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魚類學家陳義雄:鰕虎的韌性十足,雄鰕虎更是最暖老爸!

陳義雄教授於1999年發表了一種新的鰕虎魚物種,並為命名優雅的中文名「仙水吻鰕虎」,該魚種發現於福建莆田木蘭溪水系中的仙水溪。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陳義雄教授於1999年發表了一種新的鰕虎魚物種,並為命名優雅的中文名「仙水吻鰕虎」,該魚種發現於福建莆田木蘭溪水系中的仙水溪。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淡水魚」不只住淡水?

我們常說的「淡水魚」,是不是真的只能生活在陸域的河流、湖泊等淡水環境中,碰到一點海水就不行了呢?事實上,那可不一定喔!

不管是「一輩子只能活在淡水的魚」,還是「淡水、海水都能跑的魚」,甚至是「主要在海裡,但偶爾會回淡水的魚」,都可以被我們統稱為「淡水魚」。這些差異很有趣,也展現出台灣水域生態的多樣性!

魚類學家陳義雄教授表示,魚類會根據牠們對水中鹽分(鹽度)的耐受能力不同,選擇不同的生活環境。也因為這些差異,一般說的「淡水魚」可以分成三大類:

一、初級性淡水魚(純淡水魚)

這類魚只能在淡水中生活,一生都待在河流、湖泊等淡水環境裡。像是台灣常見的高身鯝魚、台灣馬口魚、粗首鱳等,大多屬於鯉魚家族,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是最典型的淡水魚。

二、次級淡水魚

牠們大部分時間住在淡水中,但偶爾也能進入半鹹水或海水活動一下。我們熟悉的大肚魚、吳郭魚就屬於這一類,算是比較「能適應」的淡水魚。

三、周緣性淡水魚

這類魚本來就能在海水或半鹹水中生活,但牠們的某些生命階段會進入淡水環境。像是鱸鰻、白鰻,還有鰕虎科的日本禿頭鯊等都是這種類型,是台灣東部河川中常見的魚種。

筏子溪特有種:鰕虎

鰕虎是魚類分類中最大的科之一,全球已知物種超過2,000種,臺灣就有超過260種以上。

1996至2022年間,海洋大學陳義雄教授發表至少11種鰕虎新種,包括:明仁枝牙蝦虎、大吻蝦虎 、細斑吻鰕虎、蘭嶼吻鰕虎等。

「仙水吻鰕虎」頭部感覺系統手繪圖,陳義雄教授回憶起仙水溪,說當地清秀翠綠,猶如仙境。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仙水吻鰕虎」頭部感覺系統手繪圖,陳義雄教授回憶起仙水溪,說當地清秀翠綠,猶如仙境。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陳義雄教授以專業的學術手繪,細緻描繪出鰕虎魚頭部與胸部區域的色素斑紋分布情形。圖中包括兩個個體:a為雄魚(標準體長30.2毫米),b為雌魚(標準體長29.7毫米)。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陳義雄教授以專業的學術手繪,細緻描繪出鰕虎魚頭部與胸部區域的色素斑紋分布情形。圖中包括兩個個體:a為雄魚(標準體長30.2毫米),b為雌魚(標準體長29.7毫米)。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在筏子溪常發現的明潭吻鰕虎,以水生小型脊椎與無脊椎動物為食 ,屬於臺灣數量最普遍的吻鰕虎之一。

2024年陳義雄參與國海院投入南沙太平島海域的生態基礎調查研究,也成功發現世界新種「太平島紡錘鰕虎 」,讓臺灣多樣性的魚類物種數再添一筆。

提到鰕虎,他說:雄鰕虎,其實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好爸爸!

鰕虎準備繁殖時,雄魚會先找一些碎石,再選一顆比較大的石頭,當作屋頂,後面還要是比較平坦的地形,蓋出「育嬰房」。 陳義雄手繪,記者陳美萍/攝影
鰕虎準備繁殖時,雄魚會先找一些碎石,再選一顆比較大的石頭,當作屋頂,後面還要是比較平坦的地形,蓋出「育嬰房」。 陳義雄手繪,記者陳美萍/攝影

進入繁殖季節,雄魚會開始「蓋房子」。「雄鰕虎的頭特別大,不是沒有原因的。牠必須靠嘴巴一顆一顆把石頭搬開,挖出隧道,打造出適合幼魚成長的起居空間。 」房子的開口還得朝著水流方向,才能確保有新鮮的氧氣源源不絕地流進來。水流同時也會帶來沙子,為了維持乾淨的環境,雄鰕虎只能不斷地清理、維護。

雌鰕虎把卵產在天花板上就放假了。接下來,一整個月的照顧責任,全落在雄鰕虎身上,「雄鰕虎會不吃不喝,不斷扇水、保持氧氣充足,還得觀察有沒有感染源,因為只要水裡有病菌,就像有人感冒沒戴口罩一樣,整窩都會出事。」鰕虎的繁殖十分有趣。

筏子溪的短吻紅斑吻鰕虎(雄魚)。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筏子溪的短吻紅斑吻鰕虎(雄魚)。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筏子溪的短吻紅斑吻鰕虎(雌魚,肚子突出呈黃色)。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筏子溪的短吻紅斑吻鰕虎(雌魚,肚子突出呈黃色)。 圖片來源/陳義雄提供

特有種,台灣獨有的生命寶藏

在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中,展示許多台灣特有種魚類,其中包括常見的吻鰕虎。 記者陳靖宜/攝影
在筏子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中,展示許多台灣特有種魚類,其中包括常見的吻鰕虎。 記者陳靖宜/攝影

台灣位於亞熱帶與熱帶的交界地帶,擁有高山、平原、海岸等多樣化地形,孕育出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其中,「特有種」是指只在台灣自然生長或分布的動植物,正是這份多樣性的代表。牠們的存在,反映出台灣生態系的獨特性與健康狀態。

在生態系中,每一種生物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當某些特有種消失時,可能會造成整體食物鏈與生態平衡的崩解,進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的穩定。

特有種往往是維持生態系穩定的關鍵。例如台灣黑熊,不僅是森林中的旗艦物種,也深深扎根於台灣人的文化記憶中——可參閱書籍《未完的旅程:一隻台灣黑熊的人間啟示錄》(聯經出版)。

此外,特有種通常擁有獨特的基因與生理特性,對未來的生物科技、農業甚至醫藥研究具有潛力。例如,有些台灣特有植物可能蘊含尚未發現的抗癌或抗菌成分。

陳義雄非常重視特有種,「臺灣的特有種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一旦在臺灣絕種,就等於從地球上消失。」特有種沒有第二個棲地、沒有備份,如果我們不守護牠們,就沒有人能再見到牠們。這不只是臺灣的損失,更是全人類的損失。

【專家簡介】

陳義雄教授,研究專長涵蓋魚類分類、生態、演化及遺傳等領域,長期帶領團隊進行魚類鑑定、生態調查,以及物種保育與復育的相關研究。擁有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海洋生物學博士學位,現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至今已發表多達105種全新魚類,研究成果橫跨淡水、河口與海洋三大水域,是全球少數能同時掌握這三大領域的魚類分類專家,堪稱國際頂尖的魚類學權威。

延伸閱讀

張震宇:應對暴雨逕流的自然解方之一「蘆葦濾床」

張震宇:應對暴雨逕流的自然解方之一「蘆葦濾床」

河岸護堤工法: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之美

河岸護堤工法:筏子溪的柳枝工法之美

【專家觀點】與其補強,不如重新理解:當工程遇見自然的聲音

【專家觀點】與其補強,不如重新理解:當工程遇見自然的聲音

【專家觀點】當工程選擇退場:與自然共生的治理思維

【專家觀點】當工程選擇退場:與自然共生的治理思維

維持生態多樣性最有效率的策略之一:保育「護傘種」是關鍵

維持生態多樣性最有效率的策略之一:保育「護傘種」是關鍵

 被河流選中的地方:水系形塑文明──西大墩遺址

被河流選中的地方:水系形塑文明──西大墩遺址

【專家觀點】廖桂賢:城市經歷小淹水,可以避免大災難

【專家觀點】廖桂賢:城市經歷小淹水,可以避免大災難

筏子溪生態拉警報,賞鳥專家示警:不能再拖了

筏子溪生態拉警報,賞鳥專家示警:不能再拖了

【專家觀點】環境教育博士吳景達:「筏子溪自然公園」不是夢?! 讓野生動物願意留下,才是最有力量的生態復原

【專家觀點】環境教育博士吳景達:「筏子溪自然公園」不是夢?! 讓野生動物願意留下,才是最有力量的生態復原

【專家觀點】歐陽嶠暉:汙水下水道建設是城市文明的隱形支柱

【專家觀點】歐陽嶠暉:汙水下水道建設是城市文明的隱形支柱

【專家觀點】穿越時光的井? 猫霧捒族後代白俊忠的祖靈井傳奇

【專家觀點】穿越時光的井? 猫霧捒族後代白俊忠的祖靈井傳奇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河川生態與人類是共生共榮的

【專家觀點】摸魚教授曾晴賢:河川生態與人類是共生共榮的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