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大自然的練習場!王志仁:舊港島提供了「溯源」的機會

王志仁以舊港島為基地,從溪流行動連結環境、社會與個人,探索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記者蔡宗儒/攝影
王志仁以舊港島為基地,從溪流行動連結環境、社會與個人,探索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 記者蔡宗儒/攝影

舊港原稱竹塹港,曾是貿易與移民的重要據點,但隨著泥沙淤積日漸沒落,彷彿被按下暫停鍵,成為一個停止發展的空間。兩年半前,時任竹塹社區大學校長的林宗儒(現為清華學院博士後研究員)帶領島港豐巢團隊正式進駐,開始為這個小島聚落注入生機。

橫渡頭前溪、看頭前藝術祭、河川減塑環島馬拉松等,兩年累計一百多場有關環境與河川的大小活動,讓舊港島再度「活絡」起來,而這當中的靈魂人物之一,正是竹塹社大島港豐巢團隊專案經理王志仁。

位於新竹頭前溪尾端的舊港島,不在觀光路線上,也未被納入城市發展藍圖。但對王志仁來說,這裡是「回到大自然環境的練習場」,提供難得的「溯源」(溯流)機會,讓人重新認識溪流、土地與自己的所在。

科技人務農,轉向溪流行動

偶然的單車旅行,讓王志仁認識了舊港島,後來在竹塹社大的邀請下,讓他成為島上第一線的工作者,從此展開他的「練習場人生」。
 記者蔡宗儒/攝影
偶然的單車旅行,讓王志仁認識了舊港島,後來在竹塹社大的邀請下,讓他成為島上第一線的工作者,從此展開他的「練習場人生」。 記者蔡宗儒/攝影

王志仁,台中大甲人,曾在成大主修材料工程,後來進入新竹科技業,在被動元件領域從事研發工作長達七、八年。任職科技業期間,他始終對戶外、自然環境充滿熱情,週末時常一人騎自行車四處探險,也喜歡爬山、玩水。

一次偶然的單車旅行,讓他無意中闖入舊港島——「我發現一條小路、一座橋、對岸一塊陸地,於是騎了過去,就這樣踏上舊港島,」王志仁回想他當時在社區裡亂繞、一度迷了路,甚至在靠近海口處睡了一覺,整個安靜、悠閒的氛圍,讓他從此把舊港島列為最佳去處的「口袋名單」。

後來他離開科技業,一度投身在地農業,參與新竹社區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CSA)的團體,實踐友善耕作、從事環境教育,也在那裡與竹塹社大結緣。

當竹塹社大決定在舊港島蹲點成立島港豐巢團隊時,王志仁被邀請成為第一線工作者,也正式展開他的「練習場人生」,這個曾意外闖入的小島成了他人生的新基地。

舊港島位於頭前溪尾端,歷史悠久卻被禁建,成為自然保留地,也暴露城市污染與河川淤積等環境問題。 記者陳靖宜/攝影
舊港島位於頭前溪尾端,歷史悠久卻被禁建,成為自然保留地,也暴露城市污染與河川淤積等環境問題。 記者陳靖宜/攝影

舊港島,是新竹北區一個獨立的行政里,位於頭前溪與後壁溪交會處,是地理上的「水尾」。它曾是竹塹港的遺址,有過貿易與文化發展的光輝歲月,卻因屬於淹水潛勢區而被禁建,使得自然環境保留較完整,也成為絕佳的社區與自然互動場所。

然而,作為溪流的末端,這裡也累積了城市中上游的污染與廢棄物。「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不完美都存在,例如水看起來乾淨,實際上卻可能含有污染物;垃圾問題在南寮那端尤其嚴重,甚至可以直接看到城市排放的廢水進入溪流。」王志仁說,因為水資源分配造成河川淤積的問題也很嚴重。

竹塹社大在舊港島上舉辦「看頭前藝術季」,在王志仁眼中,舊港島不僅是練習親近自然的場域,也讓人從日常中慢慢重建與溪流的連結。
 圖片來源/王志仁提供
竹塹社大在舊港島上舉辦「看頭前藝術季」,在王志仁眼中,舊港島不僅是練習親近自然的場域,也讓人從日常中慢慢重建與溪流的連結。 圖片來源/王志仁提供

王志仁眼中的舊港島,不只充滿人文歷史的遺跡,更是一個「溯源與溯流的場域」——既是實體的溪流溯源,也是心理的內在探索。「現代人總是開車上山、下海追求無人秘境,卻忽略了離生活最近的溪流,其實就是一個練習接觸自然的場域。」

他強調:「舊港島是絕佳練習場,不需要跑很遠,也不必然完美,但因為離生活很近,就有機會讓人慢慢培養與自然的連結。」

橫渡頭前溪,把人帶進溪裡

「橫渡頭前溪」讓參加者走進溪流中央,實地感受河川承載的環境壓力與城市廢污挑戰。
 圖片來源/王志仁提供
「橫渡頭前溪」讓參加者走進溪流中央,實地感受河川承載的環境壓力與城市廢污挑戰。 圖片來源/王志仁提供

頭前溪是新竹最主要的水系,也是全台灣少數穿越高科技核心城市的河川。王志仁指出:「這條溪流承受著我們對科技與城市發展的所有壓力,也承載著整個城市的廢污水排放,護國神山旁也有一條護國神溪。」

島港豐巢自從進駐舊港島之後,發展出一系列結合環境觀察、文化調查與參與式教育的行動。王志仁與夥伴們記錄了新竹濱海的文史資料、整理GIS地理資訊,並舉辦各種議題性活動,讓民眾走進溪流、認識溪流。

最具代表性的活動之一,就是「橫渡頭前溪」,而不同於常見的休閒活動,這項行動是讓人真正走進溪流,體會河流的氛圍與壓力。「我們真的帶大家走進河中央,感受溪流承受的各種壓力,除了生態導覽外,我們留很多時間讓參加者與環境互動、感受,包括潮間帶、泥沙淤積、城市廢水排放等。」王志仁說。

他坦言,這樣的活動其實「蠻吃人設」的,因為不見得每個人都願意如此跋涉、冒險挑戰,但留下的印記往往畢生難忘。有些參加者後來變成帶隊志工,也有在地人帶著小孩回家鄉認識家門前的溪,反映出行動的擴散力。

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加橫渡頭前溪,從互動體驗中重新認識家鄉溪流,也開啟與自然和土地的深層對話。
 圖片來源/王志仁提供
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參加橫渡頭前溪,從互動體驗中重新認識家鄉溪流,也開啟與自然和土地的深層對話。 圖片來源/王志仁提供

一位嫁到彰化的在地女兒,帶著孩子專程回來參加橫渡頭前溪活動。她坦言:「從小生長在舊港島,卻從沒這麼接近過家門前的溪,希望陪著孩子一起認識家鄉的這片土地。」

還有很多參加者提到,在新竹橫渡頭前溪,讓他們想起自己家鄉的河流。新竹是個移民城市,每個人對溪流的情感背景不同,但在和溪流共處、對話的過程中,他們彷彿都回到了內心深處的原鄉。

從土地出發,深耕食物森林

竹塹社大在舊港島打造「食物森林」,實踐無農藥化肥耕作,建立友善土地與水源的共學場域。
 記者陳靖宜/攝影
竹塹社大在舊港島打造「食物森林」,實踐無農藥化肥耕作,建立友善土地與水源的共學場域。 記者陳靖宜/攝影

除了溪流教育外,王志仁也深信飲食與土地的連結能打動人心。他們利用社區荒地打造「食物森林」,種植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可食植物,實踐友善土地與水源的耕作方式。這個場域不僅成為在地人的共學基地,也讓舊港島榮獲中央低碳永續家園認證與建築園冶獎社區景觀獎的雙重肯定。

今年在智邦公益館/智邦科技的支援下,王志仁與團隊展開「智邦友森林—生物多樣性實踐之路」行動,在另一塊荒地進行生態復育。「我們預計種植50種植物,希望讓這塊土地更有生命力,也讓大家了解什麼叫做友善的種植。」

這次的耕作結合了「可食」與「復育」雙重理念,不僅栽種了如樹豆、青葙、狗尾草等在地可食植物,也特別納入瀕危植物如大胡枝子、馬甲子,以及易危植物如庭梅等。

島港豐巢團隊推動「智邦友森林」行動,結合可食植物與瀕危物種復育,展開生物多樣性的深耕實踐。
 圖片來源/王志仁提供
島港豐巢團隊推動「智邦友森林」行動,結合可食植物與瀕危物種復育,展開生物多樣性的深耕實踐。 圖片來源/王志仁提供

「我發現很多人其實心中都有一些想法,只是缺乏一個平台。」王志仁說,島港豐巢團隊的進駐就是提供一個平台,將「水尾」夥伴聚在一起討論、共創,試著動手做做看,把想法實現出來。

幾年來,許多志工開始回到自己社區展開行動:有人畫舊港社區地圖、盤點「碳」資源;也有南寮社區媽媽推動香料與多元族群的料理文化,從閩客不同的飲食習慣出發,連結社區與濱海環境。

這些行動在在顯示,溪流不只是水文地景,更是一個點燃社區動能的催化劑。

面對龐大又分散的頭前溪流域治理,王志仁承認挑戰很多,但他選擇保持樂觀:「我把時間軸拉長,希望一代又一代累積行動,讓頭前溪成為一個示範區域——科技城市如何與溪流共存共榮。」

在頭前溪的末端,王志仁與一群志工夥伴們,靜靜練習著與自然和社區共處的日常,也讓我們看見:「溪流可以是生活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延伸閱讀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溪流識人心,黃秀鳳的詩意俠影

溪流識人心,黃秀鳳的詩意俠影

筏子溪畔講古人:柯惟新的溪流記憶

筏子溪畔講古人:柯惟新的溪流記憶

泡茶人與水的距離?李宥融:透過繪本推動流域情意教育

泡茶人與水的距離?李宥融:透過繪本推動流域情意教育

鄉土作家走進野溪祕境

鄉土作家走進野溪祕境

從筏子溪畔放牛童到水墨一代宗師 李惠正的藝術原鄉

從筏子溪畔放牛童到水墨一代宗師 李惠正的藝術原鄉

從臭水溝到文明小河?林笈克:讓溪流來拯救我們吧!

從臭水溝到文明小河?林笈克:讓溪流來拯救我們吧!

妖怪加上啤酒?王志文:我還在尋找頭前溪的味道

妖怪加上啤酒?王志文:我還在尋找頭前溪的味道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上)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上)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中)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中)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下)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