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河溪網與乾淨水聯盟走讀頭前溪

台灣河溪網與乾淨水行動聯盟攜手舉辦頭前溪走讀活動,透過說故事與現地導覽,凝聚公民參與力量,推動流域文化與水資源永續。 記者蔡宗儒/攝影
台灣河溪網與乾淨水行動聯盟攜手舉辦頭前溪走讀活動,透過說故事與現地導覽,凝聚公民參與力量,推動流域文化與水資源永續。 記者蔡宗儒/攝影

「福澤降臨水坑口,德音播到百姓家,福海長流春富貴,德星高照歲平安」,教師節連續假的最後一天,台灣河溪網與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合辦的頭前溪走讀活動,當一行人走到了最後一站,緊鄰新竹頭前溪舊港圳的竹北市水坑口福德宮,廟柱上的楹聯正好為頭前溪的水圳文化及這場走讀活動下了完美的註腳。

台灣河溪網與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都是由一群關心溪流健康與河川水質的民間人士組成的公民團體,河溪網專注於溪流生態不因防洪工程遭到破壞;乾淨水行動聯盟則積極推動「飲排分離」的地方公投,要讓新竹人喝到不受汙染的乾淨水源,並已獲得初步成果,《新竹市廢水及汙水排放管理自治條例》已在8月生效。兩個單位的訴求雖有不同,卻是分軌並馳,殊途同歸。

王志文人稱「王肝臟」,長年為頭前溪奔走,用說書人的口吻分享流域文化與鄉野故事,步步皆是精彩,讓走讀隊伍聽得入迷。
 記者蔡宗儒/攝影
王志文人稱「王肝臟」,長年為頭前溪奔走,用說書人的口吻分享流域文化與鄉野故事,步步皆是精彩,讓走讀隊伍聽得入迷。 記者蔡宗儒/攝影

台灣河溪網秘書長鄒明軒表示,推動水及流域永續,很需要公民參與及地方結盟,才能形成溝通協調平台,對政府決策形成影響力。而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彭桂枝及監事王志文,對於流域文化具有極強的論述能力與說故事的能力,因此雙方攜手合作,舉辦這場頭前溪走讀活動。

王志文在社會的名號是「王肝臟」,這和他有一段時期愛喝市售飲料「茶裡王」有關,因為有句廣告詞「一口就回甘(救回肝)」。別人為賺錢賣肝,他為頭前溪賣命,但他窮到只剩下肝。

走讀過程中,王志文(左二)一路分享頭前溪的往事與地方記憶,故事信手拈來、引人入勝,讓隊伍在行走間毫無冷場。
 記者蔡宗儒/攝影
走讀過程中,王志文(左二)一路分享頭前溪的往事與地方記憶,故事信手拈來、引人入勝,讓隊伍在行走間毫無冷場。 記者蔡宗儒/攝影

走讀這天,王志文依舊是他的慣常裝扮,一襲短袖上衣配上短褲涼鞋,外加一頂漁夫帽,頗有天橋下說書的況味,只少了一把扇子。而王志文說起頭前溪的流域文化及鄉野故事滔滔不絕、如數家珍,而且說故事時信手拈來,彷彿腳下每走一步都有一個故事,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毫無冷場。

除了王志文(右一)生動的故事之外,也與參加走讀的夥伴們進行互動,讓大家對於流域歷史有更深刻的記憶。台灣河溪網的秘書長鄒明軒(左二)、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右二)。
 記者蔡宗儒/攝影
除了王志文(右一)生動的故事之外,也與參加走讀的夥伴們進行互動,讓大家對於流域歷史有更深刻的記憶。台灣河溪網的秘書長鄒明軒(左二)、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右二)。 記者蔡宗儒/攝影

參與走讀者包括河溪網的秘書長鄒明軒、研究員洪諭瑩、水患治理監督聯盟流綜小組召集人徐蟬娟、台中榮總前外科醫師,現為台灣生態學會顧問張豐年、以及來自新竹縣峨眉鄉及屏東美濃等地關心流域的地方人士。

舊港圳位於新竹犁頭山和竹北生醫園區及高鐵新竹站之間,也是乾淨水聯盟試驗友善耕作、以稻作守護水質的場域。遠方興建中的大樓處即為竹北生醫園區。 記者蔡宗儒/攝影
舊港圳位於新竹犁頭山和竹北生醫園區及高鐵新竹站之間,也是乾淨水聯盟試驗友善耕作、以稻作守護水質的場域。遠方興建中的大樓處即為竹北生醫園區。 記者蔡宗儒/攝影

這場走讀從高鐵竹北站附近的舊港圳出發,這裡位在新竹犁頭山和竹北生醫園區及高鐵新竹站之間,在頭前溪及其支流的沖積下,這裡阡陌縱橫,水脈交錯,孕育出豐美的農村景緻。

王志文指出,數年前政府宣告要徵收土地做為生物醫學園區,即使尚未完全徵收,卻已使農民不敢繼續投資購買農業器械。

乾淨水聯盟嘗試用苦茶粕防治福壽螺,卻連帶影響田裡其他生物,凸顯友善農法面臨的艱難抉擇。稻作上與水圳旁都可發現福壽螺及其卵的存在。
 記者蔡宗儒/攝影
乾淨水聯盟嘗試用苦茶粕防治福壽螺,卻連帶影響田裡其他生物,凸顯友善農法面臨的艱難抉擇。稻作上與水圳旁都可發現福壽螺及其卵的存在。 記者蔡宗儒/攝影

乾淨水聯盟在竹北有一塊農田用來種稻,為了防治專吃嫩芽的福壽螺,又不想因施用農藥破壞環境和水質,於是採用含有植物皂鹼的苦茶粕。福壽螺是死了,但田裡其它軟體動物如蚯蚓也跟著遭殃,最後只好放棄使用苦茶粕。

和慣行農法的農田相比,乾淨水聯盟的稻田產量僅有五分之一,外人聽了都笑他們傻,但他們自認做了對的事。

東海窟位於犁頭山與頭前溪間的平原,因地勢形成水圳低於農田的落差,農民需靠水車等工具才能灌溉。 記者蔡宗儒/攝影
東海窟位於犁頭山與頭前溪間的平原,因地勢形成水圳低於農田的落差,農民需靠水車等工具才能灌溉。 記者蔡宗儒/攝影

這片名為東海窟的田野,有些灌溉水圳的水位明顯低於農田,農民必須運用水車等工具,才能把低水引往高處。東海窟本是犁頭山與頭前溪之間的平原,在堤防建好前,頭前溪原本是呈辮狀溪道,意即數股溪流如同髮辮般交錯,水流會順著地勢自行找尋出路,交錯的水脈形成當地獨特的景觀。

頭前溪的隆恩圳與東興圳都是歷史悠久的水利系統,由於族群多元,頭前溪中上游是客家圧,下游是閩客合居,出海口以閩南人為主,山區則有泰雅族原住民,在攔水的過程中,不同族群偶起口角爭執,嚴重時甚至械鬥。王志文談及這段歷史,原本輕鬆的口吻突然變得嚴肅。

走讀隊伍時而行走在田埂、時而貼近水圳,沿途需小心避開蔓生的番薯葉,邊走邊聆聽沿岸故事,體驗河川步道的曲折趣味。
 記者蔡宗儒/攝影
走讀隊伍時而行走在田埂、時而貼近水圳,沿途需小心避開蔓生的番薯葉,邊走邊聆聽沿岸故事,體驗河川步道的曲折趣味。 記者蔡宗儒/攝影

當緊臨水圳旁邊時,狹窄的小徑幾乎被蔓生的番薯葉所覆蓋,稍不小心就可能失足掉入水圳。 記者徐柏棻/攝影
當緊臨水圳旁邊時,狹窄的小徑幾乎被蔓生的番薯葉所覆蓋,稍不小心就可能失足掉入水圳。 記者徐柏棻/攝影

在走讀過程中,一夥人時而步上田埂,時而走回農路,前方看似無路,忽焉柳暗花明。當緊臨水圳旁邊時,狹窄的小徑幾乎被蔓生的番薯葉所覆蓋,稍不小心就可能失足掉入水圳。

王志文表示世界及河岸原本就是有起有伏,並非一路坦途,耳聽溪流文史,眼前專注下腳的土地和溪岸景緻,正是溪流走讀的趣味之處。

眾人行腳至犁頭山溪與舊港圳的匯流處,王志文談起早年「趕冬」養鴨的農事景象,鴨群隨著稻作季節一路北上,新竹也因而養成冬季食鴨的傳統。
 記者蔡宗儒/攝影
眾人行腳至犁頭山溪與舊港圳的匯流處,王志文談起早年「趕冬」養鴨的農事景象,鴨群隨著稻作季節一路北上,新竹也因而養成冬季食鴨的傳統。 記者蔡宗儒/攝影

犁頭山溪與舊港圳匯合之後的水路,被稱為豆子埔溪,眾人行腳至此,王志文話鋒一轉,指台灣早期採行游牧式的養鴨方式,即鴨農利用稻作收割後,將鴨子趕入稻田啄食散落的稻穗、蟲類與雜草,鴨子的排泄物也能為農田提供肥料。

這種順著稻作收成季節趕鴨的做法,讓鴨農從南部一路將鴨趕到北部,名為「趕冬」。當鴨子趕到新竹時,鴨子剛好長成碩大肥美,鴨農也把鴨子賣到新竹,因此新竹人冬天愛吃鴨肉。

溫室農園座落於舊港圳旁,以月租方式提供竹科人享受田園樂趣,也呈現地方在科技與農村之間的矛盾與需求。
 記者蔡宗儒/攝影
溫室農園座落於舊港圳旁,以月租方式提供竹科人享受田園樂趣,也呈現地方在科技與農村之間的矛盾與需求。 記者蔡宗儒/攝影

在舊港圳旁,眾人注意到一處占地頗廣的溫室,王志文表示這間「奢華的溫室」, 其實是一處市民農園,服務的對象是想享受田園之樂,又不想遠離塵囂的竹科人,只要支付每月2500元至6000元不等的租金,就能擁有一方天地,種植自己想種的蔬果植物。

科學園區雖然帶來汙染,也帶來了地方發展和工作機會。隨著人口移入,對於交通、娛樂、消費的需求也隨之而來。為了滿足竹科人的溫室農園也是如此,難論對錯。

最後一站來到頭前溪舊港圳旁的竹北水坑口福德宮,廟柱楹聯正好為這場走讀活動及頭前溪的水圳文化寫下了完美的註腳。
 記者蔡宗儒/攝影
最後一站來到頭前溪舊港圳旁的竹北水坑口福德宮,廟柱楹聯正好為這場走讀活動及頭前溪的水圳文化寫下了完美的註腳。 記者蔡宗儒/攝影

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彭桂枝認為,唯有經常走近河流,才能真正了解河流的近況和健康。對其他人而言,也會發覺原來這條河流有人在關心,它不是孤兒,不能隨便汙染和破壞它,這也是河川走讀的用意。

主辦這次走讀的鄒明軒表示,他們籌備中的「台灣河溪守護網」已在測試階段,未來民眾在走溪時遇到或觀察到的問題,可隨時透過「台灣河溪守護網」拍照上傳,相關資料可做為對中央及地方政府在整治河溪時的倡議,也可促進公民參與,避免河川整治工程與自然環境及地方民意出現落差。

延伸閱讀

給頭前溪的情書:從河川的永續與韌性說起

給頭前溪的情書:從河川的永續與韌性說起

清淤後的瘀青

清淤後的瘀青

河口的宮澤賢治

河口的宮澤賢治

大雨的啟示

大雨的啟示

地名記憶與生態連結:筏子溪、石虎、貓仔崙

地名記憶與生態連結:筏子溪、石虎、貓仔崙

一條沒有名字的溪

一條沒有名字的溪

從瑠公圳到芳蘭路:臺北城南的水文化記憶

從瑠公圳到芳蘭路:臺北城南的水文化記憶

何不認真來玩水

何不認真來玩水

溪流記憶

溪流記憶

溪水清了,魚回來了:一堂讓學生走進筏子溪的田野技術課

溪水清了,魚回來了:一堂讓學生走進筏子溪的田野技術課

逆流而上的勇士

逆流而上的勇士

散步溪濱 發現蓬勃小天地

散步溪濱 發現蓬勃小天地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