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瑠公圳到芳蘭路:臺北城南的水文化記憶

八仙呂洞賓躍過新店、景美,在銀河洞、仙跡岩留下了兩個腳印,並降伏了蟾蜍精,蟾蜍精幻化成山。瑠公圳第一幹線順著地勢,彎過了由蟾蜍山、寶藏巖依地勢形成的原漢交界公館,進入了芳蘭地區。
舊時,人們在這清澈的水游泳、抓魚、摸蜆。挽起袖子、洗衣、洗碗,是藍藍的天、是白白的雲,是那童年及青春的風和日麗。
一片土地的故事總是相連,臺北東南側蟾蜍山相對的臺北市西南區來說,日本人遷走了靠近淡水河的西門沼澤地、曾埋葬洋人的亂葬崗,蓋了八角樓與十字樓,也就是現在的紅樓周邊。水文化工作者林耿同老師表示,日本人將八甲庄墓葬群移葬於蟾蜍山地區,以地名來說,頂內埔靠近公館、下內埔則靠近六張犁,沿著蟾蜍山腳的區域就是芳蘭三塊厝的陳氏家族聚落,瑠公圳也正從此穿過陳家水田。
筆者家族於六張犁地區生活250年,時光流逝、物換星移,看著瑠公圳第一幹線加蓋,成為了基隆路的替代道路「芳蘭路」,芳蘭三塊厝「芳蘭大厝」、「玉芳居」、「義芳居」歷經人間繁華後,目前則只剩下搖搖欲倒的芳蘭大厝及大家熟知的義芳居,與這些古蹟老厝前的小河流、流進的瑠公圳第一幹線涵洞的風景,提醒著我們這如畫般的曾經。
許多臺灣人認識京都的哲學之道,也熟悉在清水寺下各「板」各「通」的名稱,如何從清水寺走到祇園、八坂神社更是隨腳捻來。到過美國波士頓的人,可曾沿著紅磚路,探索過連結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至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多個歷史景點的美國獨立戰爭史蹟路線波士頓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走一趟就如同讀了萬卷書般,認識不同國度的歷史、民族、國家意義與思想脈絡。
如今,臺北市民族實驗國民中學「周邊排水及校園環境營造工程」接近完工,瑠公圳意象再次喚醒了當地人們的內心,重新看到了臺北城南的故事。
沿著民族實中,可眺望具有國民政府遷臺故事的蟾蜍山煥民新村文化聚落,我更認為這邊的建築有點像是首爾山坡上的民居,有別於臺北其他地方的建築。微風徐徐、空氣伴隨擁有豐富水源的蟾蜍山脈沁涼,不遠之處更有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及自來水曾經的引水來源「水源地」,以及曾有戀愛線之稱,現已拆除的舊鐵道路線,當時它連結新店、萬華,可赴碧潭約會,一路到西門町看電影。路線途經有著螢火蟲曾翩翩飛舞的「螢橋」美名,舊時此處是充滿著料亭、遊船、香魚記憶的古亭地區及紀州庵,與代表客家文化的土地公「伯公亭」及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隨著螢火蟲與料亭的過往,更可找尋古新店溪「赤池」河道,在長慶廟聽那依舊流動的潺潺流水聲,並欣賞寫著「川端町」燈具的野草居食屋。
在周邊的臺灣大學與大安森林公園,也能看到更多水圳復原的意象。
回到芳蘭路,沿途除芳蘭三塊厝外,可依循瑠公圳第一幹線的水聲,參觀昭和天皇還是裕仁皇太子身分時,來臺視察的國立臺灣大學昆蟲標本館,理解當時農業臺灣對日本政府的重要性。並參觀臺灣大學內的日本建築群及以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命名的「磯永吉小屋」等地。
一路向北,過了辛亥路後,將到了有著臥龍學園之稱的臺北市立和平高中、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臺北市大安國民小學學區,此處居民將進行連署倡議,復興六張犁地區瑠公圳意象。而行經福州山公園、嘉興公園、富陽生態公園及六張犁中溝等區域,可了解當年豐富的水脈,連結茶路、礦業、店屋、農耕文化,順著瑠公圳及大灣古河道,一路至臺北東區、至松山錫口。
這才發現,臺北的水,如同葉脈、如同血管,一路發散,養活了居民、養活了聚落、養活了故鄉。臺北擁有的文化步道,跨越族群、跨越時代,我想我們值得擁有屬於這片土地的文化之路,在八仙、土地公及河神的庇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