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記憶與生態連結:筏子溪、石虎、貓仔崙

台灣聚落常以地形為名
台灣早期的聚落命名,往往取自當地的地形特徵,如「崙」、「崁」、「埔」、「湖」、「坑」、「窟」等。這類命名不僅呈現當地形象特徵,也反映了先民與自然的緊密連結,例如「崙仔頂」、「貓仔崙」。
熟悉台中舊地名的鄉土作家林松範表示,「崙仔頂」這個地名在台灣各地都能見到,例如嘉義縣太保市與民雄鄉都有「崙頂里」,皆因地勢較高依地形命名。台中市龍井區的「崙仔頂」也是如此,地處高地而得名,在日治時期還曾是三角測量點的設置地。
「崙」這個字,意指土丘或小山丘。說到「崙仔頂」,林松範想起一則流傳於民間的小故事:明末清初時,從對岸泉州到台灣的塗葛堀航程約需十四小時。由於海象險惡,當時跨海來台被形容為「六死三生一回」,意思是:十人之中,僅三人可平安抵台,六人葬身海底,一人則折返大陸。
他進一步分享,台中清水區有一條「臨海路」,早年其實是一片沙灘。他在民國60年代於當地訓練自行車選手時,儘管地勢平坦,卻有一崙崙的小丘,當地也稱之為「崙仔頂」。這些一崙崙的小丘流傳著一個故事,據說海上遇難者不忍被棄之於海,船長一登陸便就地掩埋,久而久之堆成了土丘。
類似地名蘊含著地理形貌與歷史記憶,在台中大肚山還有一處,名為「貓仔崙」,傳說那裡曾是石虎的棲息地。
「貓仔崙」:石虎與牠的生態鄰居們
曾幾何時,台灣各地都能見到的石虎身影,如今,專家預估全台僅存約 500 隻,石虎數量已接近維持族群存活的最低門檻(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Size),一旦棲地再度縮減,隨時可能滅絕。
石虎這種迷人的小型野生貓科動物,過去廣泛分布於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嘉義、台南、屏東、高雄、台東、花蓮等地。儘管體型嬌小,牠們的活動範圍卻不小。台灣石虎保育協會棲地保育專員施秉紘指出,公石虎每日至少可活動 5 至 6 平方公里,母石虎則約為 2 平方公里。
從 Google 地圖上看,「貓仔崙」距離筏子溪大約 5 公里,這樣的距離正好落在石虎的日常活動範圍內。貓仔崙鄰近垃圾山,老鼠很多,剛好是石虎喜歡的食物之一。
熟悉在地的林松範老師指出:「我知道的山貓坑,在大肚山上的新庄仔一帶,在台地上要往水裡社的山谷間,從新庄仔下去約三公里。水裡社因為有泉水,四千年來一直有人居住。民國六十年代初,我在四箴國中教書時,學生就跟我說,那個山谷裡有山河(指鬼鼠,又稱山貉)、山兔仔、還有山貓(也就是石虎)。石虎這種動物,非常愛吃老鼠。」
從地勢、食物來源到水源來看,那一帶確實具備石虎棲息的良好條件。
施秉紘也表示:「靠近水源、地形利於躲藏、有豐富的食物來源,自然會吸引石虎出沒。」他補充,筏子溪附近曾多次觀察到石虎活動,透過自動相機拍到石虎叼著吳郭魚走過溪邊的畫面。
「那些影像十分珍貴。」野生動物仰賴穩定的食物鏈與安全的棲息空間,只要這些條件仍然存在,石虎就有機會留下來,甚至繁衍後代。
「貓仔崙」過去曾是石虎出沒之地,雖然現在已難見其蹤影,但 2010 年,台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在這一帶記錄到「草鴞」一級保育的夜行性猛禽。
也是賞鳥協會成員的林松範表示,「草鴞和石虎一樣,愛吃老鼠。」雖然他自己未曾在貓仔崙見過草鴞,早期賞鳥時常在那一帶看到「小雲雀」。
林松範表示,當地人稱小雲雀為「半天鳥」,這種鳥類偏好開闊的大草原環境,會像直升機一樣懸停半空,一邊叫、一邊警戒四方,就像在站崗一般,非常有趣。小雲雀常在地面築巢繁殖,巢穴通常隱藏在草叢底部,利用其保護色躲避掠食者,是開放棲地的重要指標物種。
雖然人類劃設保護區來守護生態,但對動物而言,棲息地沒有邊界。台中大肚山從筏子溪一路延伸到貓仔崙,約5公里的距離。或許至今,仍是石虎、草鴞與小雲雀偶爾現身的樂園……牠們在清晨、黃昏,或夜深人靜時悄悄穿梭其間,與人類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