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生態多樣性最有效率的策略之一:保育「護傘種」是關鍵

在生態保育的工作中,如何以有限的資源達成最大效益,一直是專家學者關注的議題。針對這個問題,環境保育學者吳景達博士指出,維持生態多樣性最有效率的策略之一,是以「護傘種」(Umbrella Species)作為保育焦點。
「護傘種」(Umbrella Species),又稱庇護物種,意謂被保育的物種可以提供一頂保護傘,庇護其他共同生活的眾多物種。筏子溪的護傘種當非石虎莫屬。
吳景達指出,「護傘種」指的是生態系中位居食物鏈頂端的關鍵物種。保護這些物種,必須同時保障它們的食物來源、棲息地與活動空間,進而涵蓋了整個生態系的健康。
換句話說,「護傘種」的存在,象徵著一個完整且多元的生態環境,保護牠們就如同撐起一把保護傘,庇護其他眾多與其共存的物種。這樣的做法,連帶的那些看不見或是尚不知道的物種,都可能受到良好的保護。
以筏子溪的石虎為例,不僅是大家熟知的明星物種,更是生態系復育的重要象徵。吳景達強調,選擇「護傘種」不同於一般以「可愛」或「明星」外貌作為考量,而是基於其在生態系中的關鍵角色,能最大程度地帶動整體生態系的保護。
「護傘種」的概念,是生態系結構的實用工具,用來決定最少要保育多大面積、選擇保育網絡的位置、設定最少要多少組成物、結構物的生態系。
一般來說,大型哺乳類或鳥類較常被列為「護傘種」,但其他物種經過長期調查也可能成為考量對象。
以臺灣黑熊為例,作為本島唯一的熊科動物與最大型食肉動物,牠的存續不僅關乎自身,更象徵森林生態系的完整性與生物多樣性的維護。
吳景達表示,在經費、時間與知識有限的情況下,以「護傘種」作為保育核心,是最關鍵且高效的策略。選對物種,保護整個生態系,聚焦「護傘種」的保育,能達到最大範圍的生態保護效果。
【專家簡介】
吳景達博士專長領域涵蓋科學教育、環境教育、氣候變遷教育、環境污染防治與自然保育,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目前任職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參與多項環境教育推動工作,曾任臺中市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輔導委員、氣候變遷科學展覽會評審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