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石遠誠自小在父親嚴格要求下練字,一路從教師到書法名家。「小看」這兩字背後藏著一個寓言故事:大獅子瞧不起小螞蟻,結果遭獵人擒獲,卻靠螞蟻群齊心咬斷繩索得救。2014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年僅12歲的楊允城奪得了首獎,成為金蝶獎史上最年輕得主。石遠誠有感而寫,他說:「很多事,不能小看。」
 記者蔡宗儒/攝影
石遠誠自小在父親嚴格要求下練字,一路從教師到書法名家。「小看」這兩字背後藏著一個寓言故事:大獅子瞧不起小螞蟻,結果遭獵人擒獲,卻靠螞蟻群齊心咬斷繩索得救。2014金蝶獎(台灣出版設計大獎),年僅12歲的楊允城奪得了首獎,成為金蝶獎史上最年輕得主。石遠誠有感而寫,他說:「很多事,不能小看。」 記者蔡宗儒/攝影

走進筏子溪,不只是與自然對話,更是一場文化的尋訪。當文字遇上溪流,當故事連結石碑,筏子溪便不再只是風景,而是一條滿載記憶與情感的詩意溪流。書法名家石遠誠說:「其實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把書法融入筏子溪,沿路放入詩詞、故事、碑文等元素,步道就不再硬梆梆。」

字裡行間成長路 一撇一捺乾坤大

「我父親那個年代,很多人是不識字的,他自己也吃過這方面的苦。所以在他的觀念裡,識字是一種尊嚴,是知識的象徵,他十分敬重讀書人。」

從小,石遠誠就被要求每天寫字,犯了錯也是去寫字。父親經常鼓勵他:「一定要好好寫字,要有學問。」

國小五年級,石遠誠的父親因車禍驟逝,母親為了養家到外地做泥水工,石遠誠由祖母帶大,為了不讓阿嬤和母親操心,他努力求學,考上台中師專,當了教師,補償了父親的遺憾,成了知識份子。

漸漸地,寫字不只是興趣,還成了專長。

書法家石遠誠與作品合影,他的墨跡不僅被藝術愛好者欣賞,也受到企業家施錦霖青睞並蒐藏。圖為容闔食品公司會議室一隅,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彷彿置身藝文空間,感受文化氛圍與心靈洗滌。
 記者蔡宗儒/攝影
書法家石遠誠與作品合影,他的墨跡不僅被藝術愛好者欣賞,也受到企業家施錦霖青睞並蒐藏。圖為容闔食品公司會議室一隅,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彷彿置身藝文空間,感受文化氛圍與心靈洗滌。 記者蔡宗儒/攝影

「一開始不會寫,後來一直想把它搞懂,書法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個目標。」感謝師長的鼓勵,85歲的國小老師鄭成政,至今都還保持聯絡,李惠正書畫名家也是他的恩師。

書法想要有風格,基本功不能不練。石遠誠說,「一定要把基礎打穩,才有辦法走出自己的路。就像練武,從蹲馬步開始;要當大廚,從削馬鈴薯開始。」楷書、隸書、行書、篆書都練,在基礎上找共通點,再慢慢發展創新。他說,「書法是一種修煉,得習慣用筆。」

「夜讀金庸」
寫書法如同練功夫,得從蹲馬步開始,各種書體都要嘗試。得先看的到,才寫的到。 記者蔡宗儒/攝影
「夜讀金庸」 寫書法如同練功夫,得從蹲馬步開始,各種書體都要嘗試。得先看的到,才寫的到。 記者蔡宗儒/攝影

當然,書法的好處在於養生、靜心,尤其遇到挫折,寫著寫著不知不覺就整理了心情,書法是一種藝術療癒的過程。

教育界退休後,石遠誠開始教長輩寫字。有學生跟他反映:「拿一枝筆,比拿鋤頭還重。」他笑著:「書法不難,只是大家不熟悉,還沒抓到訣竅。」對初學者來說,甲骨文是一個很棒的入門方式。

甲骨文很適合初學的長輩寫書法,只要依樣畫葫蘆,就會出現一種呆呆、純樸、可愛的風格。這幅作品是石遠誠之作,底下是綠色的草木,象徵生機;中間有牛、羊、豬、猴、蛇在地上遊走;上方則是日月、雲電、雷鳴,讓天地自然與文字交融。 圖片來源/石遠誠提供
甲骨文很適合初學的長輩寫書法,只要依樣畫葫蘆,就會出現一種呆呆、純樸、可愛的風格。這幅作品是石遠誠之作,底下是綠色的草木,象徵生機;中間有牛、羊、豬、猴、蛇在地上遊走;上方則是日月、雲電、雷鳴,讓天地自然與文字交融。 圖片來源/石遠誠提供

「甲骨文是象形字,只要畫得像、寫得像,感覺就會出來。」他常鼓勵長輩依樣畫葫蘆,「很多長輩寫甲骨文,有純樸、天然的味道。就像素人藝術家林淵那樣,作品沒有經過太多修飾或技術加工,反而保有一種個性和溫度,一種呆萌、純真、可愛的風格。」

字如其人,每個人的字都有他的特色,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這當中尤其要注意畫面的經營、線條的變化、整體的氣韻,還有個人的氣質。」

石遠誠說,書法創作對我來說,不只是「寫字」,而是把生活全都放進書法裡,讓觀者不只是「看」作品,而是「走進去」,用感覺去讀、用情感去連結。
 記者陳美萍/攝影
石遠誠說,書法創作對我來說,不只是「寫字」,而是把生活全都放進書法裡,讓觀者不只是「看」作品,而是「走進去」,用感覺去讀、用情感去連結。 記者陳美萍/攝影

石遠誠表示,書法裡各門派自有其養分。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大家熟悉的經典;草書,他喜歡懷素的《千字文》,特別有奔馳感;楷書,他從顏真卿開始練,也練柳公權、歐陽詢、虞世南等人的字。他認為,「書法沒有誰最美,而是要看自己對哪一種風格情有獨鍾,就像談戀愛一樣,第一眼的感覺很重要。」

隸書,是他踏入書法藝術的轉捩點,讓他從技法走向風格、從模仿走向創造。「跳脫字體的執著後,我的視野被打開了,作品也更有層次、更自由。」他不敢說自己字寫得多好,但是當別人對他的作品有共鳴,那種被肯定的感覺十分難忘。

寫字,是心靈的內化與流露。古典詩詞的意境很有美感,多讀書,字才能寫得更有味道。
 記者陳美萍/攝影
寫字,是心靈的內化與流露。古典詩詞的意境很有美感,多讀書,字才能寫得更有味道。 記者陳美萍/攝影

至今辦過不少書法個展的他,有次寫了席慕蓉詩作〈一棵開花的樹〉: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這幅作品後來被荒野筏子溪平台召集人謝國發當做「協會之寶」珍藏,讓他備感榮幸,他說:「詩意、書法、自然、情感連結,這是最美的結緣。」

書法的骨血筋肉皆透過墨色展現,表現力深受書寫者的年齡、修養與人生歷練影響。石遠誠說,人生經驗越豐富,筆下之字便越能展現內涵與神韻。
 記者陳美萍/攝影
書法的骨血筋肉皆透過墨色展現,表現力深受書寫者的年齡、修養與人生歷練影響。石遠誠說,人生經驗越豐富,筆下之字便越能展現內涵與神韻。 記者陳美萍/攝影

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石遠誠受託協助辨識古文物與石碑字跡,從風化模糊的碑文到潦草難辨的手抄本,他以篆刻與古文字專長逐字比對、補缺,如同辦案解謎般還原歷史線索。石遠誠與嚴禁養鴨奸徒搭寮窩匪擾民碑。
 記者蔡宗儒/攝影
石遠誠受託協助辨識古文物與石碑字跡,從風化模糊的碑文到潦草難辨的手抄本,他以篆刻與古文字專長逐字比對、補缺,如同辦案解謎般還原歷史線索。石遠誠與嚴禁養鴨奸徒搭寮窩匪擾民碑。 記者蔡宗儒/攝影

書法不只是藝術,也深深連結著歷史文化。

最近他收到光復後第一任臺中火車站長楊牛的手抄本,「老一輩人留下來的印章文件、手抄本、契約、甚至古籍,很多都難以辨認,字跡潦草到一般人完全看不懂。」因著他對篆刻、字形、古文字有些理解,解讀起來比較容易。

尤其一些地方石碑,經過嚴重風化、字跡模糊,需要找相關的資料對照、補字、判讀。「看石碑文字的過程很像在辦案、要拆解謎題,非常有意思。」

嚴禁養鴨奸徒搭寮窩匪擾民碑,原立於臺中市西屯區福安里第六水堀頭橋附近大肚丘陵的蔗園中,現今存放於西屯區水堀頭福德祠旁。
 記者蔡宗儒/攝影
嚴禁養鴨奸徒搭寮窩匪擾民碑,原立於臺中市西屯區福安里第六水堀頭橋附近大肚丘陵的蔗園中,現今存放於西屯區水堀頭福德祠旁。 記者蔡宗儒/攝影

他指出,筏子溪畔,就有一塊清乾隆十三年的花崗岩石碑,原立於臺中市西屯區福安里第六水堀頭橋附近大肚丘陵的蔗園中,現今存放於西屯區水堀頭福德祠旁。(碑碣原文附於文末)

「那塊石碑很有意思。」據耆老口述回憶,筏子溪畔經常是鴨聲聒噪,畫家李惠正就提及童年到溪邊可以撿鴨蛋,如獲至寶地帶回家加菜。石遠誠說:「早期的筏子溪是群鴨的天堂。可以看到農家把鴨子趕到溪邊,用石頭圍成水池,鴨群歡快地拍水、伸頸、搖頭。」

清乾隆年間,筏子溪畔養鴨寮棚成了治安死角,不少養鴨人窩藏盜匪、踐踏農田。1749年官方立下「養鴨示禁碑」,嚴禁養鴨,以防匪患滋事。圖為大甲溪養鴨戶。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清乾隆年間,筏子溪畔養鴨寮棚成了治安死角,不少養鴨人窩藏盜匪、踐踏農田。1749年官方立下「養鴨示禁碑」,嚴禁養鴨,以防匪患滋事。圖為大甲溪養鴨戶。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庫

但是在更早之前,清乾隆年間,溪邊的養鴨人隨意搭建寮舍,一間接著一間,形成所謂的「鴨母寮」,有些養鴨人勾結匪徒,不只偷牛搶銀兩,還放任鴨群跑進田裡踐踏農作物,讓附近的村民苦不堪言。

乾隆十三年(1749年),朝廷頒布了「養鴨示禁碑」,因為當時有盜匪打著「養鴨」的名義,在筏子溪畔搭建寮棚,窩藏盜匪,結黨滋事,造成治安死角,官方特地在溪邊立碑禁止養鴨。

學者方豪教授認為,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發動反清起義,民間稱他為「鴨母王」,他們養鴨示警藏身,「畜鴨之徒,藏奸窩匪」,這塊碑文顯示:清廷仍對養鴨者可能造反,保持著高度警戒。

筆墨點景,串起人文風景

台中南屯國小書藝碑牆全長逾四十公尺,匯集楷書、隸書、草書等不同字體,並以條幅、對聯、團扇等形式展現,與周邊環境呼應,化身為一條文藝走廊,讓人欣賞碑帖時彷彿與歷史對話。
 記者蔡宗儒/攝影
台中南屯國小書藝碑牆全長逾四十公尺,匯集楷書、隸書、草書等不同字體,並以條幅、對聯、團扇等形式展現,與周邊環境呼應,化身為一條文藝走廊,讓人欣賞碑帖時彷彿與歷史對話。 記者蔡宗儒/攝影

欣賞碑帖,不僅是對書法藝術的欣賞,更是一種與歷史對話。

一方碑文,跨越千年。讀者可以從碑帖中體會筆意的輕重、氣韻的流轉、常民的日常,書法就不再只是瞬息的墨跡,而是承載著民族精神。

「其實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把書法融入筏子溪,沿路放入詩詞、故事、碑文等元素,步道就不再硬梆梆。」

他以南屯國小圍牆為例,「當初校長透過募款方式籌得約70萬元,在110週年校慶時,把圍牆改建成書法牆。」書藝碑牆長逾四十公尺,有楷書、隸書、草書字幅,更以條幅、對聯、團扇等形式,和翰林地景互相呼應,形成一條文藝走廊。

除了南屯國小外,國立台灣美術館旁也有個書法碑林,可以欣賞鄭成功、沈葆楨、劉銘傳、丘逢甲、于右任等台灣先賢書法作品。

書藝碑牆上也收錄了李惠正的作品,也是石遠誠的書法恩師之一。

 記者蔡宗儒/攝影
書藝碑牆上也收錄了李惠正的作品,也是石遠誠的書法恩師之一。 記者蔡宗儒/攝影

筏子溪的迎賓廊道,若能融入在地故事的石碑或書法意象,無疑將添上一抹人文雅韻。難說是誰會在某個時刻,因一字、一作、一瞬共鳴,與自然、溪流悄然結下了更深的緣分?

嚴禁養鴨奸徒搭寮窩匪擾民碑記

嚴禁養鴨奸徒搭寮窩匪擾民碑的拓本。 圖片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提供
嚴禁養鴨奸徒搭寮窩匪擾民碑的拓本。 圖片來源/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提供

碑碣原文:特授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加三級、紀錄四次陸,為懇天恩准給示勒碑嚴禁,以垂永遠事。 據業戶張嗣徽、秦張江、張承祖、張振萬、廖盛、陳用文、王萬順等具呈前事,詞稱:「緣彰邑貓霧捒等保農民,勤力耕種田園,上供國課,下養父母。□□□被畜鴨之徒,在于各庄田□搭蓋草□遍野,每□聚數十人、□人不等;甚至藏奸窩匪,夜則流散,盜窃庄民牛隻家貲,進則影藉養鴨踐食禾苗為由,貽害不淺,疊蒙仁爺出示嚴禁。又於乾隆十年,□察院憲□□□民簽呈,恩准據行嚴拏,僉議出示,嚴禁在案。本年九月問,鴨□夥黨擁截搶銀兩一案,幸蒙爺臺密訪,通詳嚴拏又在案。十月又蒙府憲方行文出示嚴禁,□□鴨頭林禹等回籍,餘夥韓文、盧賢、蕭□、□二、陳□芝、陳全等限一月內既將鴨□遂一拆毀。如如抗違,著鄉保□甲,立稟嚴究逐出,復稟仁爺加恩出示,懸掛各保庄閤邑男婦老幼,道路無不謳歌誦德。但告示經揩日久,不無風雨捐壞。徽等懇思太老爺指日高陞□□,呈墾叩乞恩准給示,並賜碑模,勒碑永禁□□養鴨之徒除絕□□□垂不朽,閤邑民番感戴鴻慈頂德。上呈」等情。並據陳輝、劉蘭俊等呈同前情,各到縣。 據此,為查養鴨之徒,每縱成群,踐食田禾,深□□□復□隨處搭□,藏奸窩匪,無惡不作,更屬禍魁。茲奉憲□,除將林禹等解逐,並將餘夥韓文等□□□□□□□。今據前情,合行出示勒禁。為此,示仰閤屬庄民人等知悉,務宜遵照;嗣後毋許□□復出□養鴨□□千纍百餘□赤身□□□□搭□復起害根。敢有故違,許爾業戶保甲,立即拏解究處□□□□□□不報,一經察出,定□□保甲□□□不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計開: 閣邑紳襟士庶人等:鍾啟□、陳南金、黃始汗、劉克敬、□□□□□□□、林□鴻、林錦秀、張達源、張昌貴、陳顯、□□□□□□國、陳輝、鍾□越、業戶張嗣輝、張承祖、□□□、張□□、劉□□、廖鳳、王萬順、劉石貴、番業戶敦仔、□□、□□、□□、□事張□、張其□、張□□、□□朋、甲頭陳媽□□□□□□□□□□會、賴業如、阮□福、劉植、謝□□□□…………相位、陳□□、□尚、□□觀、□謝昌□、□□□、張瑄成、黃兆運、鍾如……。 乾隆拾參年拾貳月 日給。

(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https://tm.ncl.edu.tw/

藝術家小檔案

石遠誠,師承簡銘山、江育民、李惠正等書畫名家,舉辦多場個展,多次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屢獲書法競賽肯定。

曾任臺中市永隆國小主任,現為多所中小學與社區大學書法教師。長期致力推廣書法教育,亦為中華甲骨文協會、中華民國霧峰文化創意協會等文化組織成員。致力將書法藝術融入教育與生活,讓墨韻成為世代之橋。

延伸閱讀

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石遠誠談寫字、書法、筏子溪養鴨示禁碑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筏子溪住了哪些小居民?林笈克撈魚實錄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1.1公里的堅持,烏日蛻變躍進:吳瓊華與筏子溪那哩路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江慶洲憶水碓聚落:城市裡的原生森林,遺落的客家根

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張廣智:從水而生,台中的地景韌性與美學願景

新竹柯南出任務 竹東高中李元睿頭前溪畔查水質

新竹柯南出任務 竹東高中李元睿頭前溪畔查水質

從大肚山上到筏子溪畔:林松範回憶紅土崛歲月

從大肚山上到筏子溪畔:林松範回憶紅土崛歲月

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筏子溪邊的詩田:走進陳若時故居元季堂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行水區何去何從?蔡松根:看盡舊港風華,心中滿滿「不捨」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現代帕帕基諾的賞鳥之歌 吳自強在筏子溪的日常奏鳴

王志仁的舊港島練習場:與頭前溪的漫長對話

王志仁的舊港島練習場:與頭前溪的漫長對話

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河川不只有一種樣貌!范世億:從水安全到水文化,讓臺中成為宜居城市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