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中)

張豐年常獨自揹著相機,獨自走到筏子溪畔沿岸拍照,記錄筏子溪的每一刻變化。 記者邱文通/攝影
張豐年常獨自揹著相機,獨自走到筏子溪畔沿岸拍照,記錄筏子溪的每一刻變化。 記者邱文通/攝影

每一張照片、田野記錄,不僅是診斷報告,更是歷史見證

筏子溪屬中型河川,問題層出不窮,諸如:河道之重新整建是否妥當?洪流沖擊危及何處?搶險、河道整理有無抓住要點?何以出現斷流魚死?橫截式灌溉取水堰、固床工、攔沙壩造成之上淤下掏如何善後?環境營造是否反破壞生態環境?護岸植栽之養護是否有得要領?支流又有何問題?

為釐清問題,他不斷追蹤拍攝各種情境,豪雨時亦不例外。且為能瞭解更清楚,還會進一步訪談當地居民、廠家,更與關注該溪之環保團體保持聯繫。

在該溪約近三十年之追蹤拍攝,累積之影像至少有數十萬張,田野記錄也長篇累牘。另在相關之環境會議提出之意見,或社區大學之簡報檔,內容不輸給公部門的研究報告。每一張照片、與會意見、教學簡報檔,不僅如病人之診斷報告,也是歷史見證!

張豐年希望能多給水一點自由,讓它有空間流動、擴張、停留與調節,而不是被鎖死在水泥框架裡。圖為筏子溪草湳圳取水口旁。 記者蔡宗儒/攝影
張豐年希望能多給水一點自由,讓它有空間流動、擴張、停留與調節,而不是被鎖死在水泥框架裡。圖為筏子溪草湳圳取水口旁。 記者蔡宗儒/攝影

「治水不是把河鋪成漂亮的水泥跑道,而是讓水能自由呼吸。」

張豐年最在意的,就是「生態基流」與「水的彈性空間」。「生態基流」是指讓河水能繼續流動、有氧呼吸的最低限度。沒有它,魚甚整河川就只有死路一條;「水的彈性空間」意指多給水一點自由,讓它有空間流動、擴張、停留與調節,而不是被鎖死在水泥框架裡。

2019年筏子溪上游段出現嚴重之斷流魚死,2021年更出現全面斷流。他不僅勤寫報告,且每於會中要求處上之石岡壩管理中心、農田水利單位做好管控,以提供足夠之生態基流量,救回整條溪的生命力。

筏子溪重新整建後,河道經大幅拓寬,只要能因地制宜地保留低窪灘地,出現溢淹之機率已微乎其微,他也質疑在東海橋直上右岸外增置滯洪池的必要。另針對護堤之改建、養護,他認同石籠之作法,但呼籲不要剷光堤邊榕樹,因為「榕根」就是能耐洪流沖擊的最佳護岸。

他發現,當人們刻意移除灘地草木、過度清淤時,反而讓河流更容易出現亂流、沖蝕護岸。反之,若保留草根系統與營造適度緩坡,反而更能穩定水勢。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大地自有修復能力,只是我們不認知、不能等。」

他說:「你拔掉一根草,可能讓一隻青蛙沒了家;剷除邊坡一株樹,會讓整遍坡地失去扎根處。」

張豐年曾多次提出「河川復育三原則」:水軸線設計偏離凹岸、接近凸岸;河床營造成「凸低凹高緩坡形」;分段、分階治理,避免一次到位、破壞全局。

2024年7月下旬,颱風凱米來襲,筏子溪多處護堤出現受損甚塌陷。張豐年趕到現場拍攝,更不斷記錄變化,為「河川復育三原則」之做了最佳見證。

▍相關新聞

  •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上)
  •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中)
  • 始終牽掛著筏子溪呼吸的張豐年醫師(下)
  • 延伸閱讀

    筏子溪情境式體驗:海洋生態學者溫國彰的看見與行動之路

    筏子溪情境式體驗:海洋生態學者溫國彰的看見與行動之路

    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潛心魚道,分類泰斗陳義雄,日皇明仁的學術摯友

    潛心魚道,分類泰斗陳義雄,日皇明仁的學術摯友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新竹柯南出任務 竹東高中李元睿頭前溪畔查水質

    新竹柯南出任務 竹東高中李元睿頭前溪畔查水質

    從大肚山上到筏子溪畔:林松範回憶紅土崛歲月

    從大肚山上到筏子溪畔:林松範回憶紅土崛歲月

    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