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以前大家只把河川當成防洪排水的工具,但現在,我們努力讓它變成一個可以親近、有故事、有感情的所在。」坐在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裡,臺中市政府水利局局長范世億的言談之中帶著一股清晰的堅持。
他求學時學的是水土保持、土木工程,歷任公職長達二十多年,從水利規劃人員、第三河川局局長到臺中市政府水利局局長,是典型的水利人,卻也是少數能從鋼筋混凝土的世界中跨出一步,與溪流生態和人文歷史對話的行政官員。
與河共生,生態導向與民眾參與並重
范世億回想,早期臺灣的治水思維多以堤防和工程為主,「那時候淹水的狀況和現在差很多,經常淹及腰部或甚至一、兩層樓高,所以施工重點就是不要淹水,很少考慮生態。」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降雨型態的極端變化,由長延時轉為短延時,過去降雨平均分散在不同日子,如今則集中於短短幾小時內傾盆而下,容易造成都市地區積水或淹水,加上社會意識日益提升,促使河川治理的重心轉向。
「我們開始強調在做工程時,也要兼顧生態,甚至調查當地生物的特性與活動範圍,避免干擾牠們的生活。」范世億以魚道設計為例,通常會根據不同魚類的遷徙習性來設計流速與位置,「這些是我們以前在學校都沒學過的。」
范世億與溪流真正的深度連結,始於他擔任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局長期間。「筏子溪是中央管河川,那時我剛到任,發現這條河非常特別,NGO、地方民代、甚至里長都非常關心。」
正是這群關心河川的公民,讓政府工程師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我們並不是對立的,反而是互補的,他們從在地經驗給予提醒,我們則從專業角度去調整設計。」范世億笑著說,工程師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我們也要學會聆聽別人的聲音。」
與其他被水泥護岸包覆的河川不同,筏子溪雜草叢生、野性盎然,「有人可能覺得它看來有點雜亂,但其實它是臺中市區最後一塊淨土。」
公私協力,邁向更多元、包容及共好
范世億特別提到筏子溪的支流——東大溪,這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公私協力」整治案例。當時他以市府水利局局長身分推動整治,雖然運用工程思維先做初步規劃,但一開始就設定以「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因而召開了幾十場工作坊,邀集東海大學教授、學生、環境團體和在地居民一起參與。
「民間團體認為混凝土太多,我們就更改設計,把非必要的結構拿掉,在安全考量下保留更多自然河貌。」范世億說,在整治過程中甚至配合學生考試調整施工時段,只有理性討論、沒有白布條抗議,最後還贏得眾多獎項。「那是一種大家一起完成的感覺,不是政府單方面『施恩』給民眾。」
東大溪的整治不只讓河川生態逐漸回復,也讓整治過程本身成為一種教材。東海大學的學生們持續在此進行生態調查、社區活動與水質監測,「河川變成他們的實驗室與大教室。」
范世億強調,不一定要使用混凝土,才是進行河川整治,東大溪除了設置礫間處理場淨化水質外,幾乎跳脫傳統工程的窠臼。
不過,范世億的企圖並不只限於河川整治,「公共工程做完後就被遺忘,這樣太可惜了。」於是,他提出「水文化」的概念,結合歷史、教育、生活與記憶。
打造水文化,讓民眾對河川產生感情
「一條河不該只是排水道,更應該是我們可以親近的朋友。」
自民國108年起,范世億推動「水文化」的概念,目前已設置四座水文化與環境教育館,分別座落於筏子溪、東大溪、綠川與柳川,希望藉由這些重點場域,「讓市民親近、了解一條溪流的發展歷史,以及生態和文化。」
筏子溪環教館設在漁市場用地,設有YouBike租借站、便橋連接堤防、自行車道通往高鐵站,是市民親近河川的起點。館內展示溪流生物與生態,也與東海大學合作開設課程、DIY活動,從徽章製作到水質監測,讓學習「玩」出來。
而在東大溪,則與東海大學合作設置模型與課程,化學系甚至回收東海夜市廢油製成手工徽章,「還讓學生會幫忙推廣有裝設油脂截流器的店家,這比環保局開罰單還有效!」
又如綠川環教館,外觀以吊腳樓意象重現昔日水岸生活風貌,並結合綠空鐵道與歷史街區,打造兼具人文與自然的水岸空間。
范世億更邀請綠川周邊在地街友成為臺中在地城市導覽員,解說臺中舊城的發展起源,讓「講古」成為環境教育的一環。「他們是那段歷史的見證人,講述以前住在綠川邊的生活,讓水文化有溫度、有生命。」
知識結合實作,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
范世億分享,從水安全、水環境到水文化形塑的推動歷程,他的靈感最初來自日本的參訪經驗。
「日本在很多重要河川附近設館,除了介紹河川狀況外,還賣各式各樣的紀念品。」范世億認為,紀念品的最大價值是留下記憶與情感的錨點。因此,臺中水利局與東海大學合作,開發穿山甲徽章、馬克杯等產品,「讓參觀不只是知識的傳遞,也是一種情感的建立」。
更創新的是,他們與東海大學化學系合作,將夜市油污透過設備截流後回收,並轉化為手作材料,這樣不但改善水質,也讓學生與店家都參與到河川保育的循環裡。
為了讓更多人投入河川守護,臺中市政府水利局與臺中教育大學、中興大學、逢甲大學與東海大學四校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共同推動「一所大學守護一條河」計畫,各自守護鄰近溪流。
「我們每三個月舉辦成果分享,至今已持續三、四年,從未間斷過。這不是簽完MOU就算了,而是共同持續關注水的議題。」范世億說。
這些學校本來就離河很近,現在他們的老師、學生也會主動參與河川調查與環教推廣,形成生態與人文的學習共同體。
范世億語重心長地說:「每條河川都有自己的歷史和特色,不能都整成一個模樣,不然就像每個人都去微整形,最後每張臉都一樣,那就太可惜了。」
范世億也提醒:「我們工程師有專業,但地方民眾有經驗,沒有誰對誰錯,而是如何找到交集。」
很多政府部門的人經常以本位主義出發,認為自己最專業,所以去說明會的時候都以解釋自己的工法為主;如果能夠廣納在地民眾的聲音,再回過頭來修正做法,「這樣任何公共建設在推動的時候,就不會遭遇到太多的阻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