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陳耀門,台灣詩人陳若時先生的孫子,排行第八。19歲那年,他在造紙廠工作時,手臂不慎被機器絞斷,從此成了獨臂俠,但他也沒因此退縮過。
家在大肚山麓學田,受筏子溪恩澤雨露
他的兒子陳仕佳說:「我爸爸一直是負責這一帶農田水利會的灌溉工作,要定期去開關水閘閥門,讓水流進農田。」幾十年前,筏子溪是當地農田灌溉的重要命脈,附近農作都靠它。
當時的灌溉設備是靠轉動金屬螺桿控制水門,陳耀門負責的灌溉區域,從筏子溪上游一直延伸到王田、成功嶺一帶,「下雨天時很辛苦,因為他只有一隻手,要穿著雨衣冒著打雷閃電出門,用一隻手騎著摩托車,到各地去巡水況。」就連建興宮以下那一段的灌溉區域,都由陳耀門負責。
冬天會缺水,加上沒什麼雨,農田處處需要水源。為了讓大家都有水用,陳耀門得在不同支流之間做取捨,「開了這邊,那邊可能就沒水,有時很兩難啊!」常常有人為了自身利益,乘人不注意偷開或偷關水閘,私自行徑會影響整條水系的灌溉,常常一通電話來,陳耀門就得趕緊出門處理突發狀況。
陳耀門生於民國30年。他出生時,已是陳若時晚年,陳若時過世時,他只有8歲,對祖父幾乎沒有印象。倒是在成長過程中,他和妻子陳王金枝常聽家過世族聊起阿公,從他們口中可以一窺這位烏日傑出的詩人身影:
「阿公疼囝仔,攏讓囝仔坐轎,自己行路」
「伊教囝仔讀冊、寫字,攏無收學費,連紙筆墨嘛有供」
隔壁有一對生活困苦的老鄰居,「聽厝邊的講,伊們衫褲才兩三條,攏輪流換著穿」有一年,適逢陳若時生日,老鄰居專程送來小豬作為賀禮,陳若時慈憫,便將自家一塊田地贈予這對夫婦。那塊地上種有幾株龍眼樹,「咱家囝仔攏照慣爬去摘龍眼」陳若時見狀急叮囑:「以後毋好再摘,愛學著尊重別人東西。」這時大家才驚覺,土地已經是別人的。
陳若時,字暘谷,是日據時期台灣的著名詩人。從小熟讀經典與史書,在詩文創作上才華洋溢。他一生以興學為志,傳授漢學古典。陳若時的父親陳自然,精通水利與農事,以置產起家,是當時的大地主。
陳王金枝回憶:「我們現在住的這座古厝,就是阿公的父親買下的。當時,他的田地從這裡一直延伸到彰化的溪尾寮,綿延無際,一眼望不到邊。」
說著,陳王金枝便走進了一間灰暗暗的小屋,搬出陳若時先生的照片。「彼時有位文史學者來問相片,咱厝內攏無,後來想到美國親戚那有,特地從美國帶回來。」她邊說,一邊把照片靠在院牆晾曬,因為屋裡太陰涼,照片容易受潮發霉。
陳耀門蹲下身子,仔細端詳,透過這張泛黃影像,彷彿看見了三合院裡曾經流轉的暖暖時光。
百年古厝元季堂,深藏學田的三合院歲月
「元季堂」,陳若時故居,位於大肚山麓的烏日區學田村論子巷12號,建於約一百多年前,是傳統典型的閩南三合院格局。如今,陳若時之孫陳耀門與妻子陳王金枝二老,依然在這座古厝中生活。
前有筏子溪,背靠大肚山,元季堂依山傍水的地理風水非常佳。走進正廳,神龕供桌祖先牌位恭整齊列,兩側擺放檜木太師椅及家具櫃,那正是陳若時妻子當年的嫁妝。
族譜第22世孫子陳紀憫,無意間打開檜木櫃隱藏的抽屜翻出幾張蒙塵稿紙,眾人驚呼:「這是陳若時先生的手稿!」連文史工作者柯惟新老師都立刻拿出手機狂拍,感慨道:「好幾位朋友來過好幾次,從未找到,今天竟水落石出!」
蹄鶯
喚友時聞葉底聲 百囀嬌柔林下路
隨風嚦嚦聽分明 金衣公子最多情
載好其音深樹鳴 歌喉圓滑幾如卿
同聲來作喬遷賀 蛙鼓蟬琴蝶拍輕
陳若詩的詩作留下來的不多,從這首詩作當中,讀者可以感受到「百囀」的活潑靈動、「嚦嚦」的擬聲之妙,而原是黃鶯獨鳴,一轉成了萬物共賀。整首詩彷彿一幅細膩的春林圖,流露詩人以生機盎然祝福喬遷喜事,聲色俱全,韻味悠長。
一畝田,一個夢。父親陳自然至少有40多甲的土地,兒子陳若時也有多間私塾,當時稱為「學仔間」,他也被稱譽為「漢學仔仙」。
從陳家古厝往前走不遠,可看見一座融合巴洛克風格三合院格局的洋樓「聚奎居」,興建於日據時期,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聚奎居」的建造者陳紹榮,當年亦富甲一方,與陳家交情深厚,兩家世代為友。他的兒子陳紹宗與陳若時同為文人雅士,平日常有往來,時常泡茶、吟詩作對,交情甚篤。陳耀門印象很深:「彼陣陳紹宗過世,整個庄頭沿途路祭,場面隆重又莊嚴。」
學田村、論子巷,陳耀門一抬起頭,古厝前方映入眼簾是一片廣大的綠色稻田,彷彿詩人身影猶在,想起每逢佳節鼓樂喧天,親友雲集,熱鬧非凡,吟詩泡茶,場面熱鬧不失典雅,這是舊日時光的家族風采。
古宅雖經年風吹日曬,難以完全保存如初,但歷史留下的痕跡依舊散發沉香。曾經的燕尾造型,象徵家中有人考取秀才以上功名;門上的「福」字雕花,以及屋簷承柱上細緻的花鳥雕飾,可見當年的講究與氣派。
陳若時的曾孫陳仕佳說,三合院講究「左青龍、右白虎」,也就是東龍西虎,青龍這一側是大房所在,這種格局蘊含著傳統家族的結構與長幼秩序。牆外還留有一排「燕子坎」,是專門為燕子築巢棲息而設,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
走進古厝,走進詩田,感受水流脈絡在這塊土地上悄然流淌,這不只是家族的故事,更是烏日大地上的一段歷史印記。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筏子溪的水依舊滋養著這塊土地,也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與希望。
溫暖而堅韌的守護,這正是筏子溪,寫給屬於這片土地、詩人、與陳家最珍貴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