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下)

2024年7月颱風凱米來襲後,驗證了張豐年曾對草湳圳至連仔橋段所提出建議。圖為連仔橋,橋旁的新修堤岸便是被凱米颱風沖毀塌陷處。 記者蔡宗儒/攝影
2024年7月颱風凱米來襲後,驗證了張豐年曾對草湳圳至連仔橋段所提出建議。圖為連仔橋,橋旁的新修堤岸便是被凱米颱風沖毀塌陷處。 記者蔡宗儒/攝影

治水是讓水有活路

27年來,他簡報檔裡超過五百張以上的河川照片、總數超過100之與會建議、正式發表之文章,曾提供給第三河川分署、中市水利局,農田水利會、社區營造等單位參考。

張豐年說,他拍下的畫面、提出之各種建議,不是為了控訴,而是提醒;不是為了指責,而是給予希望。

他不只是拍照,更會根據實地觀察,親自畫出流向圖、坡度線,並用類比交通工程的方式來提醒:「就像開車轉彎時,如果當初路面之規劃設計沒有足夠的斜度,就會因離心力而失控衝出去。就河道整理而言,理應把握同樣要訣。」

作為一位外科醫師,他比喻「河道治理不該僵化地依樣畫葫蘆,而是該師法醫療從多面向考量。你不能光會硬鋪水泥,就如同讓病人不能自由呼吸般,總要給水有一條可行的路,才會保你平安。」

過往筏子溪的河道整理,僅治標不治本,最後還是需反覆施作。就以草湳圳至連仔橋段而言,該段是最容易被沖刷塌陷之處,原因在於右側是凸岸,砂石與草木會隨著時間愈積愈多,水流不免愈往左岸沖擊,潛伏塌陷危機。

張豐年在2018年就提出建議:全面移除凸岸起始段之砂石與草木,讓流勢往右,並將河床坡面調整成「凹岸高、凸岸低」,以大幅減緩左岸之再遭沖擊。只要每隔一段時間再局部微調即可,無需大動干戈。」

這個建議,在2024年7月颱風凱米來襲後被驗證為真——照片顯示左岸出現嚴重塌陷,之後緊急發包搶修。

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台成立後,結合公部門的力量,從2022年到2024年間已累計超過50場守溪活動。 圖片來源/謝國發提供
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台成立後,結合公部門的力量,從2022年到2024年間已累計超過50場守溪活動。 圖片來源/謝國發提供

「你看久了,溪的呼吸、溪的不舒服,你都會知道。」

張豐年的這些照片與文字資料,不只是做給自己或政府部門看的,期待能有更多人挺身關注。雖然獨木難撐,所幸在荒野保護協會號召下,已有不少學生、社區居民、退休志工,一起參與「守溪巡禮」行動,每個月一次,到筏子溪各段做水質採樣與測量、河床攝影與比對、底泥採樣與異味觀察,以及鳥類與魚種辨識記錄。

荒野協會於去年又成立筏子溪環境教育暨公私協力平台,將第三河川分署拉進來,定期勘查各區段並提出一些計畫。

2022年到2024年間,「守溪巡禮」行動已累積130位以上的參與者、進行超過50場守溪活動。甚至有小學生在觀察筆記中寫下:「我第一次看到魚群,原來溪裡真的還有生命。」

「這條溪如果只有我一個人愛,是不夠的。我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和它的連結。」當被問及「你是不是想讓這條溪回到從前那樣乾淨?」張豐年笑著搖頭說道:「我不是在懷舊,我是為了留下。」

留下什麼?是魚群逆流而上的身影,是小朋友在溪邊玩水的笑聲,是那些曾經存在但幾乎被遺忘的、關於溪的文化及水的記憶。張豐年衷心企盼筏子溪的治理能成為國內河川治理典範,讓各地有機會來師法。

▍相關新聞

  •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上)
  •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中)
  •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下)
  • 延伸閱讀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回歸大自然的練習場!王志仁:舊港島提供了「溯源」的機會

    回歸大自然的練習場!王志仁:舊港島提供了「溯源」的機會

    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溪流識人心,黃秀鳳的詩意俠影

    溪流識人心,黃秀鳳的詩意俠影

    筏子溪畔講古人:柯惟新的溪流記憶

    筏子溪畔講古人:柯惟新的溪流記憶

    泡茶人與水的距離?李宥融:透過繪本推動流域情意教育

    泡茶人與水的距離?李宥融:透過繪本推動流域情意教育

    鄉土作家走進野溪祕境

    鄉土作家走進野溪祕境

    從筏子溪畔放牛童到水墨一代宗師 李惠正的藝術原鄉

    從筏子溪畔放牛童到水墨一代宗師 李惠正的藝術原鄉

    從臭水溝到文明小河?林笈克:讓溪流來拯救我們吧!

    從臭水溝到文明小河?林笈克:讓溪流來拯救我們吧!

    妖怪加上啤酒?王志文:我還在尋找頭前溪的味道

    妖怪加上啤酒?王志文:我還在尋找頭前溪的味道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上)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上)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