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河床高出5公尺!水利署挖深水槽引流 打造雙層防洪防護帶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重創下游堤防,長達2860公尺的堤防被大水破壞,水利署緊急調派大批人機連日搶修,已於昨天完成臨時土堤構築,可抵禦豪雨等級水量,並啟動永久復建工程,預計明年4月完工,並開挖河道「深水槽」,強化防洪能力。
水利署長林元鵬表示,這次受損的堤段是近50年前建置的舊型土堤,過去雖定期檢測無異狀,但因堰塞湖溢流帶來的水量過於龐大,造成後段掏空崩塌;相較之下,以混凝土打造的堤防完好無損,顯示新舊工法防護強度差異。
林元鵬指出,臨時堤防採多層防護設計,前方以鼎塊支撐、中層使用太空包,最後用夯實土堤加固,高度提升至5公尺,並將加掛鋼網與噴凝土層以增強防水性,足以應付中央氣象署標準的「豪雨等級」降雨量,也就是單日200毫米、3小時100毫米,若雨量超標,將立即啟動撤離與警戒應變。
林元鵬說,水利署同步展開永久堤防復建,預計明年4月完成,未來將在臨時堤防基礎上,撤除太空包、改採基樁強化結構,再以混凝土外層加固,提升整體穩定性與防洪壽命。同時強調臨時土堤的所有材料都不會浪費,後續將全數納入永久工程。
另外,堰塞湖溢流造成馬太鞍溪河道嚴重淤積,河床抬升高達5公尺,水利署估算,上游沖下的砂石量超過1000萬立方公尺,現正開挖深度約5公尺、寬度約100至200公尺的「深水槽」引流通道,讓河水順流入下游,避免再度淹入光復市區。
林元鵬指出,上游山區可能有約2億立方公尺砂石滯留,未來10至20年恐持續下刷,因此水利署將每年加強清淤、維護河道暢通,為減少再度掏空風險,現場淤泥也將作為「自然保護層」,形成兩層防護,提升堤防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