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清了,魚回來了:一堂讓學生走進筏子溪的田野技術課

在東海大學的生態課程裡,筏子溪不只是地圖上的一條溪流,它是一個開放的教室,一座活生生的生態實驗場。
這天,東海大學溫國彰、劉少倫二位教授和生命科學系16位學生,來到福科路與西屯路交界的筏子溪中游段,展開一個上午的「溪流田野技術」課程。
丟下一張網,拉起溪流的秘密
課程設計讓同學從最基礎的實地觀察做起,將筏子溪在福安橋段,根據兩邊植被劃分為三個區段,再針對「淺瀨」與「深流」進行定點採樣。從拋網、捕撈、測量、記錄,到後續的數據建檔與分析,每一步都講求準確與協作。電子秤、皮尺、濾網、pH酸鹼計、溶氧儀……一應俱全,溪邊一時之間成了小型生態實驗站。
學生輪流練習使用手拋網(cast net),也就是俗稱的「八卦網」,從岸邊練到能走入溪中準確撒網。撈到魚後立即稱重、量身長、登錄在雲端 Google Sheets 文件上,並同步將照片上傳至 iNaturalist 平台的摸魚大賽專案。這套系統讓他們與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楊正雄博士,以及深溝調魚大賽林芳儀博士同步連結,建立台灣的公民科學調查資料,並培養對資料分析與物種鑑識的能力。
「以前沒有APP的時候,老師必須印出溪流魚種圖鑑,教同學如何鑒定,iNaturalist的好處是AI先介入做基礎鑑定,我們再人工確認,除非有些無法辨認的細節,老師才幫忙協助鑑定,真的方便許多。」溫國彰補充道。
劉少倫教授指導學生原生生物及藻類,他說:「就像陸地上的森林一樣,溪流裡的藻類也是整個生態系中最重要的『初級生產者』。」藻類能行光合作用,提供小魚、小蝦和無脊椎動物食物來源,是溪流食物網的基礎。
尤其藻類的種類非常多,這堂課程中主要是訓練學生從功能性分類著手,也就是先把藻類分成幾個大類:「不同類型的藻類,會反應出不同的水體特性。藍綠藻有時出現在營養鹽偏高的水域;矽藻比較常見於流速穩定、水質清澈的溪段;絲狀藻類可能反應出光照條件較強,或是水流較緩、容易聚集的環境。」
換句話說,藻類的組成與功能,不只顯示了溪流裡「誰住在這裡」,更透露出這個環境「發生了什麼事」,是進行溪流調查時,一個非常重要的線索。
測流速的同學觀察:「水流快的地方藻類會比較少。」
大三同學李芷儀十分認真的濾取微量浮游生物與底棲藻類,細緻地記錄樣態與數量。她說:「這是浮游生物網,小於10 microliter微升的東西不會留在這個網裡,我會裝5次的水進去,等滴漏結束就可以看到底棲藻類和一些浮游生物。」
生態慢慢回來了,溪魚是最誠實的指標
隨著課程進行,有同學捕到溪哥,「這幾年台中市政府在林厝排水做了淨水設施,生活污水不再直接排入溪流,水質改善的成果,可以從魚種的變化上看出來。」溫國彰說。
他進一步介紹,「筏子溪這個段落以前最多的是吳郭魚,當水越來越乾淨之後,我們確實看到更多的原生種,像是粗首馬口鱲,就是一般說的紅貓或溪哥;還有臺灣石𩼧、明潭吻鰕虎,也是中部地區蠻常見的吻鰕虎。」能看到牠們的出現,就代表這條溪流的乾淨回來了。
在微妙的水世界裡,發現自然的恢復力,「三角鮕是臺灣溪流常見的魚種,只是釣魚不容易釣到,我們平常看筏子溪釣客的臉書也幾乎很少看到。但學生有捕到,後來跟一些做淡水魚的朋友分享,他們說確實是在乾淨的溪水裡,三角鮕就會出現。」
在這堂課中,同學可以掌握調查方法、資料統整、物種鑑識,也學會了怎麼去「看見」一條溪的過去與未來。即將升大三的林秉軒笑說:「雖然一早起來很痛苦,但一到溪邊就整個人清醒了,這堂課真的很好玩!」
溪流會說話,只要我們願意蹲下身、靜下心,打開感官與心態,一條城市邊的河,也能成為學習最深刻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