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頭前溪的情書:從河川的永續與韌性說起

「河川的韌性指的是不要造成任何災害?還是遇到災害時能快速恢復?」國立清華大學永續與韌性發展研究中心的陳俊銘老師提問道。此刻,我們一行人正沿著河濱旁的道路散步,一邊聽著老師的問題,一邊觀察著午後的頭前溪。河水潺潺經過,周遭偶爾有撐著細長魚竿的釣客與拿著塑膠籃採蚵的老婦靜靜地做著各自的差務,幾艘海藍色的漁筏慵懶地擱淺在灘地上,整條頭前溪隱約流露著平靜的氛圍。
當下,我並不確定究竟哪個選項才是正確的:河川能夠不造成任何災害影響,豈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但是,若為了避開所有災害,而建築高聳的堤防、封鎖所有與河親近的方式,好像又把人與土地抽離最根本的連結。什麼是一條河川的韌性?看似簡短的問題,並非一道單純的選擇題,需要兼顧太多的面向。
回憶倒轉到數個小時前,在新竹南寮漁港遊客中心的暸望臺上,我眺望著藍白天際與臺灣海峽的靛藍交會於遠方一線。海風陣陣拂上我的臉頰,彷彿能嗅到參雜其中的鹹味,而當目光沿著遠方的大海逐漸移轉到近岸的出海口時,頭前溪的尾巴依舊平靜地流淌著河水,她承載大新竹地區所有居民的命脈,也見證竹塹港的興盛與殞落。
對於土生土長的新竹人而言,頭前溪是既熟悉卻陌生的存在,雖然聽過這條母親河的名字,卻不曾真正了解她的生命故事、親自感受她的水溫與流速。記憶中的頭前溪,是國小教室陽台外最平凡不過的日常,混濁的河水與人煙稀少的河岸形塑我對頭前溪最原始的印象,雖尊稱為新竹的母親河,卻像失聯多年的母子,對彼此竟一無所知。
九月中旬的週末,有幸參加國立清華大學周秀專老師與陳俊銘老師開設的永續環境治理的設計思考課程戶外教學:橫渡頭前溪,讓我重新認識這條孕育新竹人的母親河。
穿上橘紅的救生衣、合腳的溯溪鞋、深灰的布質手套,以防河床尖銳的礁石與鬆軟凹陷的泥濘,近20位國立清華大學的學生們從舊港島出發,跟隨竹塹社區大學島港豐巢團隊專案經理王志仁與聲景藝術家林言齡的腳步,實際走入頭前溪的河道,感受母親河流淌的脈動。
從遠處堤防觀察到的頭前溪,只有無聲的流水伴隨水面浮動的細紋水花,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然而,當我一步又一步,踏上河床旁的灘地時,才真正感受到這條母親河的生命力。低頭觀察腳下的軟泥,我驚訝地發現巧克力色的泥濘表面,散佈著許多細小的孔隙,不時有清白招潮蟹從中竄出,如同許多細小的小白點有秩序地沿著河床移動。
每走一步,總能感受到腳踝逐漸被泥地包覆陷入,試圖在每個前進的步伐中,掌控身體的平衡。就在接近前方的頭前溪時,灘地旁的孔隙受到腳印的壓力使然,紛紛噴出強而有力的水柱,使我們一行人又驚又喜,彷彿是母親河正在迎接著許久不見的兒女們到來。
接近灘地的盡頭,一旁就躺著那條從小看到大的頭前溪。溪水靜靜流過,水面細白的波紋各自干涉飄移,水色呈現淡淺的青磁色,彷彿是在經過歷史的淘洗下,頭前溪沉澱出身而為溪的平靜與平常,徒留一抹平淡的青磁色澤,成為新竹人預設的城市背景。我小心翼翼地,左腳向前跨了一大步,落入母親河源源不絕的流水中,一陣呼喚在心底大聲地吶喊:「我真的來到頭前溪了!」
頭前溪的流速其實比想像中還要快,泡在溪水中的小腿總能感受到流水掠過的快感,似乎和原先頭前溪平靜寡言的第一印象相悖,蘊藏貫穿整座新竹城的活力與脈動,順著水文的脈絡,從遠處的高山一路匯流到舊港島外的出海口。
我們朝著對岸的方向前進,每次的向前跨步,不時會驚起溪水下的彈塗魚、泥鰍,忽然從水面快速彈起落下,激起陣陣漣漪迴盪,逗得大家不時發出讚嘆聲。我嘗試一拐一拐地移動水底下的雙腳,除了用雙眼觀察溪水青磁色的外表外,不透光的水面下就只能透過觸覺去感受其中暗藏的秘密,無論是水溫、流速的訊息,或是下方河床的地形起伏,都需要用心體會,才能窺見頭前溪的真實面貌。
轉瞬間,來到了河道的正中央,溪水早已淹到膝蓋一帶。回頭一看,距離最初下水的灘地相距約數十公尺,而遠方的舊港大橋與臺15號公路橋墩依舊是川流不息的車潮。此時,王志仁老師要大家留步,打開感官,並靜默三分鐘,感受當下頭前溪的流動。
我摘下了雙手的布質手套,伸入頭前溪的水面下,試圖記得溪水從指尖流過的剎那。對我而言,此刻的頭前溪不再只是地圖上模糊的文字,而是具體鮮明的母親河,伴隨海風徐徐吹拂,我彷彿感受到親和的寧靜感浮上心頭,身心浸潤於溪水的流淌中。
「河川的韌性指的是不要造成任何災害?還是遇到災害時能快速恢復?」站在頭前溪的河水裡,腦海不禁迴盪起那句簡短的提問。在親身感受河水的脈動後,心中彷彿有了答案。港口的淤積、雨季的氾濫、颱風天暴漲的淹水、冬季裸露河床的乾旱,這些被貼上災害標籤的現象,其實都是這條母親河自古以來規律的模樣,無論你什麼時候造訪頭前溪,她總會將最真實的樣貌呈現在我們眼前。對於依附河流生活的我們,能做的是讓災害的影響降到最低,並在時間的等待下,讓河流自然地恢復原狀。
然而,維護一條具有韌性的河川並非沒有成本的,需要的是大眾對於河流議題的關注與行動。
回想一整天的校外參訪中,有幸接觸到許多捲起袖子行動的護河人們:萬昌造船廠的第五代謝慧萍女士,創立風動竹塹文化協會,保存南寮在地的漁港文史、造船工藝,並將造船廠址與數十噸重的木製船模規劃為文物展示館,讓人們能夠更認識頭前溪、竹塹港早期的造船產業發展。
島港豐巢的駐點團隊王志仁老師等人,透過舉辦橫渡頭前溪的走讀活動、在舊港島規劃文藝活動與社區大學課程,將河流保育議題結合地方創生的方式,讓民眾更認識舊港島與頭前溪出海口的流域生態。
每次聆聽這些護河人們熱情地解說頭前溪的生態以及當地社區的發展脈絡時,總能從他們激昂的語氣中,感受到那份對於河川的熱愛與執著。他們的護河故事似乎點醒了我:唯有了解,才有關心。唯有關心,才有行動。唯有行動,才有一條永續與韌性的母親河-頭前溪。
隨著河水的推移,黃昏冉冉下落在遠處的海平面,我們也一步步抵達河道的對岸。橫渡頭前溪的過程裡,我除了體會河川蓬勃的生命力與寧靜外,也同時看見那些城市發展下沉重的現實:短短的十年內,原先位在舊港島旁的北寮嶼被剷平填補到河道旁,以建造臺68號快速道路的南寮漁港交流道。堤防旁的灘地不時撞見幾處小槽溝,匯流附近住宅任意排放的家庭廢水。
究竟該如何守護我們的母親河呢?
我想,多親近頭前溪是最簡單的第一步。無論是沿著河道旁騎乘腳踏車兜風,或是實際參與橫渡頭前溪的走讀活動,當我們將頭前溪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時,自然會開始關心頭前溪的生態保育、飲用水議題等,哪怕只是和周遭親友分享、談論最近頭前溪的時事,都有機會促成更多的漣漪效應,讓母親河的守護受到大眾的關注重視,從而維護一條永續與韌性的頭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