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帕帕基諾(Papageno)是莫札特歌劇《魔笛》中最討人喜愛的角色,他一身羽毛裝扮,幽默風趣,是位天真快樂的捕鳥人。他唱的詠嘆調輕快明朗,總讓人會心一笑。
在台中的筏子溪,也有一位與鳥為伍的人物。他不吹笛、不捕鳥,卻與帕帕基諾一樣,擁有能傾聽鳥語、理解自然的心靈。他是吳自強,台灣野鳥協會的總幹事、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員,也是許多人心中真正的「賞鳥人」。
閒暇之餘,他帶著一群夥伴走進溪畔堤岸上沿線觀察記錄鳥類動態。對他及愛好大自然的鳥人來說,賞鳥就像免費聆聽自然歌劇,場場首演,且天天不同主角。
「賞鳥的黃金時段是清晨和黃昏。清晨大約從5:30到8:30,這時鳥兒早上肚子餓,要找食物;如果前一天晚上下雨,牠們會出來曬太陽,幫助羽毛快乾。下午3:00到4:00左右,鳥兒會再次覓食,為晚上的休息做準備。」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剛好一隻小白鷺輕盈掠過水面,勾勒出一道優美弧線。
他最推薦的賞鳥地點是在筏子溪的第一段,從西屯區的靈玄宮到筏子溪上游福德祠,長度3.5公里,這一段是筏子溪最精彩的賞鳥點,其中彩鷸與水鳥多出現在這區。
第二段則是永春街到福德里,特別是虹揚橋到永春東路長度3.5公里這一段。這段河堤步道走起來很舒服,其中原生種八哥、黑翅鳶也多出現在這區,是不錯的賞鳥點。
賞鳥守則:賞鳥五「不」曲
「千萬不要追鳥,也不要餵食牠們。」餵食會改變鳥類原本的覓食習慣,甚至造成依賴,干擾牠們的自然行為模式。吳自強說,「有些人為了拍照,還播放『鳥音』吸引鳥兒出現,這會讓鳥誤以為自己的領地遭到入侵,為了保護家園,可能放棄照顧幼鳥,導致鳥巢失守、幼鳥死亡。」
有人甚至造景,放麵包蟲、放置苔藓在樹上或石頭上,只為了自己拍一張絕佳照片,這樣的行為不但破壞生態,也已觸法。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這些騷擾野生動物的行為可依法開罰。
因此,進行鳥類自然觀察時,請銘記賞鳥「五不」曲的守則:「不驚嚇、不引誘、不追逐、不破壞及不捕捉」。賞鳥雖看似一項靜態活動,實則蘊含深刻的生態倫理原則。正確的賞鳥行為不僅能提升公眾的保育意識,更有助於推動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讓美好的自然環境得以長久保存。
筏子溪的鳥朋友
筏子溪記錄已超過86種鳥類之多、常見的鳥類有彩鷸、小白鷺、夜鷺、黃頭鷺、珠頸斑鳩、褐頭鷦鶯、白頭翁……等,如果季節對了,還有機會看到珍稀鳥種,像是:水雉、黑翅鳶、遊隼、紅尾伯勞……等。
對於初入門者來說,筏子溪是最佳入門賞鳥的學習點之一。他建議可以準備一支單筒或雙筒望遠鏡,再帶上一本鳥類圖鑑,穿著樸素些、避免太鮮豔的顏色,戴頂遮陽帽、水壺,就能輕鬆展開一趟愉快的賞鳥之旅:
小白鷺
特徵:全身白色,體型略小。嘴黑、趾黃,繁殖季時頭後方會長出2根長飾羽。
中白鷺
特徵:嘴喙在繁殖期呈黑色,非繁殖期則為黃色,喙尖端黑色,腳黑色,頸部呈現S型。
大白鷺
特徵:體型較大,嘴、腳、頸部細長呈明顯現S型,嘴裂超過眼睛下方,冬羽嘴黃,夏羽嘴黑,背部及頸下有飾羽。
黃頭鷺
特徵:又稱牛背鷺,嘴橙黃色,腳和趾黑色。繁殖期時頭頸部會出現橙黃色的繁殖羽,非繁殖期全身白色。
夜鷺
特徵:體型圓胖,頸粗短,嘴黑色,腳黃綠色,頭、背黑藍色,臉、頸、腹面白色,紅眼睛。成鳥繁殖期頸後有兩根白色長飾羽。主要在夜間活動。
賞鳥,從自家附近就能起步
筏子溪是「台中的母親河」,離台中市區最輕鬆的賞鳥點。「就算不住在台中,從自家附近的小公園、小河流、小水塘開始也是很好觀察的賞鳥點。無論公園大小,只要有樹、有水、有草地,就可能吸引鳥類棲息。」
吳自強指出,城市中最常見的鳥類「都市三劍客」:白頭翁、綠繡眼、麻雀,還有珠頸斑鳩、樹鵲、紅嘴黑鵯、家燕…等。如果住的地方有河流,有很大的機會可以看到小白鷺、黃頭鷺,甚至夜鷺。
他特別鼓勵親子共賞,不只帶來很大的樂趣,也是一種陪伴。透過觀察自然,不僅能讓孩子遠離螢幕,還能鍛鍊注意力與觀察力,「有位朋友的孩子,原本注意力不集中,有妥瑞氏症狀,透過賞鳥活動,不但改善了專注力,還一路念到大學,成了學校賞鳥社的活躍成員。」
賞鳥是一條有趣又有意義的路,認識鳥類、植物、昆蟲,也會更加珍惜這片土地的自然資源。看見遠方一隻小小的身影在水面掠過,或聽見樹梢傳來熟悉的啼聲,那份與自然連結的感動,就是屬於每位現代帕帕基諾的幸福。
2025第一屆世界賞鳥博覽會在臺灣:9/20-21
論壇一(9/20六):鳥展與賞鳥旅遊前景 (台中市民廣場)
論壇二(9/21日):賞鳥與保育(台中市民廣場)
論壇三(9/21日):生態旅遊與永續觀光(台中市民廣場)
國際人士參訪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9/22一):大雪山遊客中心
【筏子溪鳥類辨識-鷺科初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