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的勇士

在垂直水泥壩體上奮勇前進的禿頭鯊。 攝影/楊雋珩
在垂直水泥壩體上奮勇前進的禿頭鯊。 攝影/楊雋珩

忘了從幾歲開始,腦中想到逆流上溯的代表生物非鮭魚莫屬,雖然沒有親眼看過活生生的鮭魚,但牠那在水流澎湃翻湧的瀑布前,縱身騰跳的畫面深植人心。運氣好的,成功躍過龍門回到溪流上游繁殖產卵,運氣差的,在半空中就被守望多時的棕熊一口咬下,教會年幼的我,不是每個逆流而上者都有美好結局。

與鰕虎同行的攀瀑

逆流,需要膽識、需要體力,面對流水不舍晝夜的沖擊,是全身意志的反動。介紹影片刻意慢速播放一隻隻鮭魚從水中竄出的優美身形,帥氣中暴露危險,水花交錯間,有種千里長征後慷慨就義的美感。想不到多年後某天,我在南澳的溪流中也看見了那樣令人振奮的姿態。

那是一位只有我的食指長的勇士。正當我專心地雙手攀附岩壁,想爬上碧旦溪峽谷的某個瀑頂,牠也在我左手不到15公分的距離外,肚子貼著溼滑的岩壁抵抗地心引力,每幾秒就扭動身軀往上擠,朝著和我同一個終點前進。

差別在於,我花10秒可以完成的高度,這個小傢伙估計要花數十分鐘,而且越接近水流集中墜落的轉折點,被沖下深潭、重新再來的機率越高。如果我是牠們,恐怕會長嘆猶如薛西佛斯的命運吧。

我感到青天霹靂,不只來自溯溪多年後,才第一次認知到在我腳邊的溪水中就有如此美麗的小魚,更有種人類會攀岩、攀瀑有很了不起嗎的自嘲感。

嘿!去看看鰕虎如何上溯吧。每上升三毫米、五毫米,牠們就短暫停歇十秒不動,眼睛圓睜睜,貌似在放空喘息,包覆一層水光的魚體散發某種神聖氣場,彷彿這一切山瀑下的坐禪練功都是一場修行。凡人如我在旁靜靜觀察,內心幫牠們歡呼助陣的波浪舞,實已繞場三圈。

禿頭鯊的腹鰭特化成吸盤狀,可以緊緊吸在石頭上。 攝影/楊雋珩
禿頭鯊的腹鰭特化成吸盤狀,可以緊緊吸在石頭上。 攝影/楊雋珩

阻斷洄游之路的攔砂壩

更多年後,我學到那位勇士的名字是日本瓢鰭鰕虎,部落族人稱牠為tumow(泰雅語:圓圓的),即指牠的頭圓滾滾光滑的模樣,也常喚牠禿頭鯊、黏壁魚或臺語的石貼仔。

日本瓢鰭鰕虎與南澳溪也很常見的大吻鰕虎同為兩側洄游型魚類,牠的爸爸媽媽在溪流中上游產卵,幼魚孵化後從上游被沖至出海口,經過長時間漂浮期,再游至河口展開上溯之旅。

旅程中,牠們會經過泥沙細柔的下游沙洲,中游時而平緩、時而激越的礫石瀨區,和我們相遇的原點:瀑布及深潭如階梯綿延般直搗濃密森林的上游。

和鮭魚一樣,不是每隻日本瓢鰭鰕虎都能順利返鄉上游定居。小鰕虎群挾千軍萬馬之勢挺進河口,安度餘生的是夠幸運的佼佼者,其他個體中途消失的原因包括天敵捕食、人類捕撈和許多河道間不盡友善的人工構造物,例如傳統水泥攔砂壩:阻擋下風災時從上而下的泥流石礫,卻也硬生截斷洄游生物的棲地連結性。

即使日本瓢鰭鰕虎腹鰭特化的吸盤和強壯胸鰭,讓牠的上溯能力已優於其他魚種,但人類忘卻自然環境裡其他生命的存在,於單向的汲取利用作為中設下屏障,為牠們的洄游人生腳本「加戲」增添悲壯色彩,恐怕也非我們的本意。近年各地願意替洄游生物發聲的行動者越來越多,小小水滴匯流成河的那天,還會很遠嗎?我不知道。

此刻我閉上眼,感受那片與日本瓢鰭鰕虎初次相遇的瀑布水簾拋下的晶亮水珠,「好想再和你一起攀瀑哪!」我的思緒悄悄逆流回到那天向溪谷許願。

楊雋珩

楊雋珩

守護河流一句話:河流乘載文化、孕育生命,我們都是它的孩子,願清澈河水持續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中。 現職:南澳流路編集室負責人

更多作者群

延伸閱讀

散步溪濱 發現蓬勃小天地

散步溪濱 發現蓬勃小天地

河神賜予的城市新生,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味(下)

河神賜予的城市新生,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味(下)

河神賜予的城市新生,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味(上)

河神賜予的城市新生,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味(上)

從河至海  水路無言洪泛有聲

從河至海 水路無言洪泛有聲

香菇、鱸鰻、蔣公 觀音溪再一話

香菇、鱸鰻、蔣公 觀音溪再一話

初探觀音北溪

初探觀音北溪

一條河的教路:安農溪上的親子志工時光

一條河的教路:安農溪上的親子志工時光

與母親河的對話練習

與母親河的對話練習

那些在溪裡被撿起來的,不只是垃圾,還有感動

那些在溪裡被撿起來的,不只是垃圾,還有感動

鹿寮坑溪的生態守護與盼望

鹿寮坑溪的生態守護與盼望

我的第一條溪:頂南圳

我的第一條溪:頂南圳

舊港島_頭前溪出海口的守門員

舊港島_頭前溪出海口的守門員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