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的啟示

大雨數日後的無名溪依舊清澈,一隻母禿頭鯊和我四目相接。 攝影/楊雋珩
大雨數日後的無名溪依舊清澈,一隻母禿頭鯊和我四目相接。 攝影/楊雋珩

今年7月至8月上旬,受到颱風、低壓帶及西南氣流接力影響,南澳下了幾場大雨,但時間均不長、累積雨量不算多,未重演去年凱米颱風登陸時淹水路斷、屋毀停電的災情,大家的日常生活持續運轉,具體影響之一,或許是從水域活動經營者到想消暑的一般人都知道:主流暫時不能去,必須轉進支流玩水了!

主流水濁、支流水清?

無論是南澳北溪或南澳南溪,大雨後的主流,變身為一條灰濁胖大的巨龍,帶有一種睥睨人類的張狂。牠吞食來自上游集水區內所有支流沖刷、挾帶而下的大量泥沙,張牙舞爪地向下游急奔,一下翻攪河道間的潭瀨,發出噗隆噗隆巨響,撞擊塊石所激濺的水花,也形成各種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渦流;一下以收復失土之姿,仗著龐大身軀覆蓋水流兩側的灘地,捲動鬆軟的砂礫左右擺首,在氾濫的河床上刻下或寬或窄的辮狀流紋。一回大水,想等到主流灰龍變青蛇,常須等上數個星期甚至月餘。

洪水當頭,主流如是,假如鏡頭轉至南澳南溪的支流「無名溪」呢?

時常我們在大雨降下後的三天內前去觀察:無名溪水量變大,但依舊清澈的不可思議!原因除了主支流的集水區範圍、地形坡降等差異,她人工化程度低、天然林護岸功能良好的野溪體質,也功不可沒。

且看無名溪兩岸總是恣意生長著血桐、木賊、蘆葦草、筆筒樹等濱溪植被,看似柔弱、雜亂無序,卻是河溪生態體系中的重要綠帶。平時它們的枝葉向天空伸展、根莖著生於岸緣容易變動的泥沙之上,提供許多哺乳類動物、鳥類、水棲昆蟲在此停棲、覓食、繁衍的棲地空間。

洪水時,這些繁茂的濱溪植被和其腳下的砂礫層,能增加河道環境的歧異性與粗糙度,自然滲漏、消散水的能量,延緩洪水通過時的沖蝕,保護邊坡;同時亦彷彿大自然巧手織就的一道密網長城,攔截大水攜來的枯枝落葉及土砂,過濾水質,也讓動物們找到暫時掩藏的庇護所。

今年8月15日南澳溪下游的水況,受7~8月連續降雨影響,水量逐漸消退但依然混濁。 攝影/楊雋珩
今年8月15日南澳溪下游的水況,受7~8月連續降雨影響,水量逐漸消退但依然混濁。 攝影/楊雋珩

自然野溪的韌性

是以即便大雨來襲,無名溪的水位往往不至於快速上漲、溢淹成災,水色在雨後回復澄清的速度也相當快。話說那麼在她水裡的小夥伴呢?

8月中,在丹娜絲、薇帕、楊柳颱風相繼為南澳帶來顯著降雨後的一週,我們戴上面鏡潛入一探,颱風前記錄到的底棲魚類如日本禿頭鯊和在溪流中層游動的苦花、石賓等族群數量,在風雨過境後依然頗多。雖然水下放眼望去,披著灰濛濛薄紗的石頭顯示它們被泥沙覆蓋的程度明顯增加,原來叢生的藻類消失大半,但整體觀之,此刻的無名溪仍然處處顯露生機,水上水下都很熱鬧。

水上,耐不住炎熱的人群,在主流依然灰濁洶湧之際,統統跑來這裡活動;水下, 一隻隻懷孕的母禿頭鯊呆萌地趴著待產,石賓幼魚和小蝦們成群徘徊在細沙沉降的緩流區,抱卵的南澳澤蟹小心翼翼地從石縫探出頭來,晴雨之間,好個無名日常。

沒有受到太多束縛,無名溪有著面對大雨洪水時的自然解方,展現一條野溪旺盛的生命力。如今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降雨頻率和強度都在上升,台灣各地與洪水共生、培養承洪韌性的新思維蓬勃興起,觀察無名溪在各水文事件前後的變化,對我們饒富啟示。希望她永遠澄清,也期待更多人認識野溪之美!

楊雋珩

楊雋珩

守護河流一句話:河流乘載文化、孕育生命,我們都是它的孩子,願清澈河水持續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中。 現職:南澳流路編集室負責人

更多作者群

延伸閱讀

地名記憶與生態連結:筏子溪、石虎、貓仔崙

地名記憶與生態連結:筏子溪、石虎、貓仔崙

一條沒有名字的溪

一條沒有名字的溪

從瑠公圳到芳蘭路:臺北城南的水文化記憶

從瑠公圳到芳蘭路:臺北城南的水文化記憶

何不認真來玩水

何不認真來玩水

溪流記憶

溪流記憶

溪水清了,魚回來了:一堂讓學生走進筏子溪的田野技術課

溪水清了,魚回來了:一堂讓學生走進筏子溪的田野技術課

逆流而上的勇士

逆流而上的勇士

散步溪濱 發現蓬勃小天地

散步溪濱 發現蓬勃小天地

河神賜予的城市新生,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味(下)

河神賜予的城市新生,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味(下)

河神賜予的城市新生,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味(上)

河神賜予的城市新生,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味(上)

從河至海  水路無言洪泛有聲

從河至海 水路無言洪泛有聲

香菇、鱸鰻、蔣公 觀音溪再一話

香菇、鱸鰻、蔣公 觀音溪再一話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