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好如初周報】水文破碎化蔓延,生態告急 全球正重建河流的呼吸系統

「水文破碎化」讓淡水魚面臨滅絕危機,此一警訊若不被反應,將威脅整個淡水生態系與依賴者的生計。 圖片來源 / envato
「水文破碎化」讓淡水魚面臨滅絕危機,此一警訊若不被反應,將威脅整個淡水生態系與依賴者的生計。 圖片來源 / envato

河好如初網站關注河川議題,將於每周四推出「河好如初周報」為讀者網羅全球重要的河川治理、生態與文化,涵蓋水資源政策、環境爭議、生物多樣性與復育行動等議題。快速掌握最新動態,串連不同流域的聲音與事件,讓河流不再只是背景,而是公共關注與討論的主體。

▌ WWF警告:「水文破碎化」讓淡水魚面臨滅絕危機

位於南美中樞的亞馬遜正成為人類開發與氣候變遷交錯的焦點。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警示,這個流域的河網正被「水文破碎化」撕裂,超過 1,500 種特有淡水魚可能因此走向滅絕。此一警訊若不被反應,將威脅整個淡水生態系與依賴者的生計。

亞馬遜流域占地廣大,覆蓋眾多支流,是全球淡水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區域之一。砍伐森林、道路開設、農業灌溉擴張與礦業開採,使得支流無法與主河連通;更有大量水壩將河段切割成靜水區,改變了水速、水溫與溶氧結構,往往阻斷魚類洄游與繁殖能力。這樣的物理破碎,進一步引發生態功能崩解,是鏈式的危機。

乾旱加劇使情勢更為嚴峻。2023–2024 年間,亞馬遜支流如馬德拉河水位連續跌至歷史低點,漁業與河運幾乎停滯。巴西烏阿圖曼河上游的 Balbina 水壩區就出現七種快流水棲魚類「在地滅絕」的案例。另一條支流辛古河的貝洛蒙特壩破壞洪泛節律後,魚群數量與多樣性也大幅下降。

為因應這波危機,保育界與多國政府推動三大策略:其一,以 環境流量管理 為核心,要求水壩放水模式更接近自然洪水脈動;其二,深化 跨境流域治理合作,亞馬遜合作條約組織(ACTO)已將洄游廊道納入 COP30 議程;其三,強化 社區與原住民族參與,讓在地人直接投入河流復育監測與治理決策。

亞馬遜不只是熱帶雨林的代名詞,也承載著全球淡水循環的動脈。若讓這條河網斷裂,人類將為短視付出高昂代價。

資料來源:

  • Amazon 地區與淡水保育 (worldwildlife.org)
  • 亞馬遜森林與河網危機 (worldwildlife.org)
  • 全球約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型河川因水壩、水閘與城市截流工程而被切割,形成「河流斷裂」與更廣泛的「生態破碎化」。 圖片來源 / envato
    全球約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型河川因水壩、水閘與城市截流工程而被切割,形成「河流斷裂」與更廣泛的「生態破碎化」。 圖片來源 / envato

    ▌ 《Nature Sustainability》:全球 75% 河流被截斷,洄游魚瀕危

    一項刊登於《Nature Sustainability》的最新研究指出,全球約三分之二以上的大型河川因水壩、水閘與城市截流工程而被切割,形成「河流斷裂」與更廣泛的「生態破碎化」。這是淡水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的主因之一。該研究整合 2,500 條河流與 2,600 種魚類長期數據,量化了河網斷裂對魚類族群結構與棲地可達性的影響。

    例如,在南亞與中非地區,新壩工程已使魚類多樣性指數下降 20% 至 40%。以湄公河為例,這條曾被譽為全球魚類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如今卻面臨洄游中斷,巨型鯰魚、鱘魚、鮭魚等族群銳減。研究也指出,自 1970 年起至 2012 年,全球淡水大型動物總數量下降了 88%,其中半數以上的失衡可追溯至河道被切割與基礎設施擴張。

    各國應把 自然基礎解方(NBS) 嵌入河流設計,像是仿生魚道、多孔壩體與跨流域走廊。這些方案若與跨國水治理政策結合,能有效重建洄游通道。目前,歐盟正發展「連續河川倡議」,計畫到 2030 年恢復 25,000 公里自由流動河段;美國與加拿大也有類似目標。

    這項研究鮮明結論:「河流的自由流動是淡水生態的呼吸。」若流動性喪失,生物多樣性與族群持續性都將被切斷,導致數百物種在未來十年內逐漸消失。

    資料來源:ScienceDailyEcoWatch

    為瀕危鮭魚打造長達數百哩的棲息環境,加州與奧勒岡州邊界的水壩已拆除。 圖片來源/美聯社(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瀕危鮭魚打造長達數百哩的棲息環境,加州與奧勒岡州邊界的水壩已拆除。 圖片來源/美聯社(聯合報系資料照)

    ▌ 歐洲行動:拆除壩體重連 2,900 公里河段

    歐洲鋪展一幅恢復河網的宏圖。2024 年,歐洲共拆除 542 處河道障礙,成功讓 2,900 公里河段重獲連通,創下歷年新高。這一舉措背後不只是拆除壩體,更意味著重建河流自身動態、生態功能與社會價值。根據 Water News Europe 的報導,這些拆除多為低落差壩、涵管與水閘,而非大型發電壩。

    這些連通性恢復不僅讓魚類得以跨河段洄游、基因得以交流,也重啟了沉積物與養分的自然傳輸。根據 The Nature Conservancy 的歐洲報導,在壩體移除後,許多溪流功能在五年內被完整恢復,魚類族群數量與多樣性有明顯回升。

    歐盟以《自然復育法》為法源基礎,訂下到 2030 年前恢復 25,000 公里自由流動河段的目標。(Environment) 23 國參與此行動,其中芬蘭以 138 件拆除件數居冠,西班牙、法國、瑞典也名列前茅。

    拆除壩體的意義深遠:

    •讓魚類洄游通道重啟,支持繁殖與遷徙
    •恢復自然洪泛節律與沉積物傳輸
    •改善水質、調節洪峰、減少淹水風險
    •帶動沿岸觀光、生態旅遊與社區經濟

    歐洲河川復育行動也促進跨國知識共享,像是 European Centre for River Restoration 就致力於在跨國網絡中傳播最佳實踐與技術。(ecrr.org) 歐洲河道重新流動,是生態系重建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雙重勝利。

    資料來源:

  • Water News Europe – Europe sees rise in dam removals (waternewseurope.com)
  • The Nature Conservancy – Restoring Free-flowing Rivers in Europe (The Nature Conservancy)
  • 歐盟環境部 – 河川復育倡議報導 (Environment)
  • ▌ 英國以「鰻魚磚」與再野化修復河流

    在英格蘭西南,一場從細微處著手的河川復育正在進行中。為解決幼鰻無法穿越堰體與橋墩的困境,地方團體與保育單位合作設置「鰻魚磚」(eel bricks)。這些多孔隧道結構與粗糙表面設計誘導幼鰻攀爬、越過障礙,恢復洄游通道。這類微型修復工程成本低、易部署,並已在多處河段複製成功。

    過去,河流因壩體、涵洞或截流工程被切割,不僅幼鰻受阻,諸如鮭魚、鱒魚等洄游魚類棲地也大受破壞。如今,英國多地發起「再野化」(rewilding)計畫,將筆直人工河道改回彎曲自然河段,並重建濕地與河漫地,提升棲地異質性。這些工程能在極端降水下吸納洪峰、提升地下水補注,並為生物提供更多生存利基。

    不少計畫同時導入「生態服務付費機制」,讓開發商與供水業者負擔上游土地管理費用,以換取水質或碳匯回報。這種經濟誘因機制使復育工作更具可持續性。專家認為,鰻魚磚代表微觀修復,再野化則象徵流域尺度的系統再造。兩者聯手,有機整合成恢復河流連通性的策略之一。

    近年《The Guardian》報導英國此類行動,引發國際關注,也為其他國家提供可借鑒的復育模式。

    資料來源:

  • The Guardian – Eel bricks restore routes
  • Mongabay – England rewilding
  • 湄公河流域是下游數千萬人糧食與生計的根基。近年來,水力發電壩密集興建使河道連通性遭受破壞,河網被切割後引發一連串生態與社會問題。 圖片來源 / envato
    湄公河流域是下游數千萬人糧食與生計的根基。近年來,水力發電壩密集興建使河道連通性遭受破壞,河網被切割後引發一連串生態與社會問題。 圖片來源 / envato

    ▌ 湄公河危機:壩體密布、魚群銳減、農田鹽化

    湄公河流域正處於危機的中心。這條跨越中國、寮國、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的總長超過 4,000 公里的大河,是下游數千萬人糧食與生計的根基。近年來,水力發電壩密集興建使河道連通性遭受破壞,河網被切割後引發一連串生態與社會問題。

    多項報導指出,近五分之一的魚種因洄游通道被阻斷而面臨滅絕風險。〈The Guardian〉指出,河庫截留泥沙使原本應輸送至三角洲的沉積物流失,導致下游地層下沉與鹽水入侵,農田受損、耕作難以為繼。洄游魚如湄公河巨鯰與淡水魴魚族群急速縮減,捕撈量銳落,迫使不少漁民轉而養殖或離鄉就業。

    湄公河委員會與各國政府雖提出「環境放流」與跨國協商機制,但因各國對利益、能源與水利需求不同,協調進展緩慢。保育團體呼籲暫緩高風險壩址、恢復支流連通,並重建洪峰時段與洄游通道,以維持整體「河—湖—三角洲」系統的動態平衡。若無有效合作,整個流域的生態與居民生計都將承受長期且不可逆的損害。

    此危局警示:河流斷裂不僅是生態議題,也是糧食、水安全與人類福祉交織的關鍵。若不立即協調行動,超過五千萬依賴該河流域的人民將首當其衝。

    資料來源:

  • Reuters – Mekong fish species threat
  • The Guardian – Mekong megafish decline)
  • 延伸閱讀

    「黑龍江」湳仔溝蛻變國際典範 侯友宜:304種生物重返溪畔

    「黑龍江」湳仔溝蛻變國際典範 侯友宜:304種生物重返溪畔

    南市府與中央單位合作 加速改善急水溪淤積

    南市府與中央單位合作 加速改善急水溪淤積

    台灣常見4大水源潛藏神經危機!醫警告:這些「天然水」恐致命

    台灣常見4大水源潛藏神經危機!醫警告:這些「天然水」恐致命

    從溪流出發,成大USR守護曾文溪永續未來

    從溪流出發,成大USR守護曾文溪永續未來

    治洪納自然解方 食蟹獴現蹤、國寶魚棲地變友善

    治洪納自然解方 食蟹獴現蹤、國寶魚棲地變友善

    台南柳營士林里櫻花社區一帶常水患 市府新設大抽水站

    台南柳營士林里櫻花社區一帶常水患 市府新設大抽水站

    馬太鞍溪河床高出5公尺!水利署挖深水槽引流 打造雙層防洪防護帶

    馬太鞍溪河床高出5公尺!水利署挖深水槽引流 打造雙層防洪防護帶

    防範再次潰壩須數箭齊發

    防範再次潰壩須數箭齊發

    石虎重返台中淺山!農友自購40台相機記錄 傳出令人振奮好消息

    石虎重返台中淺山!農友自購40台相機記錄 傳出令人振奮好消息

    台東太平溪床距橋僅3公尺 下月清淤、屏東民治溪改善排水竣工

    台東太平溪床距橋僅3公尺 下月清淤、屏東民治溪改善排水竣工

    屏東潮州民治溪排水工程竣工 兼具生態打造民眾親水空間

    屏東潮州民治溪排水工程竣工 兼具生態打造民眾親水空間

    【河好如初周報】失序的水:鐵鏽河到漁汛漂移的臨界警告

    【河好如初周報】失序的水:鐵鏽河到漁汛漂移的臨界警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