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範再次潰壩須數箭齊發

近五百公頃崩塌地孕育出馬太鞍堰塞湖,搭配颱風環流雨量,導致堰塞湖壩體溢流產生陸上海嘯,襲擊下游光復市區並造成傷亡,也讓光復堤防破壞殆盡。儘管壩體因溢流下切讓蓄水量降到六百萬噸以下,但我們和大自然學到多少啟示?又該如何避免類似情境再度發生。
五百公頃崩塌地是什麼樣的概念?它相當於十倍小林村上游崩塌地面積,這也說明如此大的崩塌地,才能形成壩體體積約兩億立方公尺、高度約兩百公尺這個超級不定時炸彈,同時位於海拔約一千一百公尺人煙罕至深山中。更重要的一點,崩塌地位於山崩與地滑地質敏感區,先天上就是一個曾發生大規模崩塌、且未經整治過的山坡地上。
先天大規模崩塌地、外加後天的地震與豪雨,構成了本次崩坍天然壩體「極端環境」,並非單純氣候造成本次災難。儘管目前因溢流下切造成部分壩體因潰壩而流失,但殘餘壩體邊坡坡度相對更陡峭;先前七月崩塌邊坡也未經整治,較少殘存壩體亦未提供這些邊坡足夠支撐。整體上,殘餘壩體及周遭地質敏感區邊坡崩塌潛勢,甚或比九月廿三日災難發生當下還高,建議若有人員至壩頂勘查,不宜久留,特別是地震發生過後或大雨期間。
目前壩體及周遭區域,還能做哪些措施加強安全性?在壩體於本次溢流、其崩塌潛勢提高後,能夠進行大規模工程處置時機已經過去。其一,建議可採用遙測方式,判斷壩體及周遭邊坡是否有潛在崩塌岩體,作為壩體長期穩定性管理依據;其二,可採用航空植生進行邊坡強化,特別是近期還可結合無人飛行載具技術,來補強人員不易到達深山崩塌地。
中游首重防砂控制,採用透過性防砂壩「梳子壩」應能減緩上游壩體崩塌後帶下來的土石;下游重點則在整流、疏導及逕流分擔。整流重點讓河道能控制在馬太鞍溪北岸,這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選擇,畢竟南岸光復堤防是市區人口居住中心,若有超量洪水至少讓北岸分擔一部分,河道整流是其一。
整流另一重點是馬太鞍溪在阿托莫附近呈九十度大轉彎匯入花蓮溪,河川輸砂動力自然在匯入口附近,淤沙會集中在靠近北岸處,在北岸同步整流疏導,能夠減緩光復市區溢淹壓力。另外逕流分擔就是儘可能讓農田水利、馬太鞍溪與光復溪間洪氾區域規畫成洪水溢流區,也能減緩光復市區洪泛壓力。
馬太鞍溪堰塞湖再度溢流及重複形成機率不低,災害預警要注意:紅色警戒並無法反映出溢流潰壩嚴重性,警報發布如何讓民眾有感及警覺,值得進一步思索。至於行動不便者如何疏散避難,亦是在災害發生時,降低人員傷亡重點。
一場震撼國人的災難,已導致無法挽回的遺憾。大自然無疑給所有人上了一課,這些珍貴啟示與提醒,都是下次避災經驗與參考。期望台灣將教訓化為專業教材,遠離下一次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