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聰明魚會合作獵食,還挑雷隊友

溫國彰博士於綠島拍攝到星鱠石斑(Variola louti)與鰻魚協同狩獵的珍貴畫面。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溫國彰博士於綠島拍攝到星鱠石斑(Variola louti)與鰻魚協同狩獵的珍貴畫面。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溫國彰博士,長年研究珊瑚礁與魚類生態,特別專注於台灣沿海的經濟魚種:石斑魚。

「石斑的體型可以長很大,有些甚至超過一尺。在澳洲的時候,我看過一些,體型真的驚人。」

呆萌外表+性感厚唇,石斑其實超聰明

大堡礁外礁拍攝到的馬拉巴大石斑。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大堡礁外礁拍攝到的馬拉巴大石斑。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別看石斑戽斗老實樣、有些呆滯的樣子,這種魚可是高階掠食者。

石斑魚的體色與花紋多變,斑紋如同奇石,因此得名「石斑」。大厚唇,是石斑的性感標配,一眼就可以認出。

「石斑有高的經濟價值,所以博得許多關注。尤其是紅條,這種外型鮮豔,有些甚至帶有銀色光點,幼魚時期真的滿漂亮的。不能算是觀賞魚,但外觀確實有吸引力。紅色石斑十分搶眼,價格也比較高。」

很有趣的一點,「石斑的智商不低,甚至會跟其他物種合作獵食,還能分辨合作夥伴的可靠性。」

大堡礁外礁拍攝到的豹鱠石斑。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大堡礁外礁拍攝到的豹鱠石斑。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溫國彰分享國際研究指出,「豹鱠石斑或稱紅條(coral trout/coral grouper)與海鰻(moray eel)會合作獵食。獵食時,石斑魚會先以特定的身體訊號,比如:抖動、搖頭,邀請躲在洞中的鰻魚一同出擊。牠們分工合作,將獵物逼入死角,封鎖所有逃脫路徑,再由其中一方成功捕獲。」

這種合作策略大幅提高了雙方的捕食成功率。

石斑魚是晝夜掠食,海鰻是夜間狩獵,這兩種捕食者的狩獵策略有很大的不同,溫國彰補充說明:「石斑是開放水域的獵捕專家,海鰻可以在裂縫和縫隙中探測,牠們的狩獵策略不同卻是互補的。」

「石斑會特意去海鰻休息的地方拜訪,主動以頭部擺動、和倒立示意的方式,向海鰻發出信號。海鰻白天懶洋洋,通常躲在石縫休息,石斑呼朋引伴之後,將鰻魚帶到獵物藏身的地方,用更多的搖頭,示意正確的獵物位置。」

覓食互補,獲益共享,溫國彰表示:「兩個物種合作捕獵,獵物無處可逃,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獵物被吃掉的機會很大。」

更令人驚訝的是,國外研究團隊透過實驗發現,「石斑魚能分辨合作夥伴的優劣。國外學者用假鰻魚做測試,驚訝的發現,如果這次合作成功,石斑魚會傾向下次再挑選外型相似的夥伴;相反,如果一無所獲,石斑魚便會記住這個豬隊友,不再找牠合作。」

顯然,石斑具有分辨與記憶合作對象的能力。「跨物種合作獵食,通常是出現在具有複雜社會的靈長類動物,哺乳動物、鳥類偶有類似行為,在魚類,十分罕見。」溫國彰說。

珊瑚是家的支柱,藻礁也是生態寶地

隱蔽性魚種:三鰭䲁。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隱蔽性魚種:三鰭䲁。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溫國彰目前正與國際研究團隊合作,專注於珊瑚礁中「隱蔽性小魚」的生態研究。進行此項研究的起點,是他在分析石斑魚胃部內容物時,發現其中大量存在這類不易被發現的「隱蔽性物種」( cryptobenthic species )。

隱蔽性魚種:磯鰕虎。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隱蔽性魚種:磯鰕虎。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他指出:「這些藏身於珊瑚礁複雜結構中的微小魚類與甲殼類生物雖然體型嬌小,但生長迅速、數量龐大,功能類似陸地生態系中的昆蟲,是珊瑚礁生態系中極為關鍵的能量來源,支撐包括石斑魚在內的高階掠食者。」

談到隱蔽性物種的重要性,溫國彰也強調珊瑚礁在整體海洋生態系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他解釋:「對大多數魚來說,珊瑚本身不是食物來源,牠們並不是靠吃珊瑚活下去,珊瑚死了,魚也還是能找到別的東西吃。不過,如果珊瑚死了,礁體會慢慢崩塌、碎裂。一旦這些複雜的結構消失,原本住在這裡的魚和其他生物就沒有地方躲、沒有地方住,等於是整個家園不見了。這才是海洋生態系真正的危機。」

溫國彰強調,藻礁雖不如珊瑚礁繽紛,卻孕育多樣生物,是珍貴的海洋避風港。圖為溫國彰在澳洲 Orpheus island 的操作實驗。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溫國彰強調,藻礁雖不如珊瑚礁繽紛,卻孕育多樣生物,是珍貴的海洋避風港。圖為溫國彰在澳洲 Orpheus island 的操作實驗。 圖片來源/溫國彰提供

棲地的消失,一直是溫國彰最關心的議題之一。也因為這樣,他積極投入了幾年前的藻礁公投。他說:「藻礁看起來只是有洞孔的石頭,不像五彩繽紛的珊瑚礁那樣吸引目光,但它的生態價值一點也不輸給珊瑚礁。藻礁的結構也非常複雜,能夠孕育出許多特別的生物,像是不同種類的魚、無脊椎動物,甚至還有台灣特有的螃蟹。這樣的地方,是許多生物的避風港,絕非如開發商所誤認的荒蕪之地。」

【專家簡介】

溫國彰博士,畢業於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曾於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涵蓋:珊瑚礁魚類生態、海洋保護區規劃與管理、人為干擾對海洋生態系之影響,以及海洋保育相關議題。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

文獻

Vail, A. L., Manica, A., & Bshary, R. (2014). Fish choose appropriately when and with whom to collaborate. Current Biology, 24(17), R791-R793.

Bshary, R., Hohner, A., Ait-el-Djoudi, K., & Fricke, H. (2006). Interspecific communicative and coordinated hunting between groupers and giant moray eels in the Red Sea. PLoS biology, 4(12), e431.

Brandl, S. J., Tornabene, L., Goatley, C. H., Casey, J. M., Morais, R. A., Côté, I. M., ... & Bellwood, D. R. (2019). Demographic dynamics of the smallest marine vertebrates fuel coral reef ecosystem functioning. Science, 364(6446), 1189-1192.

Wen, C. K., Bonin, M. C., Harrison, H. B., Williamson, D. H., & Jones, G. P. (2016). Dietary shift in juvenile coral trout (Plectropomus maculatus) following coral reef degradation from a flood plume disturbance. Coral Reefs, 35(2), 451-455.

Wen, C. K., Pratchett, M. S., Almany, G. R., & Jones, G. P. (2013). Role of prey availability in microhabitat preferences of juvenile coral trout (Plectropomus: Serranida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443, 39-45.

延伸閱讀

【專家觀點】  魚類學家陳義雄:鰕虎的韌性十足,雄鰕虎更是最暖老爸!

【專家觀點】 魚類學家陳義雄:鰕虎的韌性十足,雄鰕虎更是最暖老爸!

張震宇:應對暴雨逕流的自然解方之一「蘆葦濾床」

張震宇:應對暴雨逕流的自然解方之一「蘆葦濾床」

河岸護堤工法: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之美

河岸護堤工法: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之美

【專家觀點】與其補強,不如重新理解:當工程遇見自然的聲音

【專家觀點】與其補強,不如重新理解:當工程遇見自然的聲音

【專家觀點】當工程選擇退場:與自然共生的治理思維

【專家觀點】當工程選擇退場:與自然共生的治理思維

維持生態多樣性最有效率的策略之一:保育「護傘種」是關鍵

維持生態多樣性最有效率的策略之一:保育「護傘種」是關鍵

 被河流選中的地方:水系形塑文明──西大墩遺址

被河流選中的地方:水系形塑文明──西大墩遺址

【專家觀點】廖桂賢:城市經歷小淹水,可以避免大災難

【專家觀點】廖桂賢:城市經歷小淹水,可以避免大災難

筏子溪生態拉警報,賞鳥專家示警:不能再拖了

筏子溪生態拉警報,賞鳥專家示警:不能再拖了

【專家觀點】環境教育博士吳景達:「筏子溪自然公園」不是夢?! 讓野生動物願意留下,才是最有力量的生態復原

【專家觀點】環境教育博士吳景達:「筏子溪自然公園」不是夢?! 讓野生動物願意留下,才是最有力量的生態復原

【專家觀點】歐陽嶠暉:汙水下水道建設是城市文明的隱形支柱

【專家觀點】歐陽嶠暉:汙水下水道建設是城市文明的隱形支柱

【專家觀點】穿越時光的井? 猫霧捒族後代白俊忠的祖靈井傳奇

【專家觀點】穿越時光的井? 猫霧捒族後代白俊忠的祖靈井傳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