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荒野川廢調查全臺走透透,發揮在地公民守護力

志工透過實際操作以及討論後,對於未來執行川廢快篩調查時的分工及資料收集會更清楚準確。 記者蔡宗儒/攝影
志工透過實際操作以及討論後,對於未來執行川廢快篩調查時的分工及資料收集會更清楚準確。 記者蔡宗儒/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透過培訓一群在地公民科學家,以騎自行車或步行的方式,進行河岸、海岸垃圾總量和種類的調查統計,掌握河川廢棄物分布熱點及現況。 記者蔡宗儒/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透過培訓一群在地公民科學家,以騎自行車或步行的方式,進行河岸、海岸垃圾總量和種類的調查統計,掌握河川廢棄物分布熱點及現況。 記者蔡宗儒/攝影

荒野保護協會於2019年正式啟動「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從臺灣21條主要溪流開始,相繼在各縣市培訓專業的調查員,以志工的能量來守護河川。

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海洋專案經理徐筱珺表示,所謂的「河川廢棄物快篩調查」(簡稱「川廢快篩」或「川廢調查」),是透過培訓一群在地公民科學家,利用騎自行車或步行的方式,實際走訪河岸、海岸,並以500公尺為一個調查區間,進行垃圾總量和種類的調查統計,掌握河川廢棄物分布熱點及現況。

徐筱珺指出,2022年第一次執行頭前溪流域的川廢調查,發現相對其他縣市,頭前溪的垃圾數量比較多,而且80%的垃圾集中在10%的河段。當時統計河川廢棄物分佈的三大熱點,分別是在出海口的左右岸、舊社大橋、中正大橋及上坪溪等地。

徐筱珺提到,頭前溪的上游支流—上坪溪是屬於較偏遠的地方,當時進行川廢快篩調查的時候,觀察到一個特別現象:在地居民可能會把家裡的垃圾丟棄到河川之後焚燒。

頭前溪的橋下是廢棄物分佈的熱點之一,藉由「淨溪」讓志工認識溪流的樣貌,以及廢棄物可能被丟棄的隱密處。 記者蔡宗儒/攝影
頭前溪的橋下是廢棄物分佈的熱點之一,藉由「淨溪」讓志工認識溪流的樣貌,以及廢棄物可能被丟棄的隱密處。 記者蔡宗儒/攝影

另外一個熱點是頭前溪的橋下,經常有人去釣魚或遊憩的地方。如果遊客沒有把垃圾帶走,很容易就在橋下或附近的隱密處,看到很多被惡意丟棄的垃圾。第三個是靠近出海口的左右岸,經常發現很多的廢棄物。最常見的川廢類型為塑膠瓶罐容器、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及塑膠袋等。

時隔三年,荒野保護協會今年展開頭前溪流域的川廢複查,檢視垃圾總量是否減少、三大川廢熱點現況,或者可能會找到新的川廢熱點,將做進一步的監測與移除。

徐筱珺提到,荒野保護協會在每一年、每一個縣市都會安排為期兩天的「公民科學家」課程,通常第一天上午會先帶志工「淨溪」,因為大部分夥伴對於淨灘是熟悉的,但對於城市的河流卻是相對陌生的,經過淨溪活動之後,可以更認識溪流的樣貌。

最常見的川廢類型為塑膠瓶罐容器、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及塑膠袋等。 記者蔡宗儒/攝影
最常見的川廢類型為塑膠瓶罐容器、飲料杯、吸管、免洗餐具及塑膠袋等。 記者蔡宗儒/攝影

從理論到實作的志工培訓課程,包括:教導川廢快篩調查的觀念與技術、後續各調查小組負責河段的分工,以及騎腳踏車實地進行河岸垃圾普查。

「志工實際操作過之後,才會更清楚未來在執行任務的時候,要怎麼去把河岸調查的資料收集回來。」徐筱珺說,所有夥伴完成實作後會回到教室裡面討論,反思實際遇到的問題,為川廢調查做最好的準備。

撿不完的海邊垃圾,其實是來自陸地。徐筱珺指出,荒野保護協會每年會選擇不同的流域,進行垃圾熱點的調查和公布,希望公部門在收到這些資訊後,可以移除這些熱點的垃圾、持續進行監測,以及擬定相關改善政策。

荒野保護協會也跟在地的NGO團體或學校密切合作,努力讓整個河川流域慢慢變得更好。

在守護環境的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徐筱珺強調,每一個人都是大環境裡的一份子,守護這個環境,讓這個環境更好,其實是每一個人在生活上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我們除了去撿海邊垃圾之外,也可以為每天身邊的溪流做出小小的改變,而每一個人的改變,對於環境來說,是非常大的一步。」

延伸閱讀

【專家觀點】清大透過AI監測川廢變化,守護頭前溪流域

【專家觀點】清大透過AI監測川廢變化,守護頭前溪流域

【專家觀點】從濱溪植被去留、護岸水泥化與否,反思防洪與生態的折衝

【專家觀點】從濱溪植被去留、護岸水泥化與否,反思防洪與生態的折衝

【專家觀點】讓城市有一條健康的河——從台中筏子溪思考河川的生態系服務

【專家觀點】讓城市有一條健康的河——從台中筏子溪思考河川的生態系服務

【專家觀點】水泥叢林有石虎出沒? 都市溪流可成棲地和廊道

【專家觀點】水泥叢林有石虎出沒? 都市溪流可成棲地和廊道

【專家觀點】筏子溪畔有石虎 路殺、毒殺、遊蕩犬成生存挑戰

【專家觀點】筏子溪畔有石虎 路殺、毒殺、遊蕩犬成生存挑戰

【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家觀點】知識跟行動的距離——學者如何走出研究室,投入公民行動?

【專家觀點】新竹人喝的水乾淨嗎?周秀專:頭前溪底泥「鎳」含量逾國內品質指標下限

【專家觀點】新竹人喝的水乾淨嗎?周秀專:頭前溪底泥「鎳」含量逾國內品質指標下限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用魚的思維設計魚道,促進生態與工程的對話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用魚的思維設計魚道,促進生態與工程的對話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水患治理?(上)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下)

【專家觀點】什麼是承洪韌性?(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