退去,形成今天的台北盆地。

1963年葛樂禮颱風來襲,淡水河流域再次淹大水,超過百人死亡。水利署第十河川葉兆彬科長表示,當時的方案是得打開關渡隘口,水才能退,後來在美軍協助下,拓寬隘口才緩解洪患問題。

這些歷史,都警示著,「我們是水上人家,水的威脅從來沒真正離開過這座島嶼。」張廣智說。

馬太鞍災難,一場集體的學習

馬太鞍堰塞湖潰決事件首次運用數值模擬與即時監測,成功預判水流與撤離範圍,展現政府、學界與社會共同防災的集體學習。
 記者劉學聖/攝影
馬太鞍堰塞湖潰決事件首次運用數值模擬與即時監測,成功預判水流與撤離範圍,展現政府、學界與社會共同防災的集體學習。 記者劉學聖/攝影

這次馬太鞍堰塞湖潰決事件,政府與學界首次運用數值模擬技術,預測潰堤後的水流方向與淹水範圍,並提前啟動撤離計畫。如果沒有這套預警機制,後果難以想像。

成功大學水利系王筱雯教授於《天下雜誌》獨立評論指出,一個月前,由農業部林業保育署與成功大學防災研究中心組成的9人團隊,靠空勤總隊直升機首次成功抵達馬太鞍堰塞湖壩頂,完成即時水位監測儀的安裝。馬太鞍堰塞湖規模罕見,環境險峻,無法徒步抵達,只能空投人員與儀器。研究人員冒著高溫和坍方風險取得第一手數據,為後續決策提供關鍵支持。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水位數據,其背後蘊含高度風險與長期技術累積。有了數據,台灣大學和陽明交大災害模擬團隊得以建構堰塞湖潰決情境,幫助政府預判影響範圍,做出關鍵的疏散與通報決策。

張廣智語重心長:「這麼一個變化劇烈的島嶼,面對不可預期包括堰塞湖天災威脅,應該思考未來該如何做足準備。這需要政府、學者專家、民間力量等,由自助、互助、公助同心相聯,一起來共擔。」台灣不能再以僥倖心態面對災害,而必須集體面對現實,建立「防衛韌性」。

延伸閱讀

【河好如初周報】COP30 宣告全球進入「水安全時代」:從亞馬遜到小島國,水成氣候治理新戰略核心

【河好如初周報】COP30 宣告全球進入「水安全時代」:從亞馬遜到小島國,水成氣候治理新戰略核心

河川廢棄物調查 免洗食器最多

河川廢棄物調查 免洗食器最多

新竹頭前溪垃圾量大減63% 二河分署推源頭教育、加強查緝

新竹頭前溪垃圾量大減63% 二河分署推源頭教育、加強查緝

淡水河走讀,讀懂淡水河百年故事

淡水河走讀,讀懂淡水河百年故事

商業興觀點/台印合作 共築水資源永續

商業興觀點/台印合作 共築水資源永續

非法礦場汙染河川 泰北農民被迫用地下水耕種

非法礦場汙染河川 泰北農民被迫用地下水耕種

島島永續柑仔店   把馬祖沙灘上的塑膠瓶蓋變成藝術品

島島永續柑仔店 把馬祖沙灘上的塑膠瓶蓋變成藝術品

星期評論/貓羅溪頻釀淹水 南投應以花蓮為鑑

星期評論/貓羅溪頻釀淹水 南投應以花蓮為鑑

COP30直擊/峰會具體化「全球調適目標」 專家:可供台灣借鏡

COP30直擊/峰會具體化「全球調適目標」 專家:可供台灣借鏡

「河好如初」設計思考工作坊開放報名    總獎金高達15萬元

「河好如初」設計思考工作坊開放報名 總獎金高達15萬元

西湖溪疏濬挨批石虎重要廊道植被遭清空 苗縣府:將來類似工程會徵詢

西湖溪疏濬挨批石虎重要廊道植被遭清空 苗縣府:將來類似工程會徵詢

【河好如初周報】全球水韌性轉折點:從國際政策、河川復育到金融工具的全面升級

【河好如初周報】全球水韌性轉折點:從國際政策、河川復育到金融工具的全面升級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