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一 :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經濟部水利署從堤防、防洪工程,轉向關注河川生態,推動從水泥到綠意的生態革命。
 記者蔡宗儒/攝影
經濟部水利署從堤防、防洪工程,轉向關注河川生態,推動從水泥到綠意的生態革命。 記者蔡宗儒/攝影

生態保育不再只是環保議題,而是國土規劃與工程建設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水利工作的方向也正悄悄改變。在河川密布、雨量豐沛的台灣,如何在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同時,兼顧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成為水利單位面對的重要課題。

從民國91年開始,水利署便著手推動全國性的「河川情勢調查」,以科學方法長期觀察河川環境,蒐集寶貴資料,逐步建立全國性的生態資料庫。這不只是調查,更是一場串連全台、累積資料、建立制度的長期工程。

本專題將從三個角度深入解析,帶讀者深入了解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專題一〈從工程到生態,開啟水治理新時代〉;專題二〈科學調查為基,推動生態工程革新〉;專題三〈從治水到識水,共築水域永續未來〉。這不僅是人與水的對話,更開啟人與河川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過去提到經濟部水利署,多半聯想到堤防建設、防洪工程,然而現在的水利署,早已悄悄展開一場生態革命——他們不只管水,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揭開水利署河川生態調查背後的綠色革命,驚訝地發現:水利工程不再只是堤防與水泥,早已從水泥到生態綠意,這不禁令人好奇:

河川生態調查是怎麼開始的?

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表示,水利署自91年起推動河川情勢調查,至今已累積逾22萬筆生態資料,打造出台灣水域生態的黃金資料庫。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長張廣智表示,水利署自91年起推動河川情勢調查,至今已累積逾22萬筆生態資料,打造出台灣水域生態的黃金資料庫。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水利規劃分署張廣智表示,生態保育意識興起後,怎麼在做工程的同時,也保護生態?成了社會對水利署的新期待。

從民國91年起,水利署參考日本做法,開始推動「河川情勢調查」,目的就是全面了解河川生態現況,包括植物、魚類、昆蟲等。

第一輪調查從全台26條主要河川開始,到了103年完成。接下來從104年開始進行第二輪,至111年已累積超過22萬筆生態資料,堪稱台灣水域生態資料的黃金庫。

250個「河川生態哨站」每3年一次健康檢查

全台設立250個固定樣站,每三年進行一次「河川健康檢查」,監測魚蝦昆蟲並繪製生態敏感地圖,協助工程避開關鍵生態區。圖為其中一個固定樣站,位於三峽河醒心橋旁。
 記者蔡宗儒/攝影
全台設立250個固定樣站,每三年進行一次「河川健康檢查」,監測魚蝦昆蟲並繪製生態敏感地圖,協助工程避開關鍵生態區。圖為其中一個固定樣站,位於三峽河醒心橋旁。 記者蔡宗儒/攝影

張廣智分署長說:「為了長期追蹤水域變化,水利署在民國111年依據行政院核定的『中央管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110~115年)』,設立了全台250個固定樣站。」

這些樣站就像是「河川的健康檢查哨」,每三年就會進行一次生態監測,內容包括魚類、蝦蟹、水生昆蟲等,並繪製「生態敏感情報地圖」,讓工程規劃能避開關鍵生態區。

工程避開生態區:雙贏非口號

生態調查成決策依據,水利工程從此兼顧防洪與保育。圖為筏子溪護岸工程。
 記者陳靖宜/攝影
生態調查成決策依據,水利工程從此兼顧防洪與保育。圖為筏子溪護岸工程。 記者陳靖宜/攝影

張廣智表示,這些調查不只是為了數據好看,而是實際拿來用在河川治理的決策中。比如:當要蓋堤防、疏浚河道時,透過先前的生態調查資料,就能知道該區是否有珍貴棲地或敏感物種,再依據現況設計出能「減輕、縮小、迴避或補償」的措施,達到「工程+生態」雙贏。

接軌永續,河川治理也能很環保

水利署推動河川生態調查,不只為了防洪安全,更希望讓河川成為兼顧水域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的友善空間,走向「工程+生態共榮」的新角色。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推動河川生態調查,不只為了防洪安全,更希望讓河川成為兼顧水域健康與生物多樣性的友善空間,走向「工程+生態共榮」的新角色。 記者蔡宗儒/攝影

水利署希望這樣的生態調查工作,也是在響應「台灣永續發展目標」,尤其是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水域健康。未來,不只要讓水流得順、洪水不來,更希望河川成為生物共存的友善空間。

張廣智強調:「一條河,不只是水流而已。」從過去重視「防洪優先」,到現在「生態共榮」,水利署的角色已經悄悄轉變。

這條轉型之路雖然不容易,但每一次調查、每一筆資料,都是讓河川更健康、讓人與自然共生的踏實一步。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

  • 報導一:
    從工程到生態,水治理新時代 水利署不只防洪!還開始「照顧河川裡的生命」!
  • 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 報導三:
    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 延伸閱讀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2025國際水週專題】水,從邊陲走進核心—國際水週直達 COP30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三:從治水到識水,防洪也護生態! 水利署打造「人河共好」模式,共築水域永續未來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與自然共存的新水利時代】系列報導二: 水利科學為基,生態工程革新 河川調查驚喜發現「世界新魚種」!珍貴資料全開放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回響/光電場破壞石虎棲地 苗縣籲中央調查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外來種危機大…互花米草「濕地殺手」 綠鬣蜥危害農作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救生物多樣性…沒了昆蟲 就沒了疫苗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工法護棲地…拆堰拒水泥 魚蝦回來了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新觀念救生態…花蓮南安部落 有機拚永續

    光電場破壞棲地 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光電場破壞棲地 生物多樣性成空談

    生物圈實驗示警 物種滅絕人難獨活

    生物圈實驗示警 物種滅絕人難獨活

    應對人類2大危機…不只減碳 還要搶救生物多樣性

    應對人類2大危機…不只減碳 還要搶救生物多樣性

    濁水溪河道曾乾涸 民團發動護魚

    濁水溪河道曾乾涸 民團發動護魚

    more